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有限公司 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排土场岩溶发育基本特征,对隐伏溶洞洞体稳定性进行计算,评价其变形、渗透性能及其对拟建工程的影响,提出处理措施建议。
关键词:排土场 岩溶 特性研究
作者简介:王应科(1981–),男,高级工程师,环境地质专业,主要从事环境地质、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研究。
1引言
小水井金矿大坎子矿段1#排土场属沟谷型排土场,由拦渣坝、工程区、截水沟等组成,拦渣坝为砌石坝(或钢筋笼),坝高20m,拦渣坝内坡铅直,外坡坡度为1:0.85;工程区坡比为1:1.5,最大排土高度60~70m。排土场分台阶堆存,台阶基本高度为 20~30m,安全平台宽 20m,分 8个台阶进行排废,排废标高分别为1500.0m、 1520.0m、1540.00m、1560.00m、1580.00m、1600.0m、1620.0m、1640.00m。库容量为241.6万m3,为Ⅲ等库。
2地质环境条件
2.1地形地貌
拟建排土场位于礼社江左岸箐沟中上游沟谷内,属沟谷型排土场,地势总体上北东高南西低,沟谷底最低海拔860m,最高海拔1920m,相对高差1060m。排土场沟谷由两条岔箐形成呈网状,沟谷延伸不长,周边分水岭构成扇形汇水区域,工程区总汇水面积1.38km2。
工程区周边山顶呈浑圆状,山脊呈长垄状,山坡一般坡度25°~45°,局部达75°,沟谷底纵坡较陡,纵坡降43.03%,沟谷多呈宽缓“V”字型,沟底多为冲洪积层覆盖(详见照片1)。
照片1 工程区地貌 |
2.2地层岩性
据勘察[3]钻孔揭露,工程区上覆第四系工活动层(Q4ml)人工填土、残坡积层(Q4el+dl)黏土和冲洪积层(Q4al+pl)卵石层;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上统云南驿组灰岩、泥质灰岩粉砂质泥岩等。
2.3地质构造
工程区及外围分布F3 、F18、F19和F22断层。分述如下:
F3断层:位于排土场中后部,破碎带顶界面编号为F3-2,底界面为F3-1。为矿段内控矿、赋矿断裂构造,呈北西—南东向延伸,矿区内出露长约1360m,被北东向F17及F18断层切割,在F18断层以南东,断层倾向北东,F18断层北西断层倾向南西,倾角5°~20°,呈缓倾斜状,破碎带宽20m~240m,主要沿云南驿组中段第三亚段(T3y2-3)中上部或第二亚段(T3y2-2)上部地层产出,断层上、下界面岩石蚀变强烈,常见有擦摩镜面。接近断层上、下盘界破碎带含砾砂屑灰岩角砾岩、砂岩及硅质岩角砾岩、硅化灰岩等构造岩清晰可辩;普遍具硅化、强硅化、褐铁矿化现象,地表往往形成3—8m的俗称“硅壳”层,是矿区找矿的重要标志。该断层破碎带中部夹条带状或似层状弱硅化灰岩,局部也具蚀变和弱矿化,为一正断层。
F18断层:位于排土场南东部,呈北东东—南西西向展布,断层延伸大于700m。倾向北西、倾角50°~60°,切割的地层为云南驿组第三亚段(T3y2-3)云南驿组第三段(T3y3),同时切割北东向F3、F22断层。在断层两侧地层及矿化带不连续。
F19断层:位于排土场北西部,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向北东延出图外,区内出露长300米,断层倾向北西,倾角63°,切割的地层为云南驿组第三亚段(T3y2-3)、云南驿组第三段(T3y3),为一平移正断层。断层南东测矿化蚀变带较明显,断层北西测蚀变带被残坡积层掩盖。该断层为大坎子矿段与自雄河矿段分界线。
F22断层:位于排土场中部,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区内出露长度大于1400m,倾向南西,倾角不明,切割的地层为云南驿组第三亚段(T3y2-3)云南驿组第三段(T3y3),该断层被北东向F17及F18断层切割。破碎带内灰岩角砾岩、砂岩角砾岩、硅化灰岩角砾岩、硅化砂岩角砾岩明显,具褐铁矿化、硅化,为正断层。
