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6
/ 3

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

马运锋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工程局有限公司

摘要:为预防开挖基坑发生坍塌,保证施工安全,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保护环境、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方便施工”的原则,特编制此专项施工方案,以指导现场安全作业。明确各道工序的工艺流程、质量检验标准、安全管理措施,并针对重大危险源制定了安全预案,确保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质量、进度受控。

关键词:深基坑,施工技术,混凝土灌注

1.工程地质

据地表调査和钻探揭露,在钻探55.60m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层为素填土(Qml)、第四系全新统海相沉积土(Q4m)、第四系下更新统海相沉积土(Q1m)和第三系上新统沉积土(N2m)。根据地层岩性从上而下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共八个工程地质层。现分述如下:

①层素填土(Qml):全场地均有分布,褐灰、褐红色、灰黄色,稍湿~饱和,松散状,主要成份为石英砂粒及粉、粘粒,含植物根茎,局部顶部含有块石、碎砖和混凝土碎块等建筑垃圾,欠压实,均匀性较差。层顶标高2.56m~4.81m,平均值3.52m;层底埋深1.70~8.50m,平均值4.22m;层厚1.70~8.50m,平均值4.22m。

②层淤泥质粘土(Q4m):全场地均有分布,灰、深灰色,软塑状,主要成份为粉、粘粒,局部粉细砂含量较高,含少量腐植质及贝壳碎屑,局部夹有石英中、细砂粒较高,微具臭味,砂粒的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层顶标高-4.74m~1.19m,平均值-0.70m;层底埋深10.20~12.60m,平均值11.34m;层厚4.00~9.50m,平均值7.12m。

③层粗砂(Q4m):仅ZK19、ZK20、ZK21钻孔有揭露,浅黄色、灰色,饱和,中密状,主要成份为石英粗砂粒,次为中粒、细砂粒,次圆状,级配较差。层顶标高-8.14m~-7.48m,平均值-7.79m;层底埋深13.40~14.50m,平均值13.90m;层厚2.70~3.80m,平均值3.27m。

④层粘土(Q1m):全场地均有分布,褐黄色、青灰色,可塑状,主要成份为粘粒,切面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无摇震反应。层顶标高-11.28~-6.37m,平均值-8.09m;层底埋深12.30~16.40m,平均值14.78m;层厚1.80~4.50m,平均值3.16m。

⑤层粘土(N2m):全场地均有分布,青灰、深灰色,可塑~硬塑状,主要成份为粉粒、粘粒及石英细砂粒,局部夹有薄层粉砂,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层顶标高-13.18~-9.47m,平均值-11.26m;层底埋深23.50~30.20m,平均值25.65m;层厚8.70~15.20m,平均值10.87m。

⑥层粉砂(N2m):全场地均有分布,深灰色,饱和,中密~密实状,主要成份为石英细砂粒,次为粉粒,局部粘粒含量较高,含有贝壳碎屑。层顶标高-27.64~-19.26m,平均值-22.13m;层底埋深27.80~36.10m,平均值31.14m;层厚1.80~8.90m,平均值5.49m。

⑦层粗砂(N2m):全场地均有分布,深灰色,饱和,中密~密实状,主要成份为石英中砂粒,次为细粒、粉粒,局部粘粒含量较高,含有贝壳碎屑。层顶标高-33.54~-24.95m,平均值-27.62m;层底埋深30.50~45.50m,平均值39.56m;层厚2.20~15.5m,平均值8.42m。

⑧粘土(N2m):全场地均有分布,青灰、深灰色,可塑~硬塑状,主要成份为粉粒、粘粒及石英细砂粒,局部夹有薄层粉砂,深部局部夹有泥质胶结硬块,厚5~8cm,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层顶标高-42.61~-27.65m,平均值-36.04m;层底埋深55.00~55.60m,平均值55.34m;本次钻探未钻穿,揭露层厚最大24.70m。

2. 基坑工程总体设计

根据主体结构布置,并综合考虑拟建场地周边环境条件、施工流程和施工方法等影响基坑工程的诸多因素,基坑开挖拟采用明挖法作业。基坑围护结构主体主要采用钻孔灌注桩排桩+钢板桩/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的围护体系+内支撑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管理房采用双排钢板桩围护+开挖放坡)。基坑围护分二期实施,一期实施引水箱涵和改线污水箱涵的基坑围护,改线污水箱涵施工完成后拆除现状污水箱涵,实施二期的管理用房、泵房和泵站进水池基坑围护,分期实施的基坑围护平面布置详见下图。

