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钢琴课程建设与实施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4
/ 3

地方高校钢琴课程建设与实施现状

曹承伟

保山学院音乐学院,云南保山,678000

摘要:我国绝大多数的综合类地方高校都包含艺术专业,这些高校也肩负着培养艺术人才、传承和创新艺术文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责任。地方高校在培养艺术人才的过程中,要结合艺术专业的特点和立德树人的目标来深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美育元素,实现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开展。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地方高校钢琴课程建设现状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为高校钢琴课程融入思政理念和美育思想提出建设方法。

关键词:地方高校;钢琴课;建设

一、地方高校钢琴课程建设现状

(一)思政目标下地方高校钢琴课程建设研究现状

课程思政是新课改背景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教育活动,而钢琴课作为高校专业课中的重点课程,必然会将课程思政作为课程建设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去推进和研究。在当前国内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三全育人理念也对钢琴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在改善教学效果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全面渗透思政内容。地方高校钢琴课程在融合课程思政理念、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自身要牢固树立思政育人的理念,同时要优化课程评价体系,既要实现育人,又要实现育才,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品学兼优的人才。目前,各高校正面临着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关键时期,大部分高校都开始对提高人才实践操作能力的方法展开研究,同时还要加快对融合思政元素、美育思想的方法展开探索,这样才更有利于推进高校钢琴课程建设工作。目前,高校在新课改背景下正在努力探索和创新钢琴课程的建设新方向、新方法,这对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二)美育培养目标下地方高校钢琴课程建设研究现状

在近几年,我国对美育培养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加深,各大高校也纷纷开始对美育教育的研究,但是在部分课程建设工作中,关于融入美育教育的研究较少,其中就包括钢琴课程建设。从文化角度上看,钢琴课程中蕴含着一定的音乐教育哲学,并且这门课程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也发生了一系列本土化变化,因此美育也需要成为钢琴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内容。钢琴课程在素质教育理念下逐渐体现出美育功能,为了确保钢琴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美育作用,需要从各方面去创新和完善课程建设体系,如创建可视化的教学环境、依托多媒体设备加强钢琴激发审美表现、制作微课等。当前许多文献资料中都显示了钢琴课程具有重要的美育工作,但是从当前国内钢琴课程建设情况来看,美育在建设工作中的研究内容较少,这些研究也无法满足建设需要。

二、地方高校钢琴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与课程融合深度不够

国内自开展教育改革工作以来,各地方高校纷纷开始研究如何将课程思政、美育与学科课程建设工作进行融合。这种思想观念和态度是积极且正确的,但是从当前的实践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钢琴课程是地方高校中的重要课程,在新课改背景下仍然沿用传统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就对钢琴课程建设工作形成一定局限。如果不及时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没有及时按照要求将课程思政和美育加入到教学工作当中,就无法让二者进行有效融合,甚至还会让两者之间的存在更加独立,这种情况既会影响到课程效果,也无法实现立德树人的作用。

(二)钢琴课程教师课程思政水平亟待提升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钢琴课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综合素质、课程思政水平都会影响到课程思政、美育与课程的融合效果。从当前课程思政与钢琴课程的融合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课程思政的水平并不高。这种情况一方面会影响到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教师即使意识到课程思政和美育工作对课程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水平有限而导致融合效果不尽人意,最终无法发挥课程思政和美育的真正作用。课程思政与钢琴课程无法有效融合,不仅会影响到课程建设效果,也会影响到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身心发展。

三、地方高校钢琴课程建设与实施路径

(一)深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美育元素

课程思政、美育与高校钢琴课程之间的融合应当是自然的,相互契合的,并不是让二者生硬、直接的粘贴,也不是内容上的堆砌。教师要找到课程思政、美育与钢琴课程之间的契合点,让三者的融合更加自然。对此,钢琴教师一方面要对音乐作品做好筛选和分类,选择合适的作品将思政元素和美育知识融入进去,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做好爱国教育,提高文化自信,提升审美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要选择能够彰显时代特色的作品,这样能够让中外文化更好地交融,让学生们学会赏析作品,并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在欣赏中外文化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精髓与特色,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会欣赏和学习外来的优秀文化,甚至能够为今后改良和创新作品带来启发。

课程思政和美育应当深入渗透到钢琴课程中的每个阶段,而不是作为阶段性教学出现在课程的某一部分里。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需要不间断地培养和潜移默化的教育,而并不是依靠几节课或者几句话就能产生影响。因此,课程思政和美育工作应当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首先,课程思政教育和美育的内容及方式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在接受这些思想观念时也会更加主动。钢琴课程的教学模式不仅要让学生加大训练力度,同时也要具有创意性和趣味性,只有丰富的课程内容和有新意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们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钢琴课程教师既要保障教学效果,又要确保课堂的趣味性和创意性,同时还要让课程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红星闪闪放光彩》、《我的祖国》、《黄河》钢协等红色经典作品,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们讲解作品的演奏技巧和专业知识,还要去讲解这些作品的背景故事、内涵等内容,这样就可以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进而实现课程思政效果。