库区构造裂隙发育,以北西向、南西向优势发育,与断裂构造形迹一致,亦与沟谷发育方向基本一致,主要发育两组优势节理: J1,产状210~225°∠40~42°,3~4条/m,微张,泥质充填,延伸1.0~2.0m,裂面粗糙平直;J2,产状120~155°∠75~80°,1~2条/m,张开,泥质充填,延伸2.0~3.0m,裂面粗糙平直。
2.4水文地质特征
工程区分布地层为第四系残坡积层、冲洪积层、三叠系上统云南驿组第二段第三亚段(T3y2-3)灰岩、泥质灰岩和三叠系上统云南驿组第三段(T3y3)粉砂质泥岩,根据含水层(组)岩性、地下水赋存条件、水理性质、特征,将区域内地下水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含水和岩溶裂隙水三大类,各含隔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如下:
(1)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主要为残坡积物,其次为冲洪积和人工堆积物,厚0.00 m -14.m。残坡积物零星分布于山顶、坡麓、岩溶洼地等地形相对平缓处,主要由褐红色、黄灰色黏土混杂大小不一的灰岩角砾组成,无分选,磨圆差,角砾含量极不均匀。导水性及富水性极不均匀,一般黏土含量较高地段透水性较差,相对隔水;而黏土质含量低的地段透水性相对较好,钻孔在该层钻进多发生漏水。冲洪积物分布于山间溪沟平缓地段,由砂砾石、碎块石混杂少量黏土、粉质黏土组成,分选差,磨圆稍好。人工堆积物主要分布于采场下方沟谷中,由采矿剥离废弃土石和尾矿组成,无分选,磨圆差。该组地层沉积时间短,尚未固结,结构松散,孔隙发育,渗透性较好。受大气降水直接补给,局部地形低洼和厚度较大处季节性含孔隙水。因分布零星,排泄条件好,一般旱季不含水,雨季局部含季节性孔隙水,泉水流量小于0.10L/s,富水性弱。
(2)岩溶水
工程出露三叠系上统云南驿组第二段第三亚段(T3y2-3)灰、黄灰色、灰岩、泥质灰岩。岩溶发育,岩溶率5-10%,地表岩溶形态多见溶沟、溶槽、石芽。钻孔揭露溶蚀形态以溶孔为主,多呈星点状分布,局部呈蜂窝状,孔径5mm-10mm,无充填,偶见宽大溶蚀裂隙,裂隙宽0.20m-0.8m,多无充填物,少数半充填有红色黏土,透水性好,该层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迳流途径短,于地形的适宜地段以泉的形式排泄。
(3)裂隙水
工程区出露三叠系上统云南驿组第三段(T3y3)灰、灰黄色粉砂质泥岩,抗风化能力弱,地表浅部(10-20m)风化裂隙极发育,岩石风化破碎呈片状、碎块状,含风化裂隙水,富水性弱-中等。受大气降水直接补给,季节变化较大,深部裂隙不发育,多呈闭合状,充填钙泥质物、方解石脉,导水性和富水性变弱。
3岩溶工程地质性质及评价
3.1岩土物理力学指标
各岩土层工程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见表1。
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表 表1
岩土层名称 | 容重(KN/m3) | 压缩模量 Es1-2(MPa) 或变形模量E0(MPa) | 承载力特征值 fak(kPa) | 抗剪强度 | 基底摩擦系数 | ||||
直 剪 | 饱和固结快剪 | ||||||||
天然 | 饱和 | 内聚力C(kPa) | 内摩擦角 φ(度) | 内聚力C(kPa) | 内摩擦角 φ(度) | ||||
人工弃土 | 19.8 | 20.7 | 53.76 | 27.72 | |||||
黏土 | 18.6 | 19.6 | 3.35 | 160 | 71.04 | 31.14 | 15.2 | 34.97 | |
卵石 | 15.0 | 22.5 | 350 | 50.5 | 42.0 | ||||
强风化粉砂质泥岩 | 18.3 | 18.9 | 4.64 | 250 | 65.61 | 31.95 | 25.88 | 23.95 | 0.4 |