一期基坑围护总体平面布置图

二期基坑围护总体平面布置图

3基坑围护

根据设计图纸,泵房主体结构底板面标高-3.80m,基坑底标高为-5.40m,基坑深度8.40m。泵房主体结构基坑围护拟采用单排钻孔灌注桩+双层支撑的围护结构,围护墙体采用单排Φ800@1000钻孔灌注桩排桩结构作为挡土结构,单排SP-Ⅳ型钢板桩作为止水帷幕。排桩桩顶标高2.10m,桩底标高-20.90m,桩长23m,顶部设1200×1000mm钢筋C30砼冠梁。排桩外设单排SP-Ⅳ型钢板桩作为止水帷幕,桩长15m,桩顶标高3.00m,桩底标高为-12.00m。支撑采用双层Φ609×16钢管横撑,基坑内设置坑底加固,临时钢格构立柱采用由L160×16mm等边角钢和400×250×16mm缀板焊接而成的钢格构柱,其截面为480×480mm,钢格构柱与管桩顶部满焊连接固定。坑底布置Φ600@400水泥搅拌桩坑底加固。如下图示。

泵房主体围护结构断面图

4. 施工重难点分析

(1)本工程基坑开挖施工工期短,施工场地狭窄,编制合理、安全、经济、行之有效的开挖、出土方案,在保证基坑支护结构安全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以最大限度加快开挖速度,缩短工期,是本工程重点及难点。

应对措施:

1)工程需提前准备好施工机械,确保在施工中有足够的施工机械。

2)由于施工场地限制,根据地下管线迁改情况及进度计划安排,采用分区分段流水施工进行,严格安排好各施工工序,计划机械数量及施工进度、开挖路线,确保有序施工。

3)处理基坑支护工序及土方开挖之间的工序搭接,严格按施工总体流程施工,土方开挖要待相应支护结构到达龄期后再开挖。

(2)本工程为深基坑工程,确保基坑安全是本工程的重中之重。

5.施工总体布置

由于施工场地狭窄,在空间上比较集中,无法布置拌合系统,施工现场利用有限的空间,按照标准化仅设置营地办公室、钢筋加工场、水泥存储场。营地办公室采用活动板房,钢筋加工场采用简易钢架结构厂房,设QTZ 80塔吊一台用于基坑材料吊装。

本工程施工场地狭小,开挖后将无法形成环形道路,计划在施工区域现场设置一个正门和一个侧门,正门是设备进场主要通行道路,受港湾路占道影响,污水箱涵段无法通行钢筋、水泥等大型运输车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拟将进场道路设置于引水箱涵顶部,待两侧引水箱涵施工完成再进行二次改道。侧门仅用于污水改线箱涵两个工作面同时施工时通道。

5.1施工道路

泵房基坑深度约9m,水闸基坑深度约6m,拟在进场道路两侧沿引水箱涵各修建一条下基坑道路,道路宽度7m,用于基坑土方开挖设备通行道路。由于下部为淤泥质土,地基承载力极差,按常规修筑无法确保机械设备正常通行,拟外购块状建渣铺垫80cm厚路基,路面为15cm厚碎石,碎石表面铺设10mm钢板。

6.基坑施工分项工程方案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及现场实际管线情况,本深基坑工程先进行没有管线影响的污水改线箱涵、泵站出水池、水闸的基坑施工,在根据现场管线迁改情况实施后续的泵房、泵站进水池、管理用房基坑施工,水闸施工完成后方可进行引水箱涵基坑施工。

(1)钢筋笼制作

钢筋笼在现场钢筋加工场加工制作,按原材长度制作钢筋笼,钢筋接头采用单面搭接焊,桩身钢筋笼主筋采用25t汽车吊起吊,在桩孔口现场焊接,接头形式为电弧单面搭接焊,螺旋箍和加劲箍均采用单面搭接焊,搭接长度≥10d。加劲箍与主筋点焊连接,采用E50焊条;螺旋箍与主筋绑扎连接。主筋焊接在同一连接区段内钢筋接头面积不应超过钢筋总面积的50%,且接头位置错接头应相互错开35d,且不少于500mm。钢筋笼每间隔2m焊接保护层定位钢筋,保护层厚度50mm。

钢筋笼制作允许偏差

项目

允许偏差(mm

主筋间距

±10

箍筋间距

±20

钢筋笼直径

±10

钢筋笼长度

±100

6.1灌注混凝土

钢筋笼安装就位后再次检验孔底沉渣厚度,如沉渣厚度不满足设计要求,应进行二次清孔。清孔完毕后应立即灌注水下混凝土:其粗骨料最大粒径应小于40mm,且不大于最小钢筋间距1/3,含砂率在40%~50%,选用中粗砂,坍落度控制在180mm至220mm。混凝土由专业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拌合,砼罐车运输到现场,采用HB37A砼泵车入仓。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必要时掺加缓凝剂,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灌注混凝土进度宜控制在混凝土初凝时间内。首批灌注混凝土的数量应能满足导管首次埋置深度(≥0.8m)和填充导管底部的需要。导管在混凝土面的埋置深度一般在2.0~6.0m,严禁把导管底端提出混凝土面,并应控制导管提拔速度,安排专人测量导管埋深及其内外混凝土高差并做好记录。

