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结合高中教材开展乡土地理研学的必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5
/ 2

浅谈结合高中教材开展乡土地理研学的必要性

陈晓宇

英城街中学  

摘要:高中地理教学突出强调区域性和实践性,其中研学活动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开发能够充分发挥地方性优势,实现地理教学走向生活化和实践化。本文依托英德地区丰富的乡土地理资源,融合地理概念教学和问题探究式教学,实现乡土地理研学规范化、高效化。同时,针对研学实践过程进行反思探讨,进一步优化乡土研学设计。

关键词:乡土地理研学;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地关系的综合性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的特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列为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乡土地理研学通过利用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资源,实现地理原理、地理知识、地理思维和地理实践的充分融合。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研究性学习(简称研学),又称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策划。执行及自我评估的学习方法、2000年1月,教育部胶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将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列入必修课程之一。

乡士资源是学生较为熟悉的环境资源,它蕴涵着丰富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及社会资源等,因此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鲜活素材,也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大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因地制宣地开发,选择及利用,那么,学生的学科素养将大大提高。

二、乡土地理研学的研究意义

(一)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构建学生从实践中来、到学习中去的体验实践地理教学课程。本文以5.1《植被》-人教版(2019)必修一高中地理为例进行阐述。研学前我们进行了相应的准备工作,分好了小组及其每个组的任务,完成以下及类似表格。

植被与环境 记录表                   

主题

校园植被与环境

时间

2022.3.31

地点

东教学楼的南侧区域

参与

人员

准备

工具

             笔、笔记本、记录单、手机

任务一:

了解该区域的主要植物名称,生长形态,(例如:枝干伸展方向、枝叶分布情况等),主要作用并拍照记录。3人一组选取不同树木进行观察。

观察结果:

1号树木:

2号树木:

3号苔藓和蕨类植物:

任务二:        小组了解每一种植物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包括(气温、湿度、光照、土壤)

任务三:

分析该处树木形态和植物的分布主要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

原因分析:

任务四:

对校园绿化提出合理的规划和建议。

1、区域认知。从校园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出是一个小区域。让学生在熟悉的周边乡土环境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将地理问题和现象置于乡土环境中进行研究,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从区域的视角审视地理问题的习惯和思想,掌握各区域的联系与差异,以动态的观点对区域加以分析和评价,有利于其把握各地理要素的作用机制,不仅使学生能认知世界,提升区域定位、区域综合分析、区域评价等区域认知能力,还可以掌握地图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归纳法等区域认知方法。《植被》这堂课,就是对校园里面不同角落的植被进行考察,判断与其环境的关系,再进行总体区域认知,反思有没有北方树种,为什么?在对乡土环境深入认识的过程中,体悟地方特色,提升乡土情感。

2、综合思维。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一个看似简单的地理现象背后,往往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植被和城市、人口、交通等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形成了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独特的综合思维,以便其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能更为全面的解决问题。如5.1《植被》表格任务三:分析该处树木形态和植物的分布主要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此处就要从多角度、多要素分析原因,体现了综合思维。地理学习中存在大量抽象概念(如植被、环境),学生只有具备清晰的地理概念认识,建立完善的地理概念体系,才能正确理解地理成因、地理规律和地理特征等知识。研学活动在真实情境中能更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学生把握地理概念,提高实践学习效率,实现对地理知识的拓展和应用,达到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目的。

3、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不仅包括我们所熟知的课外的野外实践,还包括课内的地理实验、问题探讨等。由于地理学科自身的特性,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感受到地理概念在真实地理事物和现象中鲜活的存在,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并进一步将零散的知识归入到概念体系之中。因此,5.1《植被》表格中问题的设计以课程标准知识点为基础,充分融合地理概念,关注到问题设计的难度深浅及问题间的衔接。只有在实现知识达成的基础上,才能全面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地理实践力。

4、

人地协调观念。人地协调观念也是地理教育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念,使其正确的认识自然,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开发和利用自然,是地理教学不可忽视的部分。乡土研学贴近学生生活感知,激发学生的生活好奇心。在实地探究中亲近自然和社会,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培养观察能力,有助于获取地理直接经验,促进正确人地观念的形成。如5.1《植被》表格中任务四:对校园绿化提出合理的规划和建议,体现了人地协调观。

为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综合思维,拓展学生实践力,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掌握,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进而唤起当代中学生爱护身边环境的良好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区域综合开发,培养他们关爱地球、保护地球家园的意识。英德中学地理研学小组还于2022年4月28日2022年5月8日举行了首届地理摄影、解读大赛活动。参与对象主要是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和地理教研组老师。学生或老师提供自己在家乡或旅行时拍的照片,从地理角度去阐述与其照片呼应的景点,效果很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乡土地理研学的必要性

开展地理研学旅行,无论是在提升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还是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虽然乡村旅游日渐成为普通百姓的重要生活方式,但其针对中小学课程学习的资源开发较少,并未形成系统,实现和教材的有机融合。加之国内关于乡土地理的研究力度依旧不够,这不仅是因为国内学者对乡土地理的关注较少,更是因为乡土地理资源较为零散,以致于深入研究乡土地理的难度较大。开展乡土地理研学旅行,有益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教学和社会参与度。

目前的地理研学旅行,大多倾向于长时间、远距离、大规模的活动,常常舍近求远,这不仅是对身边地理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的能力。除此之外,长时间、远距离、大规模的研学旅行需要较高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其实施难度较大,且其费用并不适合于普通家境的学生,这将研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开展乡土地理研学,有效利用身边的既有资源,既能减少研学旅行的成本,还能降低其实施难度,更能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有益于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发展

三、乡土地理研学经验总结和建议

结合高中教材开展乡土地理研学如何保障研学活动高水平、高质量,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两种乡土地理研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紧紧围绕地理四大核心素养,遵循地理教学规律;二是提供师生交流模式,帮助师生有效沟通研学思路,加强师生合作;三是提供研学设计模式,依托“概念一问题”和“问题—概念”两种融合方式,深入挖掘地理概念和地理问题间的关联,通过问题解决实现知识巩固、扩展和迁移,并在逐级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地理能力;四是提供实践活动模式,明断师生在活动中的角色和位置,为活动开展提供了流程参考。

为了进一步提升各校乡土地理研学水平,还可以做如下措施:一是加强家校合作和校际合作,充分发挥学生家长的资源价值,有条件的家长及时配合学校为学生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或者为活动提供相应帮助;二是加强校际合作,多所地方学校协作,共同发掘乡土地理资源,建立野外考察资源共享平台,探讨交流具体研学活动案例;三是注重活动评价和结果反馈,建立更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并对研学成果进行有效反馈,实现对后续工作的现实指导。

总之,结合高中教材开展乡土地理研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目的建构知识的大课堂,也是提炼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大篇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知识增长和更新的速度将越来越快,学生需求的渴望也将越来越大,研究性学习的天地将越未越宽,这是教育发属的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

参考文献:

[1]陆庆祥,程迟.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与实施策略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4(2):22-26.

[2]凌桂连.基于研学旅行培育地理核心素养[J].现代教育管理,2018(8):193.

[3]范毅登,陈松林.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研学旅行活动设计——以福州鼓山为例[J].考试周刊,2018(57):136-151.

[4]曹雄,杨亚妮,王飞.基于研学旅行的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实践思考——以《庆阳乡土地理》课程开发与教学为例[J].教育革新,2018(08):21-22.

[5]苏燕萍,郭国金.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尝试[J].地理教学,2020(1):46-47+26.

[6]代层阳、候婉睛,浙江省江山市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开发).地理教育,2020(1)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