铮铮铁骨奏战歌,丝丝柔情诉乡愁——《采薇》说课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8
/ 2

铮铮铁骨奏战歌,丝丝柔情诉乡愁——《采薇》说课稿

周 娟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太湖港中学

引入:

我们知道,一部杰作,其实是一部经典,而真正的经典,无一例外都有着穿透时空的魅力。纵然这首诗背后的那一场战争的烽烟早已在历史里淡去,而这首戍边战士唱出来的苍凉的歌谣却依旧能被每一个人编织进自己的生命里,让人们在这条民歌的河流里看见时间,也看到自己的身影。所以面对《采薇》,我们与其观世,不如观思,与其感受历史,不如感受生命。

一.说教材

《采薇》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首征戍诗。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诗,是培养学生有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采薇》选自《诗经 小雅》以四言诗歌体的形式,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重章叠唱手法的运用以及情景交融的抒情是全文最大的特点。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反复阅读,感受《诗经》重章叠唱的形式以及四言诗的韵律特点。

2. 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3. 品味本诗的语言美,对诗歌中重点语句的鉴赏和品评。

本课的重点是诗歌的阅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掌握重章叠唱的艺术手法,以及对诗歌中重点语句的鉴赏。

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学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

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诵读法是学生体会诗意,品鉴意境的重要方法,语文课堂应该充满琅琅的读书声尤其是诗歌教学的课堂,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对于《诗经》的教学就应当以这种最为原始的学习方式回归,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先民的语言、先民的生活、先民的情感。因而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安排了不同时段不同理解程度和熟练程度的文本朗读,让课堂充满读书声,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

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现的情感,体会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分四步进行,即:诵读、涵咏、鉴赏、背诵。

1.诵读,这是习诗的第一步,通过直觉的感应去体会诗的内涵,苏轼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涵咏,朱熹也曾说过“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所谓的“涵咏工夫兴味长”即咀嚼回味,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慢慢地品尝诗的悠长韵味,经过这一步骤,学生就会进入诗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感受。

3.鉴赏,通过对诗意境的把握,学生就能根据自己文学功底和生活体验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进行评价了,这一任务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的形式来完成。

4.背诵,学生通过背诵,才能加深领悟,才能更好的体味感情,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的课下负担。

四.说教学过程

(一)1.首先是导入。由于《采薇》诗最后一章是全诗中抒情意味最浓的章节,也是点明全文主旨的一章,因此我将这一章改为了现代诗的方式朗诵给同学们听而导入新课,来营造气氛。

2.接着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我依据情况略作补充,给学生强调重点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大类。普通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唱,反复咏叹的特点。

3.然后简介本诗的历史背景。进入课文后,为了学生能体味诗歌的音韵之美,让学生反复地阅读文本,先请不同的同学自选章节朗读,其他同学为其正音正字,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节奏,《诗经》是以四言诗为主,杂以二言至八言,因此,朗读时一般采用二二式节奏。

(二)由于课前布置学生先预习了课文,接下来是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预习情况。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字句,学生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个别特殊短语,并把握诗歌的结构内容。

(三)下面再进入细读赏析,体会情感的环节。

首先学习13章,为加深这一部分的理解,学生再齐读前三章,感受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

在分析这三章时,我设计了这样五个问题,前两个问题是针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作的分析,学生通过反复读前三章,就能体会到诗歌这三章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他们马上就明白了这种相同或相似体现了《诗经》形式上重章叠唱的艺术特点,然后告诉学生这样的艺术特点会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为了换韵也充实和扩展了内容。

后三个问题是针对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作的分析,在分析这三个问题时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解决,诗歌这三章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面带饥色的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学生通过分析体会到了用薇菜的生长来反映归期的推移,随着戍边时间的延长乡情也日益深重,思念之情更加沉重。

同时在艺术手法上用的是比兴引出下文。

到这里,学生对前三章已基本掌握,再齐读前三章,教师再次强调重章叠唱在音节上一唱三叹的音乐美,体会情感的百转纠结,过渡到第四、五章。

课文除追述思归之情,四、五章还追述了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学生朗读,然后找出表示战事紧张的诗句,以及充满战斗豪情的句子,在这两章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人物精神的崇高之美,我让学生把这两章中人物的战斗豪情同前三章人物内心思归的痛苦做了比较,通过比较而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真情。

学生再朗读第四、五章,读出激情,读出气势。

学习诗歌最后一章,学生先读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画面: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不到一丝欢愉,只感到一片悲凉,长久的戍边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他是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走向故乡的,他忧伤的想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家乡的时候,正是春天,柳丝低拂;而今天呢?“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今天我重返故乡,却是雨雪迷蒙的冬天了。

感受诗歌画面后,学生分组讨论,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历来为人传诵的诗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舍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再引导学生从表现手法,诗句中的叠音字,如“依依”“霏霏”,谐音字“柳”是“留”的谐音等方面来进行品评鉴赏。

为了学生加深对诗句魅力的感受我适时引入了同在《诗经》中的另一篇《出车》中的诗句“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涂”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加深对课文中诗句的艺术效果的感受。

同时还将后世中受这四句诗影响较大的诗句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更加充分认识到这四句诗在诗歌史上的巨大影响。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都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下面进入课堂总结。

(四)课堂总结:请学生结合本课的学习畅所欲言,体味《采薇》的文学魅力,说说其动人之处都有哪些?

和学生一起归纳出主要的四个方面:1.语言的音律美2.诗歌的意境美3.情感的忧伤美4.精神的崇高美。

(五)最后学生再一次带感情的齐读文本布置作业。

鉴于要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提高其鉴赏能力,所有以上内容我安排的是两个课时完成。

结束语:

《采薇》这首诗里有着太丰富的色彩,太深沉的情怀。相思之情和报国之志,豪放与苍凉如此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奏响的是真实的生命乐章。铁骨铮铮掷地有声,丝丝乡愁如歌如泣,现在,我们还能依稀地听到这首诗在时间和生命的河流里所激起的辽远而空旷的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