浅析文化翻译理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8
/ 2

浅析文化翻译理论

张小宝

新疆理工学院735400

引言

语言、文化和翻译三者密不可分,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文化的内涵性和外延意义,而翻译的过程则是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理论”以文化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强调在翻译过程中,目的语不仅要准确传达源于文本的信息,更要将文化传递置于首位。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20世纪70年代前,各语言学派和功能学派等学者聚焦于研究西方文化翻译理论的语言学功能,并升级至文化层面。70、80年代后,随着东西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日益加强,多元文化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之一,文化在语言交际活动的大背景下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在文化翻译研究方面,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作为主要代表人物,在其著作《翻译、历史和文化》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转向”一词,着重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以“文化”为翻译的基本单位,站在文化的立场上扮演好文化传播的使者角色。

理论综述

据巴斯奈特的观点,若将文化比作人的身体,那语言就是人的心脏,只有心脏与身体相互协调,人才能存活。因此译员在翻译时,不能将文化割裂开进行翻译。诠释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后,巴斯奈特引用斯内尔霍恩比的观点,论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1)翻译应将文化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而非停留在以往的语篇之上;(2)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解码到重组的过程,更是一个交流的过程;(3)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功能上的等值;(4)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用来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简言之,翻译绝非单纯的语言行为,而是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中。翻译不仅要满足文化需要,同时也要满足读者需求。此外,翻译会对文化产生一定影响,对其进行“构建”,二者相辅相成。

理论发展

据宋建浩的观点,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基于比较文学,对各国、各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学交流和关系进行研究,而翻译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因此,翻译已经成为国际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2010,p.12)。巴斯奈特曾强调翻译所带来的新思想、新文体和新文学风格(1990,p.1)。同时她认为翻译并非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也不仅是研究比较文学的工具,而是与实践结合的一门独立学科。对此,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翻译研究,国内外各学者各执己见。

国内研究

20世纪80年代:

“翻译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刘山在1982年出版的《翻译与文化》一书中,开启了翻译从文化视角研究的新纪元。而当时王佐良则将这一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其在发表的文章《翻译与文化繁荣》、《翻译中的比较文化》指出:“因为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人们会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中的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至此,国内各学者开始关注翻译的文化层面研究。

20世纪90年代:

这一时期,国内对于文化翻译的研究在进入新阶段的同时有了创新。一方面,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成为了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如王克非提出了“文化翻译史”的概念,并阐释了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和影响。另一方面,受文化因素影响,对译者在翻译中使用的翻译策略也有所研究。如孔慧怡于1999年出版的《翻译·文学·文化》一书中,详细阐释了相关问题。可见国内各学者尝试从文化多元的角度入手对翻译进行研究,使文化翻译研究在国内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新世纪以来:

在该时期,国内学者首先对文化翻译研究从宏观角度入手,将全球大背景因素考虑在内。如王宁 (2000&2005)从全球化视角论证了翻译学在全球大背景下实现“文化转向”和当今时代下翻译学的理论价值。另外,王贝 (2004)、 何绍斌 (2005)等学者结合了社会中的具体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政治问题进行了探讨。可见,国内学者在文化翻译研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文化转向”,且须在研究意义上有所突破,否则在与西方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无法进行实质性的探讨。

国外研究

谭载喜指出,西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使得各民族迸发出了本民族历史文明的火花,培养特有的精神,创造优秀的文化成果,促进历史文化的发展。(谭载喜,2000:11)西方学者对翻译的文化层面研究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翻译研究中译语文化的倾向。西塞罗提出,译语应贴近译作读者的思想文化,用原作的思想文化靠近译作读者的思维习惯方式。通过源语思想来激发译作读者的激情,让译语读者以自身的思想行为习惯方式领会原作者的表达意图。简言之,其注重对原作思想风格与表达意图的充分再现。

第二,尝试解决翻译研究中的文化因素。20世纪70年代前,以奈达为主要代表的各个语言学派和功能学派学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两种语言之间的信息转化。而奈达突破文化翻译研究的语言层面,将各种文化因素考虑在内。由此看来,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第三,翻译研究中明显的文化意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化研究的繁荣与翻译学发生思潮碰撞,将文化翻译研究联系在一起,由此实现了“文化转向”。(潘文国,2002)当代西方各种文化翻译观呈现多种流派,如多元系统论、解构主义翻译观等,但这些终归结于文化翻译观下,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其都强调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

研究意义

首先,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以文化为切入口,充分将翻译与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相结合,建立了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为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其次,巴斯奈特将翻译研究置于文化研究的大背景下,并将翻译的基本单位转移到文化层面,实现了译学思想的突破。(2011,p.201) 最后,巴斯奈特引领的“文化转向”超越了传统的翻译思想,即从“文化角度”研究翻译,这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活力,推动文化翻译研究走得更远。

结论

综上所述,可见苏珊·巴斯奈特对翻译研究独到且极富创新性的见解,丰富了中西方翻译史,对后世具有较为专业的参考价值。而文化翻译理论对于文化重要性的广泛提及,使国内翻译界对翻译与文化的关系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用辩证的眼光审视翻译学科中的已有论断和不利于翻译研究发展的问题。同时,文化翻译理论以其对文化翻译的重视,使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研究视角遍地开花,使翻译行为和译者逐渐获得大众的重视,为世界翻译文化大观园注入了更多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Sherry Simon. Gender in Translati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Politics of Transmission [M]. London: Routledge.1996.

[2] 保菁菁. 试论文化学派及“文化转向”的“是”与“非”——兼议苏珊·巴斯奈特的翻译思想[J]. 《河西学院学报》,2009(25):98.

[3] 蔡平. 文化翻译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4] 邓巨,秦中书. 苏珊·巴斯奈特翻译思想述评[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5):105-106.

[5] 任肖华. 我国文化翻译理论研究进展述评[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69-72.

[6] 徐继菊,杨柳. 苏珊·巴斯内特的翻译论及其翻译贡献[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3):27.

[7] 张林娜. 文化翻译观下的汉译英[J]. 《现代交际》,2020(23):89.

[8] 张鑫,赵爱华. 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论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J]. 《海外英语》,2011(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