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根河市委党校 022350
摘要: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和重要特征,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体现。内蒙古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有成就也有困难问题,通过统筹区域差异化协调发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好农村牧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才能使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走深走实。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内蒙古 实践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进入新时代,共同富裕不再只是一种理想,而是必须提上议事日程的急迫而重大的现实课题。
党的二十大以来,以浙江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为标志,全国各地在巩固原有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竞相出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以高质量发展解决经济社会中的突出问题。内蒙古作为我国建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全国模范自治区,几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呈现向上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影响并迟滞了“共同富裕”在内蒙古的实现进程。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内蒙古人民追求的美好愿景,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价值目标。本文从共同富裕的理论维度和实践探索、内蒙古推进共同富裕的阶段性成就及困难问题、“共同富裕”在内蒙古的实践路径加以分析研究。
一、共同富裕的理论维度和实践探索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所追求的美好理想,也是人类社会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独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承载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光荣使命,它以自身的实践超越了线性发展的逻辑,超越了资本主导的逻辑,使共同富裕的实现在中国成为必然。
(一)共同富裕的理论维度:
1.传统文化中的共同富裕思想。共同富裕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最为质朴古老的理想和美好期盼。从“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从陶渊明所憧憬的“世外桃源”到中国近代康有为的“大同”、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从来就没有放弃对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理想的期盼与追求,人们不停地追寻共同富裕理想的实现。以民为本的富民利民养民思想、“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闪烁着追求共同富裕的思想光芒。
2、马克思主义经典中的共同富裕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蕴含着共同富裕的内容,他们认为共同富裕应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之上,由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保障,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出,因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最后导致生产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是实现所有人共同富裕和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十月革命后,列宁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人都能在决不掠夺他人劳动的情况下完全达到和保证达到富足的程度”等等。
(二)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
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更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初衷。为使全体人民早日实现共同富裕,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推动共同富裕一以贯之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伟大的实践。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他希望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他所设想的共同富裕不是要求大家“齐步走”,吃“大锅饭”,而是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新境界,并为共同富裕思想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转变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面对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谷的考验,江泽民提出,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要以邓小平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来统一全党的认识,避免收入差距扩大以造成严重后果。在当时稳固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制度根基。
进入新世纪,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不仅在理论上对共同富裕思想有所发展,在实现手段上也提供了根本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共同富裕作出全面擘画、系统设计,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取得新成效。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强调:必须认识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保持战略耐心,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持续推进,不断取得成效。
二、内蒙古推进共同富裕的阶段性成就及困难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牢记总书记对内蒙古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聚焦高质量完成“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全区上下守望相助、感恩奋进,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一)阶段性成就
1.聚焦植绿增蓝,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内蒙古坚持不懈保生态、治污染、促转型,让广袤草原“带薪休假”,在兴安林海“挂斧停锯”,对重点沙漠“锁边治理”,累计营造林、种草、防沙治沙规模均居全国第一。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不仅改善了内蒙古人的生存空间,而且获得了较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为推进共同富裕支撑起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2.聚焦强边固防,巩固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内蒙古党政军警民守好“北大门”、建好“护城河”,合力强边固防,构建起了稳固边疆的“天罗地网”。全区整体纳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日益平安的社会环境,不仅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而且能安心地置业兴业,提高收入水平,为推进共同富裕建起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
3.聚焦煤电风土,打造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
内蒙古积极做大做强煤电产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煤电、煤化工基地,外送电量连续17年领跑全国。“风”“光”等新能源发电量居全国首位。稀土就地转化率提升新高度。日益发展的基础和新能源产业,不仅温暖了内蒙古的城乡农村牧区,而且照亮了全国的万家灯火,为推进共同富裕扛起能源保供的责任担当。
4.聚焦粮肉奶绒,夯实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内蒙古种好“塞外粮”、丰盛“中国碗”,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打造形成奶业、玉米、肉羊、肉牛等产业集群,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奶罐”“粮仓”“肉库”“绒都”,“名特优新” 农畜产品总数位居全国第一。日益丰盛的农畜产品,不仅提升了内蒙古人的生活品质,而且刺激了“舌尖上的中国”,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5.聚焦内联外通,建设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
内蒙古服务双循环、联通内与外,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全面加强区域协作,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联通内外的“交通网”越织越密,区域协作的“关系网”越扩越大,在“一带一路”上的“朋友圈”越来越广。日益兴盛的交通物流产业,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而且区域合作不断扩大,为推进共同富裕创造了广阔的开放空间。