(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思政水平

钢琴课程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以及思政水平对课程思政与钢琴课程的融合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对培养学生形成健康审美观念、养成审美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教师自身所具备政治素养是确保课程思政与钢琴课程有效融合的重要保障。

通过深化课程思政和美育来推动钢琴课程建设工作不仅是教师个人的工作,也是高校的责任。因此,高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思政水平,让钢琴课程教师对课程思政和美育产生正确的认识,并重视起二者的作用。高校也要对培训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在培训结束后,展开对教师的考核,这样才能确保教师能够认真参加培训和学习。其次,高校要定期组织钢琴课程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并组织专项小组带领教师定期开展课程方案研究工作,在教研工作当中教师们相互探讨、研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探索思政元素和美育方法,促进课程思政、美育与钢琴课程的融合。各位教师要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新课程内容。另外,教师在交流和分享经验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并与其他教师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同时还要学会借鉴他人的优秀经验,并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创新和融合,丰富融合方法,加深课程思政、美育与钢琴专业的融合程度。

(三)优化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钢琴课程教学模式中,教师属于课堂主体,他们会用大部分的时间去分析和教授知识点,并没有为学生留出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在灌输式教育方法下,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就会减低。而钢琴课程本身是一种艺术课程,需要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去学习和训练,但是这些情感并不是靠教师单方面的说教就能有用。为了能够让学生提高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优化教学模式,以启发的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水平和创新能力,丰富内心情感,加强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课程思政、美育与钢琴课程建设工作的融合,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美育元素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快速接受新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具备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把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们开展分组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钢琴演奏练习,并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分享经验,相互交流和探讨演奏技巧,借他人长处弥补自身短处,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纠正。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谦虚的心态,不要因为优秀而自大,也不要自卑,同时也要主动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实现共同进步。在开展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突出课堂主体性,并在合作当中加强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课程思政的效果也能在此过程中体现出来。

(四)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钢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常会将教学重点放在专业技巧的讲解上,但是关于钢琴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内涵的讲解却非常少。每一首钢琴的作品的出现,都与背后的创作故事和历史背景有着较大的关系,而学生只有在了解到作品背后的故事,才能与作者和作品产生共鸣,才能够进一步了解作品。通过对作品背后的故事进行讲解,学生也会对钢琴作品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对这些作品加深理解后,能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表现力,这对提升学生的演奏水平也有着较大的作用。同时,通过对作品的进行赏析,也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提升学生们的审美水平。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们展示钢琴作品的相关文献资料,也可以将查找相关文献资料以作业的形式安排到课程中,在上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分享自己找到的文献资料。学生在亲自动手查找资料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一首优秀的钢琴曲,不仅拥有高超的技巧,同时也拥有深厚的内涵。因此,学生们从多个层面去感受作品,才能更好地演奏和表达作品意图。

钢琴课程建设工作,需要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此,教师一方面要根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加大演奏练习力度;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依靠自觉性来完善和更新知识储备。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再创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我国钢琴的发展史,我国优秀钢琴家的生平经历等等,这些有趣的知识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帮助学生从中吸取到有用的经验。为了能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音乐人才,需要高校和教师进一步推进钢琴课程建设工作,同时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美育元素,实现立德树人。

(五)将课程思政与美育始终贯彻到建设工作当中

地方高校在开展钢琴课程建设工作的过程中,要将课程思政理念与美育工作始终贯穿其中,并时刻强调树德立人根本目标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有效推动课程思政与建设工作的融合。钢琴课程建设工作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教授学生专业技能固然重要,而将学生培养成三观正确、审美健康的人也非常重要。如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品学兼优,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专业技能,也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高校不仅要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还要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开展钢琴课程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高校要充分了解和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状态,并根据此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案,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学生样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学习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素养。钢琴课程的建设工作,需要同时提高理论教学方面和实践教学方面的水平,同时还要将课程思政与美育工作融入其中,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以扎实的专业技能为基础的个人素养和思想水平高尚的综合型人才。

总结

在新时期背景下,融入课程思政与美育是每一所高校课程建设工作的重点工作,钢琴课程建设也不例外。将钢琴课程建设工作与课程思政、美育工作进行深度融合,是新时期下教育改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帮助钢琴专业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地方高校和教师要充分把握好学生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通过多种路径来开展钢琴课程建设工作,才能在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基础上提高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崔青.探析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钢琴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5(11X).

[2]刘培发.高校音乐专业钢琴伴奏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 2008(1).

[3]任超.应用型高校转型背景下钢琴艺术指导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双语学习:乌鲁木齐, 2019(01).

作者信息:曹承伟,男(1976.10.08—),汉族,云南师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自弹自唱

地址: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远征路16号保山学院音乐学院

邮编:678000

课题:课程思政与美育双目标指引下地方高校钢琴课程建设研究(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23J1157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