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对小儿心律失常患儿生活质量和心功能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8
/ 3

综合护理对小儿心律失常患儿生活质量和心功能的影响研究

王世静

深圳市儿童医院   广东省   邮编:518000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小儿心律失常患儿的生活质量方面和心功能方面的影响。方法:方便选择2022年1月—2022年2月期间来该院儿科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病症的9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对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对研究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血压和心率状况、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等数据。结果:研究组的心理健康(24.1±2.2)分、生活环境(29.4±3.2)分、躯体感觉(16.9±2.5)分、自我概念(14.8±4.3)分和亲子关系(12.4±2.8)分等5个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全面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68、7.334、4.068、3.819、5.352,P<0.001);研究组与参照组的血压水平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9、0.455,P>0.05),研究组的心率水平(78.09±15.11)次/min明显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6,P<0.05);研究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95.56%)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54,P<0.05)。结论:在小儿心律失常患儿的治疗过程中,采用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能够有效提升患儿的心功能,患儿家长对综合护理干预的满意度较高,值得医护人员临床推广。

关键词:综合护理;小儿心律失常;生活质量;心功能

心律失常即为心脏冲动的起源部位、激动次序、传导速度、节律及频率等发生异常[1]。心律失常在儿科中也是一种比较多发的疾病,新生儿及婴儿期的心律失常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律不齐及窦性心动过速,儿童期的心律失常则以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及室性早搏最为常见[2]。除此之外,小儿心律失常还包括窦房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心室扑动和颤动、游走性心律、过早搏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等[3]。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心电图进行心律失常的诊断,针对特殊病例,还可借助运动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治疗方面,药物、起搏器、电击除颤及射频消融方法都在大量病例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小儿的身体技能正处于发育的黄金阶段,与成人相比,需要更为精心的护理,以提高治疗效果。为了进一步研究在小儿心律失常患儿的治疗中,综合护理措施是如何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和心功能,该文方便选择2022年1月—2022年2月由该院儿科收治的90例由该院儿科收治的小儿心律失常患儿作为研究样本,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儿科收治的90例罹患小儿心律失常病症的患儿作为该次的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将所有患儿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参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5个月~14岁,平均(5.38±1.37)岁;研究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6个月~12岁,平均(4.96±2.15)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方面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入院后均接受了心电图、胸部X线和超声波心动图检查,确诊患儿所患的疾病为心律失常,症状较轻,主诉症状为胸闷、不适、心悸等。排除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他重要脏器官发生过器质性改变的患儿。该次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儿家属了解该次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参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措施

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基础护理,医护人员按照护理规范展开护理操作,避免患儿出现院内交叉感染;做好患儿的肺部、皮肤及口腔的护理;保持患儿病房环境的安静整洁,科学调整病房内的湿度、温度等;患儿病房内应常备抢救药品、设备等。②体位护理,针对症状较轻的患儿,保障充足睡眠,鼓励正常生活;针对症状较为严重的患儿,医护人员应帮助其选择合理、舒适的体位,半卧位、高枕卧位都是常见的选择,切勿采取左侧卧位休息,左侧卧位状态下患儿心脏搏动时会产生严重的不适感,甚至引发休克;当患儿出现抽搐或意识障碍时,医护人员应使患儿呈平卧位,头部偏向一侧,避免因误吸分泌物而引起窒息[10]。

1.2.2研究组患儿采用综合护理措施

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病情观察,动态监测患儿是否出现乏力、头晕、胸闷、心悸等临床症状,详细记录症状出现时的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针对房颤患儿,除了要实时记录脉搏短绌的变化情况,还应特别注意脉率和心率1min的情况。②饮食护理,根据患儿身体状况及具体病情,提出个性化食谱,给予患儿清淡、低脂、高营养、易消化的饮食方式,引导患儿少食多餐;预防便秘,避免患儿腹内压力和心脏负担加重;避免用力排便等动作,避免迷走神经兴奋引发心动过缓;对患儿腹部适当按摩,促进肠道蠕动。③健康宣教与心理护理,患儿躁动、哭闹时,会造成交感神经兴奋,增强机体儿茶酚胺的合成作用,使心律失常症状加重。医护人员应对患儿采取安抚,结合其性格特征和年龄阶段给予合适的心理疏导。医护人员与患儿家属勤于沟通,传授家长正确的脉搏监测方法、喂药方法、喂奶方法,避免各类潜在危害因素引发交叉感染等。对患儿家长进行疾病知识普及和健康宣教,详细讲解心律失常的诱发原因、发病机制等,提高家长对疾病的认知,打消家长的顾虑和紧张情绪。④用药护理,严格遵照医嘱服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服用药物过程中,实时观察患儿的脉率、心率等变化,以便第一时间发现和解决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⑤恢复与预后护理,患儿病情稳定后,若需要服药,应继续遵医嘱服药,告知患儿家长服药重要性,不能自行增减或停用药物;饮食注意定时定量,营养均衡,促进患儿机体抵抗能力的改善。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 心功能水平和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 其中生活质量指标包括心理健康、生活环境、躯体感觉、自我概念、亲子关系等, 其中分数越高,表示患者预后效果越好。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后,在心理健康、生活环境、躯体感觉、自我概念、亲子关系等5个维度的评分,研究组患儿均高于参照组患者。研究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组别