强风化泥质灰岩 | 20.5 | 21.2 | 350 | 70.2 | 34.2 | 0.42 | |||
中风化灰岩 | 26.8 | 26.8 | 3500 | 2650 | 49.67 | 0.65 | |||
中风化泥质灰岩 | 26.5 | 26.5 | 2300 | 2220 | 48.92 | 0.45 | |||
溶洞(含碎石粉质粘土) | 18.1 | 18.8 | 165 | 63.2 | 32.5 | ||||
构造蚀变带 | 26.6 | 26.6 | 800 | 63.5 | 35.6 |
3.2 岩溶发育基本特征
(1)排土场地表岩溶发育特征
排土场下游分布有云南驿组第二段第三亚段(T3y2-3)灰岩、泥质灰岩。据地表调查,地表岩溶以溶隙、溶孔、裂隙和小型溶槽为主。地表发育溶洞2处(详见照片2、3),主要特征见表2。
照片2 D1溶洞 | 照片3 D2溶洞 |
工程区地表溶洞发育特征表 表2
(2)钻孔内岩溶发育特征
钻孔揭露溶蚀形态以溶孔为主,多呈星点状分布,局部呈蜂窝状,孔径2mm-10mm,无充填,偶见溶蚀裂隙,裂隙宽0.10m-0.20m,多无充填物,少数半充填有红色黏土。ZK14和ZK17号钻孔内揭露两个溶洞。主要特征见表3。
钻孔内岩溶发育特征一览表 表3
钻孔编号 | 隐伏溶洞编号 | 地面高程(m) | 溶洞顶埋深(m) | 顶板高程 (m) | 主要特征 | 洞顶板岩土层 | 与拟建物关系 |
ZK14 | YD1 | 1559 | 14.9 | 1544.1 | 洞高0.9m,含碎石粉质粘土充填,无水 | 洞顶板⑤2灰岩厚5.4m,④2粉砂质泥岩厚5m,上覆4.5m厚②粉质粘土 | 排土场南侧沟谷内 |
ZK17 | YD2 | 1626 | 9.6 | 1616.4 | 洞高0.2m,含碎石粉质粘土充填,无水 | 洞顶板⑤2灰岩厚3.6m,④2粉砂质泥岩厚2.5m,上覆3.5m厚②粉质粘土 | 排土场南侧沟谷内 |
(3)物探解译岩溶发育特征
物探剖面内共推测了5处较明显的岩溶形态,其中3处为未充填型、2处为充填型溶洞,溶洞规模2.0~4.0m不等,各溶洞顶板埋深较深,推测的溶洞埋深都大于27.7m,未见大型的地下岩溶廊道分布,仅岩性分界面区域分布较厚的溶隙密集发育带。主要特征见表4。
物探解释岩溶异常一览表 表4
溶洞编号 | 物探剖面编号 | 异常顶 板埋深(m) | 岩溶形态推测 | 平面位置 |
YD3 | W2 | 35.5 | 推测为充填型溶洞,溶洞规模约4.0m,洞顶岩体厚度约32.0m; | 工程区中部 |
YD4 | W2 | 34.0m | 推测为充填型溶洞,溶洞规模约4.0m,洞顶岩体厚度约29.0m; | 工程区中部 |
YD5 | W2 | 34.7m | 推测为未充填型溶洞,溶洞规模约2.0m,洞顶岩体厚度约32.0m; | 工程区中部 |
RD6 | W2 | 27.7m | 推测为未充填型溶洞,溶洞规模约2.5m,洞顶岩体厚度约24.3m; | 工程区中部 |
RD7 | W2 | 31.3m | 推测为未充填型溶洞,溶洞规模约2.5m,洞顶岩体厚度约18.7m; | 工程区中部 |
综合工程地质测绘、钻探、物探成果[3],根据岩溶发育程度,工程区可划分一个岩溶强发育带,位于工程区中部,地表溶洞、溶隙、裂隙及溶孔较发育。钻孔均未揭露到地下水位,但岩体完整性差,富水性强,有地下水下渗通道时,可能为地下水的通道,应作针对性治理。强岩溶区以外区域岩溶弱~中等发育,岩溶形态为溶洞、溶蚀裂隙、溶孔,多集中在浅部,常呈垂向条带状分布,局部发育深度较深,地表50m深度内皆有分布, 总体上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弱。
3.3岩溶稳定性评价
(1)溶洞充填物渗透变形评价
工程区地表发育溶洞2处,溶洞D1、D2位于南侧支沟左岸及山脊,地表水从洞隙中漏失并与深部岩溶沟通,若不进行处理,将成为渗滤液渗漏通道。建议对溶洞采取混凝土封填,并对溶洞洞周围采取钻孔灌注水泥浆处理,增强洞壁稳定性。
(2)岩溶渗漏评价
