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市建筑规划设计院
摘要:本文主要对现代城市新区规划思路及设计策略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城市新区;规划思路;设计策略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脚步的加快,如何做好城市新区规划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中非常关键的一步。一个良好的城市新区规划才能做好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的利用,同时也能有效的确保城市居民正常的生活和生产。因此,为了切实实现城市的发展,有效的保护环境和解决各种城市新区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应从城市的长期发展战略出发,做好城市的新区规划设计。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现代城市新区规划思路及设计策略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以供同仁参考。
二、城市新区规划设计构思
(1)绿地景观。在城市新区规划设计中,在布置绿化植被的时候,应该努力朝着园林化的方向发展,这样的话必须把绿化用地与绿地系统相结合的方式放在第一位来考虑,为了实现这一特点,在新城区的规划设计中,主要是通过大规模的秩序化格局和优美的绿化环境来实现的。
(2)绿色设计。在现代城市新区规划设计中,“绿核”和“绿网”是绿色设计的两个关键点,通过对这两个核心点进行有效的组合,在确保整体绿化形象得到充分体现的基础上,构建整个新城区的街坊格局。
(3)新城区形象的展现。规划中的新城区为了体现城市核心的效果,道路方面的规划设计主要是采用环形道路进行布置,通过采取环形道路的设计方式就可以表现出强烈的张力,从而使得新城区从整体宏观结构上突破了以往道路格局平淡的感觉,不仅仅从整体上有效地体现出新城区核心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体现城市公园与居住区的围合关系,从空间上凸显出了新城区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
三、规划结构与功能分区设计
(1)规划结构
一轴两环多区。一轴。城市中心轴,是城市主要的经济及景观轴线,城市商业与公服核心区及风景区。两环。交通环:城市主要发展交通轴线;山体绿环。自然山体环抱城区,是景观营造的背景。多区。综合整治区、改造完善区、新开发区。
(2)功能分区
规划应考虑土地使用功能以及空间环境的塑造的因素,对规划区内的地块进行容积率的控制,满足不同性质用地的要求,同时容积率的确定需符合市场规律的需求,以充分体现土地开发的景观价值和经济价值。根据城市发展定位与功能分区,土地使用强度分为五个区控制。1)超强度建设区:容积率≥4.0,包括商业娱乐及商务办公。2)中高强度建设区:4.0>容积率≥2.0,集中在北部住宅区域及围绕湿地公园开发建设的商业住宅等。3)中强度建设区:2.0>容积率≥1.0,以多层住宅为主的居住区。4)低强度建设区:1.0>容积率,包括一些学校、市政设施等。5)开敞空间:以城市生态廊道、绿地系统、广场等为主体的开敞空间系统。为合理布局高层建筑,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轮廓线,保证城市主要的景观视廊,划定了五个不同的建设高度控制分区。高层:70米以上,高层建筑可以体现土地价值,丰富城市景观,并作为城市地标。主要包括商务建筑以及商务办公建筑,集中在中心区轴线两侧及东侧的商贸核心区。中高层:40.70米,包括以中高层建筑为主的居住区,主要分布环境、区位较好的北面,以及部分围绕湿地公园开发建设的住宅。小高层:24.40米,主要是以小高层居住建筑为主。多层:12.24米,主要是多层建筑为主兼有低层建筑的居住区及公共建筑。低层:12米以下,主要包括围绕湿地公园及滨水公园内的建筑。开敞空间:以城市生态廊道、绿地系统、广场等为主体的开敞空间系统。
1)商业娱乐风貌区
设计控制:地块建筑风格应尽量保持一致,但在建筑的体量宜错落有致。建筑不允许使用镜面玻璃或者颜色过深的镀膜玻璃,建议使用可自行调节角度的遮阳系统,将建筑能耗降至最低。建筑应注重建筑天际线的设计,强调天际线的韵律与变化。规划应保证中部景观轴线,形成良好的商业活动交流共享中心。建设二层立体步行系统,加强建筑间的交流联系,并形成良好的交通系统。底层宜采用小体量且富于变化的建筑,突出商业休闲活动特征。
建筑风格:建筑形态灵活多样,特色突出,建筑空间细节要体现商业体闲活泼的特色,注重对商业节点空间的塑造;建筑立面应体现商业氛围,通过底层空间的架空保留,为购物等商业行为人群提供一个有遮蔽的室外公共开敞空间;商业街整体尺度以小体量为主,可创造性地运用川西建筑特色符号等建与现代商业空间设计结合。
建筑色彩:选用高明度、低彩度的浅灰色系为墙面色调,点缀亮色为墙面色调,突出商业娱乐风貌区的色彩形象。
景观风格:空间活动以购物步行为主,辅以开放景观、慢行交通等功能;结合沿线商业街设置特色步行道,采用软质驳岸为主,中轴节点形成互动;所有的景观元素,如照明、座椅、标识牌及岸线扶手等,都应与商业娱乐风貌区的设计语言保持一致。
2)商贸核心风貌区
