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初期毛泽东对“两个结合”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6
/ 3

建党初期毛泽东对“两个结合”的探索

中共湘潭市委党校(湖南 湘潭 411100)

摘要】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建党初期就开始了“两个结合”的探索。一方面,毛泽东是倡导“踏着人生社会实际说话”的马克思主义者,另一方面,毛泽东还是倡导“说中国话”的马克思主义者。建党初期毛泽东对于“两个结合”的探索,启示新时代的我们要不断增强“两个结合”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关键词】毛泽东;“两个结合”;建党初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毛泽东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也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国情及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毛泽东思想的发轫渊源于他青年时期对所接触到的各种思想的主动比较、选择和吸收,渊源于他青年时期参加的社会实践,他在建党初期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的探索,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的基本特质和发展规律。

一、倡导“踏着人生社会实际说话”的马克思主义者

毛泽东曾在《健学会之成立及进行》一文中指出,我们试一取看那时候鼓吹变法的出版物,便可晓得一味的耗矣哀哉激刺他人感情作用,内面多是空空洞洞,很少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2]在这里毛泽东主要针对的是当时湖南思想界存在的脱离实际的空谈习气,提倡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也正是经过不断探索实践与研究,毛泽东最终确定这个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

(一)了解中国实际让毛泽东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1.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中国急需“研究一个拔本塞源的方法”

毛泽东通过面向老百姓的实践,深刻感受到“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他立志“研究一个拔本塞源的方法”,不断探究改造社会的大本大源,从而找到从根本上救国救民的道路。

还在东山学校求学之时,毛泽东受到了湖湘文化务实精神的熏陶,使他并不满足于书本知识,十分重视向社会实际学习。1913年,他在整理的听课笔记《讲堂录》中记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3]他认为,不仅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社会,就是天下万事万物,要向社会实际学习,要真正了解这个社会,就必须走出书斋,到社会各个角落中去,到民众的实际生活中去。

1917年暑假期间,毛泽东同学肖子升一起开始了游学活动,一个多月时间,到长沙、益阳、宁乡、安化、沅江等五个县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考察。这次“游学”,毛泽东深刻感受到农村中老百姓的悲惨境遇,广大贫苦农民深受地主豪绅剥削压迫,但他们内心是极度不平的,并非逆来顺受,他们迫切希望这不公平的世道早日翻转。第二年暑假,毛泽东与蔡和森一起“游学”到了洞庭湖边的浏阳、沅江等地的农村,半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还帮助农民写信、写字帖等,鼓励更多的农民团结起来同地主豪绅斗争。除了对湖南农村考察之外,毛泽东还利用机会考察了北方的农村,19188月,毛泽东在组织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去北京的途中,河南郾城车站附近的农村了解北方农村的情况他看到了许多庄稼被洪水淹没,房子被洪水冲塌,灾民得不到救济,在死亡线上挣扎面对这幅凄凉的景象,毛泽东深深感到,北方的劳苦大众和南方的劳苦大众,同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都需要改变现状。通过多次的农村考察,毛泽东感受到了农村这些极端受苦的人,他们心中存在的巨大不满和反抗,正是改造社会的动力和力量,这也坚定了他改造不合理社会的决心和底气。

2.实事求是思想在调查研究中萌芽

19186月,毛泽东从一师毕业寄居在岳麓书院半学斋,这是他的恩师杨昌济的住所,毛泽东每天醒来推开窗,就能看到书院讲堂实事求是的匾额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正是毛泽东日后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毛泽东正是在此深受实事求是学风熏陶,并与蔡和森等同学一道,几乎走遍了岳麓山周边的各个乡村。通过调查研究,毛泽东认识到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友,中心问题是解决农民问题,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自此开始萌芽。

3.通过调查研究初步看到工人阶级力量

青年毛泽东不仅多次考察农村,了解农民,而且还经常深入到城市工人中间,了解工人的工作与生活情况。在一师求学期间,毛泽东经常到周边的铁路、黑铅炼厂、造币厂、电灯公司去了解工人们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并和工人交朋友。1917年冬,毛泽东在长沙创办工人夜学,是他接触了解城市工人阶级的开始,通过与工人的接触、交流和了解,毛泽东认识到工人就是社会之中坚,并开始在工人中宣讲民主革命的思想。正是创办工人夜学的经历,让毛泽东与中国的工人阶级建立了感情,并积累了联系工人群众的初步经验。1918年、

1919年两次长辛店铁路工厂调查的经历,更坚定了毛泽东组织工人运动的信念,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近郊长辛店铁路工厂考察是在1918年冬天,他深入的对工人的生产到生活进行了深入调查,这也是毛泽东第一次了解大企业中产业工人劳动和生活的状况。19193月第二次到长辛店铁路工厂的产业工人中去调查研究,深感拯救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正是工人斗争,深感唤起工人觉悟,组织工人斗争的紧迫。