据勘察[3]钻孔注水、压水试验成果及室内渗透试验成果,地表第四系残坡积(Q4el+dl)②黏土钻孔注水试验渗透系数1.99×10-4~1.35×10-8cm/s,属弱~中等透水层;第四系冲洪积(Q4al+pl)③卵石钻孔注水试验渗透系数5.6×10-3~7.8×10-3cm/s,属中等透水层。云南驿组第二段第三亚段(T3y2-3)⑤2中风化泥质灰岩、⑤1中风化灰岩,钻孔压水试验透水率q=26.83~120Lu,属中等~强透水层。
工程区分布F3 、F18、F19和F22断层,地表一般被第四系覆盖,钻孔揭露厚度0.4~14.4m, 属中等~微透水层。下伏破碎带普遍具灰岩角砾岩、砂岩角砾岩、硅化灰岩角砾岩、硅化砂岩角砾岩明显,具褐铁矿化、硅化,沿断层带未见溶洞、落水洞等强岩溶现象发育,从工程区钻孔资料分析,该断层与两侧地层无较大差异,故断层破碎带与周围岩土层差异不大,属中等-强透水层,沿断层产生集中渗漏的可能性小。
工程区所处地理位置较高,所在沟谷两侧各平行分布一条同向邻谷,邻谷之间地层均有可溶岩分布灰岩,排土场存在向低邻谷渗漏的问题。
工程区向下游顺河分布灰岩、泥质灰岩,透水性中等~强,故排土场存在向下游渗漏的问题。其向下游渗漏主要通过坝基和绕坝渗漏。
综上所述,工程区除地表局部有不连续弱透水层分布外,大多为中等~强透水层,并存在岩溶渗漏,排土场存在向低邻谷和下游渗漏的问题。应有可靠的防渗措施。
(3)岩溶塌陷分析
据钻探及物探成果[3],工程区共探测出地下隐伏溶洞7处,隐伏溶洞均位于强风化层内,岩石较破碎,溶洞顶板易坍塌,按溶洞顶板坍塌自行填满洞体所需高度进行稳定性评价,所需高度H按式:H=H0/(K-1)计算(H0为洞体高度;K为岩石松涨系数,取值为1.2),计算结果及评价见表5。 计算结果表明,工程区内存在的7个隐伏溶洞,顶板埋深大或洞高小,不会产生地面塌陷。
隐覆溶洞稳定性计算及评价表 表5
编号 | 位置 | H0(m) | K | H(m) | 顶板岩层厚H1(m) | 评价 |
yd1 | 排土场南侧沟谷内 | 0.9 | 1.2 | 4.5 | 10.4 | H |
yd2 | 排土场南侧沟谷内 | 0.2 | 1.2 | 1 | 6.1 | H |
yd3 | 工程区中部 | 4 | 1.2 | 20 | 32 | H |
yd4 | 工程区中部 | 4 | 1.2 | 20 | 29 | H |
yd5 | 工程区中部 | 2 | 1.2 | 10 | 32 | H |
yd6 | 工程区中部 | 2.5 | 1.2 | 12.5 | 24.3 | H |
yd7 | 工程区中部 | 2.5 | 1.2 | 12.5 | 18.7 | H |
(1)工程区地表发育2个溶洞,地下隐伏溶洞7处。地下隐伏溶洞顶板埋深大或洞高小,经计算,不会产生地面塌陷,故一般无需治理。建议对库区地表发育的2个溶洞采取混凝土封填,并对溶洞周围采取钻孔灌注水泥浆处理,增强洞壁稳定性。
(2)岩溶强发育区处理:对岩溶强发育区采取钻孔灌注水泥浆进行加固。加固深度为岩土界面以下10~15m,即钻孔深进入基岩10~15m,下入注浆管,压力注入水泥浆,若遇空的岩溶通道、较大溶隙处,视具体情况先灌入中粗砂或水泥砂浆对溶蚀腔体进行充填,再注入水泥浆。在落水洞、溶洞周围应加密灌浆孔。
(3)工程区拦渣坝位置无断层通过。工程区分布F3 、F18、F19和F22断层,据现场调查、地质测绘及资料收集成果分析,以上断层为低次序断裂,形成时代较古,未有历史地震记录,未错断第四系地层,未有活动断裂特征,为非活动断裂。断层破碎带(蚀变带)力学性质较好。断层破碎带(蚀变带)渗透性能与周围岩土层差异不大,排土场内分布的F3 、F18、F19和F22断层对库区整体稳定性影响小。排土场内经过断层的建筑工程(截洪沟)一般在地表浅表面进行施工,无大的工程建设或动,对断层扰动较小。工程开挖后应及时进行施工,避免长时间暴露产生小的坍塌。
参考文献:
[1]GB50021-2001(2009年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工程地质手册(第五版)《工程地质手册》编委会,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3]小水井金矿大坎子矿段1#排土场岩土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