设计控制:地块内布置商贸会展等,宜采用较大体量建筑并保持建筑的整体性和街道界面的延续性。建筑应注重建筑天际线的设计,强调天际线的韵律与变化。应在东侧结合水景建设特色性的建筑形成视觉的焦点,突出良好的东部门户节点形象。各地块间应形成良好的交通联系通廊。规划一个环境优良的集中活动区域,成为商贸活动的交流共享中心。滨水的商业宜采用小体量且富于变化的建筑,突出滨水的体闲活动特征。
建筑风格:通过廊道的联系或公共开敞空间的保留,强调建筑形态间的交流联系;通过中心节点的塑造,集中体现现代化的商贸中心;在建筑立面上可创造性地运用到邓峡的特色的文化、产业,如文君文化、白酒产业等形成具体抽象的符号,融入建筑设计中;建筑材料可使用新型轻质建筑材料,注意低碳环保材料的转化应用,体现建筑的艺术性。
建筑色彩:选用高明度、低彩度的浅灰色调为主调色,点缀白色、米色,塑造现代化的建筑形象。
景观风格:空间活动以慢行交通为主,辅以开放景观等功能;开敞空间宜采用城市化的景观铺地、色彩斑斓的植物和现代艺术来体现商贸时尚特色;所有的景观元素,如照明、座椅、标识牌及岸线扶手等,都应与商贸核心风貌区的设计语言保持一致。
3)商务办公风貌区
设计控制:该区域由商务办公和配套居住组成,商务建筑宜采用较大体量建筑并保持建筑的整体性和街道界面的延续性。应强调出中部通透的景观轴线,形成良好的企业总部形象。东面建筑应注重建筑天际线的设计,强调天际线的韵律与变化。应在地块中部建设标志性的高层建筑引导形成视觉的焦点。规划的中央体闲步道应设置系统的人行步道、适当的观景平台和游憩空间。
建筑风格:建筑形态现代简约、独特时尚,主体建筑应挺拔、高耸,具有标志性和地标性;建筑临水面和临街面尽量采用大面积玻璃窗户,扩大景观视野;
整体尺度以大尺度为主,裙房高低错落,富于变化;建筑材料采用多种形式不同的材料有结合,注意低碳环保材料的应用,体现建筑的艺术性。
建筑色彩:选用高明度、低彩度的浅灰色调为主调色,点缀白色、米色,塑造高效创新、严谨理智的建筑形象。
景观风格:公共空间活动以体憩观景活动为主,辅以步行等慢行交通功能;开敞空间宜采用城市化的景观铺地、色彩斑斓的植物和现代艺术雕塑来体现时尚特色。
4)生态休闲教育风貌区
设计控制:地块由技术学校和居住建筑组成,体现出建筑形态的多样化及布局的灵活性。注重教育组团与居住组团的交流联系,形成一个创新,多元化的社区。保证中部南向中心湖渗透的景观廊道,形成丰富且多样化的空间环境。加强各组团间公共开敞空间的塑造,使之成为促进邻里关系的交流平台。注重各地块间与东西两侧生态廊道的景观渗透,控制建筑高度,保证视觉通廊。
建筑风格:建筑形态灵活多样,特色突出,建筑空间细节要体现对公共活动空间交流共享中心的塑造;居住建筑立面应体现文化、创新社区的风格,在底层布置一些文化活动设施、商业设施等,保持沿街的交流活动。
建筑色彩:选用高明度、低彩度的浅灰色系为墙面色调,点缀深色为坡屋顶色调,既符合生态体闲教育风貌区的色彩形象,又能突出川西特色的建筑形象。
景观风格:公共空间活动以共享交流为主,辅以购物步行、开放景观等功能;所有的景观元素,如照明、座椅、标识牌等,都应与生态体闲教育风貌区的整体风格保持一致。
5)休闲生活风貌区
设计控制:地块建筑风格应尽量保持一致,但在建筑的体量宜错落有致。主要景观的界面应保持延续,确保视线的贯通,采用带状的景观带设计,形成景观良好的步行通达性。并在景观节点上设置游憩空间和观景平台,使得景观带生动且富有变化。每个居住组团设置有区域的商业服务中心和游憩活动空间,改造现
状的水体,用水体串联各个组团的景观节点,营造良好舒适的居住环境。
建筑风格:建筑形态布局规整,空间细节既注重对院落空间的继承与塑造,又体现与滨水空间的完美结合;建筑立面不应给人以压迫感,宜丰富精致,外形富于变化,有合适的比例分割和虚实对比,同时建筑顶部应考虑第五立面的形象设计;以小高层居住为主,少量公建采用低层或多层;建筑材料建议以外墙涂料,干挂石材,贴面砖为主,在墙壁立面中不得使用金属或闪亮的材料,注重富有时代感材料的新颖应用。
建筑色彩:选用高明度、低彩度的浅黄色系为墙面色调,点缀深色为坡屋顶色调,突出居住生活风貌区的建筑形象。
景观风格:空间活动以共享交流主,辅以开放景观、慢行交通等功能;利用小径、开敞空间和庭院空间来丰富绿化空间,以草地和灌木为主要种植植物。所有的景观元素,如照明、座椅、标识牌及岸线扶手等,都应与居住生活风貌区的设计语言保持一致。
四、结语
总之,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丰富,南北气候差异大,不同城市有不同特点和发展模式,决定了我国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积极进行城市规划编制落实、常态化和全过程的实施管理机制、加强公众参与和宣传推广等方面,努力实现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常态化、制度化、可操作性,探索和实践有较强创新性,也对国内其他城市提供借鉴价值和示范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安琪.生态理念下城市住宅小区的规划及建筑设计[J].黑河学院学报,2023,14(07):140-142+176.
[2]徐路.绿色生态理念对城乡规划设计的影响分析[J].智能城市,2023,9(06):75-77.
[3]苏心.绿色生态理念对城乡规划设计的影响[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3,(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