6.聚焦民族团结,擦亮“模范自治区”金字招牌。
内蒙古由衷感党恩、坚决听党话,始终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深入发展。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圆了全面小康梦,主要社会保障标准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二)困难和问题
1.传统发展方式依赖现象仍然存在。内蒙古优势是资源,短板在环境,新发展阶段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推动共同富裕不仅是工作要求,更是重大的政治要求。
2.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内蒙古城乡发展不平衡,促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仍然在农村牧区。农村公共资源配置欠账和短板依旧突出、三次产业没有真正融合、农牧民增收压力增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
3.地区间发展差距和新挑战依然较大。内蒙古受区位因素影响,东部、中部、西部在投资拉动、转型发展等方面依然面临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机制矛盾相互交织叠加。
4.不同层面收入分配的差距还在拉大。内蒙古受产业分布、地区优势、行业类别等影响,收入分配向投资倾斜的更多,劳动报酬在GDP中的比重逐渐降低,人均可支配收入呈“西高东低”的特点,侧重于效率而忽略了公平问题,不利于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
三、“共同富裕”在内蒙古的实践路径
(一)高质量统筹区域差异化协调发展。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必须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内蒙古总体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因此要高质量统筹区域差异化协调发展。
一是通过创新发展着力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深入推动“科技兴蒙”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煤电产业提质提效,大力发展“风”“光”等新能源产业和新兴产业,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加快各类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新材料创新,全力打造“科技兴蒙”创新驱动平台和创新促进中心,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不竭动力;
二是通过协调发展形成区域特色和新的发展模式。东部盟市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基础上,构建生态农牧业、生态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绿色产业体系;中部盟市发展现代服务型经济、建设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打造物流枢纽和口岸腹地,形成强劲活跃的增长带动极;西部盟市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增强区域发展整体竞争力;加快推进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城市群、鄂尔多斯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赤峰、通辽“双子星座”建设。引导和促进各盟市结合自身特色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为推进共同富裕缩小差距、实现有序均衡发展。
三是通过绿色发展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解决可持续问题。深入开展“五个大起底”行动,把各种闲置浪费、低质低效利用的资源要素全面盘活、高效利用起来。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低碳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格局,进而赋予共同富裕新的时代内容。
四是通过开放发展解决“双循环”问题,推动对外开放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延伸,全面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协作。通过内引外联,发展泛口岸经济,打造联通内外、辐射周边,资源集聚集散、要素融汇融通的全域开放平台,加快口岸与腹地盟市之间产业合作发展,形成口岸带动、腹地支撑、边腹互动格局,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提升共同富裕的水平。
五是通过共享发展解决获得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覆盖全民、城乡统筹、适度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制度设计的公平性和普惠性。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共享发展中提高共同富裕的质量。
(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一是深化就业扩容提质工程“五项行动”。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牧区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鼓励发展就业新形态,实现政府统筹、企业招聘、个人创业等多种形式拓宽就业渠道,在经济发展中实现稳定就业。为推进共同富裕创造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
二是健全收入分配制度。初次分配中探索优化政府、企业、居民之间分配格局的制度和政策,扭转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偏低状况;探索知识、技术、数据等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多种形式,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再次分配中加大自治区向下财政转移支付的结构性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健全帮助困难人员生活的政策体系,完善再分配制度。三次分配中发挥社会力量,企业和公民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方式济困扶弱,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填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短板,真正实现先富带动后富。为推进共同富裕奠定基础性制度依托。
(三)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建成覆盖城乡的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体系,创新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体制机制,重点帮扶保障低收入群体。
二是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重点解决好新市民住房问题。建立全区统一的社保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机制;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实现老有所养。健全医疗保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以此减轻人民经济负担,带给人们真切实惠,防止因病致贫。
三是提高教育质量体系。教育的发展可以有效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符合摆脱贫困的需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针对不同层次教育提出的相应要求。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鼓励高中学校的多样化发展,提升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
四是完善先富带后富机制。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推进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支持边境地区建设发展,承接国家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重点项目,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有效机制。
(四)推进农村牧区共同富裕。
一是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接力,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任务的递进和延续,通过产业接续、就业衔接、资金延续、政策顺延、人才保障、组织对接,激发乡村振兴的内心动力,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促进内蒙古农牧业稳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提升农牧业供给质量、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作为重点来抓,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强化科技支撑、深化改革等措施推动农村牧区共同富裕。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内蒙古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越是艰险越向前,把使命记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工作抓在手上,担当拔营扎寨“急先锋”,跑出干事创业“加速度”,在思想上“绷紧弦”,在行动上“拉满弓”,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参考文献:
[1]党的二十大报告[M]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22,10:20,42-43.
[2]孙绍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N]学习时报,2022,9,21.
[3]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