4.找到改造中国的真正的科学真理

毛泽东是在各种主义的比较和中国现状的仔细分析中,得出了马克思主义才是救国救民的真理。19188的第一次北京之行,让毛泽东从民主主义者开始向马克思主义转变,毛泽东利用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助理员的时机,读到了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初步接受并认可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1920年春第二次到北京,开始系统阅读了马列主义的原著,并深刻理解了马克思主义进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19205月,毛泽东由北京到上海,与陈独秀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和改造湖南同盟的计划,这次接触,推动了毛泽东迅速朝着马克思主义者的方向发展,就如他自己回忆的,“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4]他在通过各类学说、思想、主义比较后,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才是最管用的,才是改造中国社会的真理。

(二)在实践中探索立足中国实际运用传播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曾在延安回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情况时说:在1920年第一次读到《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刊后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可是这些书上,并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有中国的蒋介石和陈独秀。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5]。毛泽东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里没有中国实际,他一方面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另一方面也注意到学习运用传播马克思主义不能够生搬硬套。

1.领导湖南自治运动与湖南共和国

1920年夏秋的湖南自治运动和湖南共和国,是毛泽东“踏着人生社会实际说话”,把“由武人、官僚的割据垄断,变为各省人民的各省自治”,[6]随着革命的发展,进而发展为固定区域的割据,是毛泽东从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一次改造社会的重大政治活动,是结合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一次有益探索,这对毛泽东以后建立固定区域割据和工农政权,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如果说李大钊是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之一,那么毛泽东则是我国最早选择俄国模式建立政治实体的先进分子之一。湖南自治运动是毛泽东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社会,依靠人民来改造社会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2.创办文化书社

19208,毛泽东回到长沙后随即创办文化书社,力求以最迅速简便的方式,介绍中外各种最新书籍报刊杂志,向全体湖南人特别是青年人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仅仅开业头七个月时间,《新青年》、《劳动界》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刊物就售出了近万份,《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史》《劳农政府与中国》等马克思主义书籍售出了上千本之多,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战场。

建党初期,不管是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还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探索,毛泽东都立足于“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二、倡导“说中国话”的马克思主义者

建党初期,毛泽东就认识到了要把说外国话的马克思主义转化为说中国话的马克思主义,他一方面抛弃和深刻批判中国的封建文化,确立和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另一方面高度肯定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而成一学。

(一)初步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融通性

毛泽东深受湖湘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他发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契合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他熟知的湖湘文化中的“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之人民情怀、斗争精神、实践色彩、历史发展等观点具有高度一致性。

在湖南早期斗争实践中,毛泽东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就是利用船山学社的社址和经费创办的,自修大学鼓励学生自动自觉研究各种学术,结合了古代书院与现代学校的优势,让文化在平民中普及,自修大学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其中摆在首位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湖南自修大学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培养革命干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毛泽东创办自修大学正是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通的实践探索。

(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传播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曾经讲过,大意是“在我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之前,我就是中国人。在我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我首先仍然是中国人。”[7]毛泽东在建党初期传播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就非常重视,他用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新文风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如《湘江评论》的《创刊宣言》里毛泽东写道:“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这段话就说到了中国人心坎里,让中华儿女忍不住想疯狂“点赞

转发”。让马克思主义的书报杂志成为爆款,大批知识青年和各界进步人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毅然投身革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三)初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

毛泽东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的继承,在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之后,他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融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极其丰富,但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因而异常庞杂精华和糟粕并存。毛泽东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袁世凯、张勋等行复辟之事时,青年毛泽东坚决反对利用儒学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反对用孔子的思想统治人民,他说:“我们的国文先生那么顽固。满嘴里‘诗云’,清底却是一字不通。他们不知道现今已到二十世纪,还迫着我们行‘古礼’‘守古法’。一大堆古典式死尸式的臭文章,迫着向我们灌。”[8]

毛泽东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一直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批判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也正是因为毛泽东开拓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才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实事求是”这一传统命题,升华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思想路线,成为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

三、建党初期毛泽东探索“两个结合”的时代启示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我们要进一步研究、总结、弘扬毛泽东“踏着人生社会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在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一)增强“两个结合”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毛泽东建党初期对于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的探索,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也奠定了毛泽东思想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的基本特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重要思想,意义十分重大,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应对“两个大局”所特有的理论自信,更是文化自信,是发展和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行动指南。一方面,要深刻把握当前世情、党情、国情,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从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来指导当前实践;另一方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求我们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学习好、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在增强文化自信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毛泽东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卓越继承者,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文化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治国之道、为政之理,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国人,凝聚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形成了中国人共有的民族心性。增强文化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需要我们在推进“两个结合”中深入挖掘、精心总结、善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在践行“两个结合”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建党初期,毛泽东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和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之时,对于马克思主义还处于运用阶段,但他所倡导的“说中国话”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一种最初的探索。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老祖宗”,又充分利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深刻体现了“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精神,为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当前,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必须用新的科学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在推进践行“两个结合”中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质,从而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崭新篇章。


[1] 作者简介:吴静(1988-),女,湖南常德人,中共湘潭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23年度课题《毛泽东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贡献研究——基于继承与发展湖湘文化的视角》(项目编号:0316480)的中期研究成果。

[2] 毛泽东:健学会成立及进行[J].湘江评论(临时增刊第1号),1919(7).

[3] 李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M].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49.

[4] [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上海:三联书店,1979:126.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79.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510.

[7]权延赤.走下神坛的毛泽东[M].北京: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219.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