心理健康

生活环境

躯体感觉

自我概念

亲子关系

研究组(n=45)

24.1±2.2

29.4±3.2

16.9±2.5

14.8±4.3

12.4±2.8

参照组(n=45)

20.9±0.3

23.8±4.0

15.1±1.6

12.1±2.0

10.0±1.1

t值

9.668

7.334

4.068

3.819

5.352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2.2两组患儿的血压、心率对比

护理后,研究组的血压水平(收缩压和舒张压)与参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的心率水平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的血压与心率对比情况(

组别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心率(次/min)

研究组(n=45)

121.83±15.04

74.23±12.14

78.09±15.11

参照组(n=45)

120.76±13.17

73.08±11.86

85.71±18.42

t值

0.359

0.455

2.146

P值

0.720

0.651

0.035

2.3两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患儿家长对护理过程持非常满意态度的有24例,持基本满意态度的有19例,参照组持非常满意态度的有17例,持基本满意态度的有18例,研究组非常满意与基本满意数均大于参照组,其护理总满意度也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比较[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度

研究组

45

24(53.33)

19(42.22)

2(4.44)

43(95.56)

参照组

45

17(37.78)

18(40.00)

10(22.22)

35(77.78)

χ2

6.154

P值

0.013

3讨论

心律失常在医学上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脏冲动传导、心搏频率、心搏节律出现异常,一般伴随着心神不定、紧张、疲劳等症状。相对成人而言,小儿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较轻,年龄过小的患儿缺乏主诉,年龄较大的患儿主诉胸闷、胸口不适、心悸等[4]。心律失常症状常见、高发于患有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儿,患儿的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是主要的症状引发引发因素。鉴于小儿心律失常病因的复杂多样,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应结合患儿的具体症状和特殊病因,给予科学合理的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5]

该次研究结果表明,综合护理后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全面高于常规护理后的患儿;研究组患儿的心率水平为(78.09±15.11)次/min,其心功能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术后,研究组患儿的家长对护理过程的整体满意度(95.56%)也显著高于参照组(77.78%)(P<0.05)。在该次研究中,医护人员对研究组患儿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病情的动态观察有利于医护人员及时掌握并处理突发状况,体位护理有利于患儿的心理舒适和身体恢复,饮食护理有利于患儿获得充足的营养支持,用药护理有利于控制药物不良反应的产生,心理护理有利于提高患儿及其家长的治疗依从性。

该文研究结果与陈丽梅[17]的研究具有一致性。其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采取舒适护理。其研究结果得出:对照组患者的舒适优良率为60.9%优于研究组舒适优良率(95.7%),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8.2%低于研究组护理满意度(100.0%)(P<0.05)。其研究结论也得出了综合护理(舒适护理)对小儿心律失常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针对心律失常患儿采取有效护理既能帮助患儿快速适应病房环境,也能显著提升治疗效果,舒适护理提高了患儿的舒适度,得到了患儿家属的认可,值得临床应用。

综上所述,在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疾病时,医护人员给予患儿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患儿生活质量的全面改善,有助于推动患儿心功能的迅速提升,也有助于提高患儿家长对医院或科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周明英. 对心律失常患儿进行舒适护理和常规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1,11(21):66-68.

[2]夏莹莹. 综合护理对小儿心律失常的作用分析——评《小儿心律失常学》[J]. 中国医学装备,2021,18(03):193-194.

[3]张乐,任月霞. 射频消融治疗小儿快速心律失常的护理[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33):129+146.

[4]徐芳,郑洋,黄珊珊. 综合护理对小儿心律失常患儿生活质量和心功能的影响评价[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52):59+70.

[5]徐东伟. 小儿心律失常患儿护理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及其系统评价[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22):6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