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将军山小学 211100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目光放在学生身上,通过观察学生外在行为表现而明确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而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在体育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心理学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常规的或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各层面加以积极影响和引导,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困难与挫折,提升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行为品质和价值观念。本文将小学体育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切入点,提出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化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缓解以往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效能低下的现象,进而实现提高教学质效。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改善学生情绪状态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活泼性,且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尚未发展成熟,极易在体育活动中因发生磕碰、教师批评而产生消极情绪,部分性格外向的学生会通过哭泣、生气、拒绝沟通等行为表现出来,而部分性格内向、敏感的学生,无法发泄情绪,便会因消极情绪得不到舒缓而出现压抑、焦虑等不良状态。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教师进行积极干预与引导,能够有效改善学生情绪状态。
一方面,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观察学生的细微动作和面部表情,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消极情绪,并通过了解事情的经过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方式和教育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及时缓解消极情绪。另一方面,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融入体育活动中,有目的地设置消耗体力、分散精力的游戏活动或锻炼项目,让学生消耗大量精力与体力,可以有效排解学生内心忧愁、紧张、压抑等不良情绪,缓解学生焦虑,改善学生情绪状态。
(二)培养学生坚强意志
一方面,针对部分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出现的畏难、恐惧心理,教师要将目光放在学生身上,明确激励性、引导性、刺激性言语的促进效能,并在体育活动中重视对激励性言语的应用,以通过教师言语鼓励使学生克服面对高强度训练项目的恐惧心理,激发学生潜能,锻炼学生体能。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学生身体发展需求,设置具有挑战性和可实践性的体育活动,增加训练强度与项目趣味,引导学生主动挑战,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并体会成功的喜悦。
(三)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交友行为的重要性,并通过教师合理设置团队合作的体育活动,如接力棒、篮球接力赛、拔河等,发挥教师言语的引导促进效能,既能让学生在相对放松、愉悦的游戏环境中主动与他人沟通或接触,又能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使学生适应体育活动中的竞争模式,有助于健全学生的认知观点和思维,进而推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树立先进思想,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自身具有一定的心理教育效果,而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和价值观念层面的重要性,进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并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特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科学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可以在身体素质增强的同时获得较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在体育运动中使学生的心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身心健康的学生。
第一,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正确把握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主动深入学生群体,根据学生个性需求灵活设置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体育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沉浸到体育活动中,进而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养。第二,教师要正确把握自身的引导职能,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时,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鼓励学生与教师及时进行沟通交流,以帮助教师动态优化教学结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效能。
(二)整合校本资源,实现两者动态平衡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紧密,高质量的体育教学能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效能最大化,既可以通过一定的运动量与教师言语性鼓励锻炼学生体魄,又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言语性引导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使学生正确认识、勇于克服困难与挫折,突破自我极限。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改变体育教育主体化倾向严重的现象,统筹把握、系统整合校本资源,以动态调整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
(三)立足学生需求,优化创新教学模式
小学体育的教学项目大多具有集体性与竞争性特点,针对部分学生自我倾向性强、胜负欲望强、集体观念薄弱的特点,教师要明确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与规则意识的关键时期,并坚持人本主义思想,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立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统筹把握小学体育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具体情况,进而优化创新体育教学结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吻合度,引导学生主动、高效地参与集体性体育运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胜负观。
第一,每位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在个性发展中存在明显差异。教师要立足学生需求因材施教,既要针对性格外向、活泼好动的学生,组织开展象棋、慢跑等对耐力要求较高的项目,重点培养学生沉稳的性格;又要针对性格内向、活跃度较低的学生设置趣味化的游戏活动,以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并与教师进行交流。第二,教师要合理设置团队合作类竞赛活动,在确保学生掌握竞赛规则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明确个人与团体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与竞赛精神。
四、结语
由于学生的自我疏解能力较弱,学生常常会产生不良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为落实“健康第一”理念,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发挥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育人效能,教师要正确认识、辩证把握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深挖小学体育教学中涵盖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整合校本资源,实现两者动态平衡,为后期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新开.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学探讨[J].中华少年,2019(22):130.
[2] 欧少荣.小学体育课堂的心理健康教育[J].小学时代,2019(28):73-74.
[3] 曾昭碧,饶顺.小学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16):166.
[4] 李怀彬.谈小学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J].好日子,2019(24):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