6.2灌注钻孔桩质量检验标准及检测方法

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检查表

序号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或允许值

检查方法

单位

数值

1

桩位

50mm

基坑开挖前量护筒,开挖后量桩中心

2

孔深

mm

+300

用重锤测,嵌岩桩应确保进入设计要求的嵌岩深度

3

桩体质量检验

采用低应变法检测桩身完整性

4

混凝土强度

≥30MPa

试块报告

5

承载力

/

/

1

垂直度

<1%桩长

用钢筋探笼、重锤配合进行测量

2

桩径

mm

±50

用探笼检测

3

泥浆相对密度

<1.25

用比重计测,清孔后在距孔底50cm处取样

4

含砂率

≤8%

用筛子、天平、炒锅测,清孔后在距孔底50cm处取样

5

黏度

≤28s

用泥浆稠度仪测,清孔后在距孔底50cm处取样

6

泥浆面标高(高于地下水位)

m

>1

目测

7

混凝土坍落度(水下灌注)

mm

180∼220

坍落度仪

8

钢筋笼安装深度

mm

±100

用钢尺量

9

混凝土充盈系数

>1

检查每根桩的实际灌筑量

10

桩顶标高

mm

+30

-50

水准仪,需扣除桩顶浮浆层及劣质桩体

11

沉渣厚度

mm

≤50

用测绳进行测量

6.3钢板桩施工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

1)倾斜

主要是被打桩与邻桩锁口阻力过大,而打桩行进方向惯力阻力小。处理措施是在施工过程中应随时进行校正、检查,及时纠正,采用钢丝绳拉住桩身,边拉边打,逐步纠正。

2)扭转

主要原因是钢板桩间连接采用铰接锁口,处理措施是打桩行进方向用卡扳锁住板桩的前锁口,防止板桩下沉过程中的转动,在板桩锁口两边采用支垫木楔或垫铁充填。

3)共连

    主要是钢板桩发生弯曲变形,锁口阻力增大,处理措施是在施打板桩前对变形板桩进行校正,把相邻几块已打入板桩用电焊临时固定。

7.基坑止排水施工

1)坡顶截水

为防止坡顶地表水体沿坑顶渗入基坑,先在基坑坡顶线外1.5m处设置一道400×500mm的砖砌筑的截水沟,坡度为0.5%,且用M20水泥砂浆封底、沟壁抹平,防止开挖过程中地表水冲刷坡面。

2)基坑外止水

    基坑外止水采用钢板桩及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用于封堵基坑外地下水,具体施工工艺详见8.2、8.3。

3)基坑内排水

基础土方开挖完成后在基坑四周设置400×500mm排水沟,坡度为0.5%,坑底每40m设置一个砖砌筑的集水坑,规格为800×800×1000mm, 且用M20水泥砂浆封底、坑壁抹平。在场区内设置沉淀池,采用7.5kW潜水泵将集水井汇集地下水抽排到沉淀池内,经沉淀后排入现状污水箱涵。

8.基坑监测

1)深基坑开挖施工直接影响安全生产,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故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基坑监测是很有必要的。为确保基坑施工安全,需对基坑周边地表、围护结构、降排水等进行监测检查,并根据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基坑施工过程中是否安全。

2)现场监测结果用于反馈优化设计,使设计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的目的。

3)通过监测结构与预测值对比,可判断下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预期,以确定和优化下一步施工参数。

8.1基坑地下水位监测

地下水位监测采用小型钻机设备打孔,孔略大于水位管直径,孔位钻入设计高程后下入水位管,水位管下端制作为花管。水位管下入后对孔进行清洗,洗孔完成后采用细砂将孔口周围填充密实,防止管身晃动。管口采用砖砌保护,以施工中被破坏。

地下水位采用水位计量测,初始水位高为两次测试水位平均值,每次测试水位高与上次测试水位高差值即为单次水位变化值,每次测试水位标高与初始水位差值即为水位累计变化量。

8.2数据处理

施测完毕后,应及时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将实测值与允许值进行对比分析,绘制位移及水位变化曲线图,预测变形发展趋势,及时对可能出现的险情作出预测、预报,每周将观测结果形成正式报告上报。

当监测数据超过报警值或发生突变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并上报相关部门,同时会同相关各方对变化原因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及时调整施工方案或采取相应加固措施处理,确保施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