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教师国际传播能力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7
/ 2

高校外语教师国际传播能力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陈鹏宇

河北外国语学院 051130

摘要: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专业的发展关乎高校能否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外语人才,所以对外语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教学内容、方式、目标和定位都需要调整,并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强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成员,高校外语教师自身在国际传播能力素养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在分析当下高校外语教师国际传播素养构成要素和不足的基础上,从拓展跨学科人文知识、深刻理解中国文化、文明互鉴、学习传播理论、提升媒介能力以及教研结合等方面,探讨高校外语教师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素养的路径,以便更好地满足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和传播能力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师;国际传播能力素养

引言

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关键在于跨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作为培养符合新形势下时代发展要求的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的重要成员,高校外语教师理应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努力提升自身国际传播能力素养,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向世界展现立体、真实的中国形象作出积极的贡献。

1新文科内涵和特征

新文科的内涵在于“新”,不是新旧之新,而是创新之新,是立足于新科技时代,为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文科建设要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突破“小文科”思维,构建“大文科”格局,要合乎中国发展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新文科的特征表现为问题导向、交叉融合、新技术应用和创新性发展。外语专业作为重要的文科专业之一,新形势下的外语教学要遵循新文科建设的目标和路径,积极发展“新外语”,“以适应中国外语教育从了解外国到传播中国的功能转变”。新文科发展要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而复合型高素质外语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在此过程中,外语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探索,进行实践创新。

2高校外语专业面临的困境

2.1外语专业的资源配置不足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应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外语专业不能局限于对教材的教学,需要拓展多学科的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需要有效进行资源配置,这样才能满足外语专业的发展需求。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外语教师无法开展跨学科教学,学生的外语学习还是很片面和有局限的。导致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资源配置不足和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不足,从而阻碍了高校外语专业的发展。

2.2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存在不足

在新文科背景下,培养的人才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需要掌握多学科知识。但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很多人认为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是不合理的,无法保证本专业的学习,基础知识无法进行巩固,如果和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不仅无法拓展知识,还可能使学生混淆学习过的知识。这说明教师没有理解跨学科的真正意义,只是片面地进行融合。另外,很多高校外语专业的课程之间联系不紧密,很难实现外语专业知识的融合,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都是零散的。

2.3教师无法满足新文科教学要求

很多高校外语教师对新文科背景和发展趋势了解不多,在教学的时候很难和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是由于高校外语教师力量薄弱,或者是教师教学任务比较多,没有其他时间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然后进行融合。另外,可能是由于教师不具备跨越学科教学的能力,或者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跨学科流于表面,没有发挥真正的教学价值。亦或是高校的执行能力较弱,教师仍然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科融合的观念不是很认同,导致教学滞后的现象。

3高校外语教师国际传播能力素养提升路径

3.1专业素养+跨学科知识

外语教育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因而,高校外语教师在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夯实外语语言能力的同时,要积极主动阅读和学习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在内的中外人文经典著作,构建系统性的人文知识结构和体系,提升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相关人文知识的能力,实现通识教育、人文教育的目标。以英语为例,如果教师本身能够具备较高的中外经典文、史、哲人文修养,在教学过程就能够有效指导学生把文本放置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解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达到专业教育和跨学科教育有效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引导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学科语言能力基础,还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宽广的人文基础。可以说,只有外语教师首先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宽广的跨学科知识素养,外语教育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及满足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要。

3.2家国情怀+世界意识

外语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家国情怀,树立世界意识来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素养。在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下,中国国家形象、中国内容、中国国家意识的培养是中国外语教育需要进一步强化的问题。经过努力,我国的国力建设和民族复兴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中国正在不断地向世界中央舞台靠拢。在继续前行的道路上,我们不但要继续学习世界先进文化,汲取世界文明的养分,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还要坚定文化自信,用审视的眼光重新看待我们的文化传统,既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要把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优秀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正确认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外语教师不但要博览世界文明,树立世界意识,还要深刻理解、关怀中国文化,树立深厚的民族和文化意识,并且要把这种意识和理念根植于教育教学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既具备国际视野又兼具中国情怀和跨文化传播意识。

3.3文化传输+文明互鉴

作为外语教师,首先懂得深刻理解中国和世界文化。教师在海外访学、地方区域间的外事和文化交流活动、与国际友人的日常交往或者跨文化交际教学等活动中进行文化传输时,要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中看待中国文化,在深刻反思和传递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亦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多元背景中对不同文化传统进行比较、鉴别、取舍,提高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跨文化沟通和传播的教学实践能力,从而助力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国际理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换言之,通过文明互鉴,在文化传输的过程中,外语教师可以避免出现唯外国文明论或者唯中华文明论,更好地理解对象国民众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以及政治经济制度等,从而引导学生用对象国民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文化传输,达到预期的传播目的。

3.4传播理论+媒介能力

理论是行动的基石。外语教师应该掌握基本的传播和国际传播理论知识,主动提高跨文化大众传播与新媒体传播媒介的能力。在强调人文性和跨学科性相结合、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的背景下,需要教师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和技术素养,因为技术可以帮助外语教师把外语教学做得更有成效,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愉快。也就是说,在数字经济时代,各种新媒介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外语教师应该主动借助各类教师发展实训和智能教育素养提升平台,紧跟时代要求,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新技术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能力,借助新媒介传播中国声音,让世界正确认识中国形象。

结语

高校外语教师理应结合自身优势,扬长补短,在夯实学科素养的基础上,通过拓展跨学科知识素养、培养家国情怀、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识、秉持开放包容的文明互鉴态度、学习传播理论、提升新媒介运用能力等路径,在教学实践中教研结合,以教促研、以研促教,切实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素养,提高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和传播的外语人才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程曼丽.西方国家对中国形象认知变化的辩证分析[J].对外传播,2021(3):4-7.

[2]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人民日报,2021-06-02(1).

[3]孙有中.外语教育与跨文化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9,13(3):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