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危机家校社协同干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5
/ 2

小学生心理危机家校社协同干预策略

方晓燕、邱琼、曾菊、李静、罗敏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第七小学

摘要:心理健康关系着个体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但青少年心理危机问题检出率逐年上升。学校充分认识到危机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控:构建心理危机家校社协同干预共同体,树立同责共育的意识;多渠道搭建家校社互联互通平台,动态更新学生信息;构建心理危机家校社协同干预支持系统,助力危机个体心理调适;构建心理危机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预警,减少伤害。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心理危机干预网络,确保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危机 家校社协同 干预策略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危机事件时时见诸报端,孩子人际关系紧张、厌学、叛逆、仇视父母亲人,做出伤害他人和自身的过激行为,实在令人扼腕。这一现象频繁出现的原因:一是面对急剧变化和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生存压力剧增,忙于工作,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教育内卷又让部分父母仅仅关心学习,少有关注孩子的心理动向;二是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少,兼职教师专业知识欠缺,未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并适时疏导;三是社会力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十分关心,但与家庭的链接不够紧密。为了提高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我们探索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作的危机干预策略。

一、构建心理危机家校社协同干预共同体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达成共识,通力合作,才能为孩子成长提供更优质的环境,让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在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学校作为教育主体,积极联合家庭和社会,构建家校社协同干预共同体是至关重要的。

1.构建共同体

家校社协同干预共同体领导小组由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德育主任、心理学教师、年级组长、家委会主任、社区负责人组成,其他教师、家长和社区工作人员都是共同体的成员。一年级新生入学时,学校邀请家长和社区相关人员参加第一次家长会,会上宣布小学生心理危机家校社协同干预共同体的成立,并进行首次培训,不仅让家长认识到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明白自己是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应该配合学校和社区做好相关工作,更是让学校、家庭和社会树立起同责共育的意识。

2.加强培训,提升能力

学校联合社区,成立以心理学专业人士为中心,班主任、辅导员和社团教师为主力军,家长为辅助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每一次家长会,学校都积极争取社区的辅助,邀请心理学专业人士对家长进行培训,以保证家庭教育能够成为学校教育的积极助力。此外,单周五的下午,社区工作人员采用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常识以及心理危机识别知识,如“新生入学焦虑的症状”“青春期身心发展变化及如何应对”等,让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危机能初步识别,并学会为心理状态的平衡提供及时且正向的舆论引导。双周五的下午,心理学教师采用的案例分享、专题研讨等形式对其他教师进行业务培训。而针对个体的具体问题,心理咨询共同体教师则一对一指导,帮助兼职教师尽快上手。家庭、学校和社会协作,打造出一支全员参与、本领过硬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三方既各司其职,又协调有序地为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服务。

    二、搭建心理危机干预家校社互联互通平台

家庭、学校和社会时时交流、信息共享是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要实现有效沟通,必须搭建和完善家校社互联互通平台。

1.多渠道沟通

学校拓宽家校社沟通交流的渠道,除了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和家校艺体节、家访等线下沟通交流之外,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线上的沟通交流,如微信、QQ、学校公众号。学校结合社会热点或当前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发布推文,各班转发至QQ群,让家长及时了解情况,与孩子谈心谈话,正确引导,防范于未然。学校德育处将近期工作以简报或美篇形式分享给社区,让社区了解我们当前工作重点,为下一步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家长填写家校联系本,尤其是将孩子的反常行为反馈给班主任,由班主任及时观察和了解,更新和完善学生信息,必要时及时预警。

2.常态化沟通

学生面临的问题是动态发展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孩子的认识也要动态化更新,三方需要建立常态化沟通和长效沟通机制,采用多种形式定期、长期交流,及时更新信息库,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在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学校层面根据学生的需要开设动态课程或开展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做好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家长在学校和社区的帮助下,多关注孩子,用爱和陪伴助孩子渡过迷茫和苦闷时期,获得心理的平衡。

三、构建心理危机家校社协同干预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对个体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为解决潜在性、突发性的危机问题,学校联合家庭和社会构建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支持系统。

1.构建物质支持系统

学校建设心理咨询室、宣泄室、卫生室,定期开放,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咨询场所和宣泄物品;学校指导家庭订阅和学习心理教育相关书籍杂志,为家庭参加培训和亲子教育专题活动提供场所,提高家长应对孩子心理问题的处置策略;社区打造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活动场馆、青少年阅览中心等场所,聘请专兼结合的志愿者为孩子提供指导。

2.构建情感支持系统

班主任及科任老师倾听学生的声音,理解他们,做知心朋友,帮助解决学习及生活上的困难;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负责与个别学生每月一次谈话,当他们感到悲伤或痛苦时,通过共情和同理心来帮助他们缓解情绪;加强家校联合,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帮助家长了解学生情况,促使家长与孩子互动;社区为孩子提供平台,鼓励孩子参与团队活动、志愿者活动等,认识新朋友,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3.构建信息与技术性支持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小组联系班主任、任课老师、学校心理咨询教师、校外专业心理咨询师和家长为学生提供信息与技术性支持。初期心理咨询教师负责信息采集,初步建立心理档案,班主任在与学生情感交互的过程中观察并持续记录。当学生个体遭遇危机,前期档案将为校内、外支持人员提供该生详细信息,通过数据分析与挖掘,了解危机心理成因,通过理情疗法、适度宣泄、积极暗示、转移注意、补偿代替或自我安慰等方法,排解抑郁,帮助个体形成良好的心理应对机制,避免危机事件升级。

  1. 构建陪伴性支持系统

学校建立导师责任制,根据学生特点分配导师,针对学生实际进行预防、疏导,导师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和情绪调试等方面给予指导;指导家长参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了解孩子的心理困境并及时帮助,获得成功及时肯定,遇到挫折理性分析、安抚情绪并给予鼓励;引导学生与他人交往时遵循平等相处、真诚相待的原则,建立亲密的朋辈关系,互相帮助,互相支持。

四、构建心理危机应急处理机制

小学生心理危机要早发现、早治疗,那么,心理危机预警是关键环节,而应急和危机后干预要根据预警情况进行合理科学的处置,因此,必须构建心理危机应急处理机制,保障心理危机应急处理工作的有序、有效。

  1. 建立心理危机三级预警制度

学校首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筛,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原因,及时发现问题,确定“初级预警”对象,由班主任重点关注。班主任通过对该生学习状态、情绪状态、行为表现及人际状况的评估深度的观察和了解,发现学生尚未进行自我报告的其他问题,同时参照心理危机中级预警风险指标量表确定“中级预警”对象。之后,班主任联系科任教师开展家庭调研,通过对亲子关系、亲子沟通模式、学生学习情况反馈、学生异常行为反馈等信息的了解,收集更多信息,并对高危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测评,测评至少每月一次,注意信息追踪。若通过个体辅导等手段,该生情况没有改善,确定为“重度预警”对象,及时上报校领导,建立重度预警档案并严格保密,实施预警手段并制定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联合学校、家长及社会支持部门采取积极干预措施,力图帮助学生走出危机状态。

  1. 建立心理危机应急重点关注制度

学校全天候、全时段密切关注心理危机重度预警对象,及时更新重度预警档案,进行针对性预防。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重点关注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开学季的各种心理不适、留守儿童被迫离开父母、暑假作业尚未完成、交往矛盾、学业压力等问题。针对众多原因带来的心理突发事件,学校建立心理危机应急处理机制。学生心理危机出现应急突发情况,由班主任直接负责,及时向学校领导、心理老师汇报。在心理老师指导下,班级导师和家长辅助开展咨询和辅导,并根据专业评估预测,酌情判断是否需要联系家长,协作处理应急状况,共同商议是否进行专业医疗和心理救护。

  1. 建立心理危机后及时干预制度

学校力求及时为危机个体提供支持与帮助。一旦发现危机个体,学校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时联系,对问题进行甄别。对超出学校心理咨询范畴的危机个体,我们及时转介到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机构。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view.jpg

图:雁江七小学生心理危机后干预流程图

总之,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育人的主体作用,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密切联系家庭和社会力量,形成三位一体的干预网络。三方齐抓共管,注重支持系统和应急处理机制的构建,各阶段各环节合理运转,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其终身幸福奠基。

参考文献:

[1]谢四元.心理危机干预学校、家庭、社会协作现状及整合系统的构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25):第192页+第200页.

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研究课题《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家校社协同创新研究》(2021SXJP06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