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动机理论为指导的阶梯式护理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3
/ 2

保护动机理论为指导的阶梯式护理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曾芳媛

(赣州市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赣州医院心血管内科 江西 赣州 341000)

【摘要】目的 探究保护动机理论为指导的阶梯式护理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保护动机理论为指导的阶梯式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心脏功能康复情况、6 min步行试验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LVEF、SF-36评分、6 min步行试验结果、LVEDD、LVE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LVEF、SF-36评分、6 min步行试验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VEDD、LVES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保护动机理论为指导的阶梯式护理,能改善其心功能和心率波动,提升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保护动机理论;阶梯式护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功能;生活质量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从而导致部分心肌急性坏死的疾病,具有起病急骤、死亡率高的特点[1]。PCI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方式,其治疗效果已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可,它可以快速恢复患者的心肌再灌注,从而改善患者的左心功能,降低患者的病死风险[2]。然而PCI仅是治疗的一部分,并不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为了控制疾病进展、提高预后,还需进一步进行康复治疗[3]。临床常规的护理措施对于STEMI患者而言缺乏具体化和系统化。保护动机理论是以认知调节过程的威胁评判以及相对评估解释行为改变的过程,并以动机保护作为出发点分析健康行为,而以保护动机理论为基础的护理干预可通过对患者认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估与应对评估进行评价,使护理措施更具系统性、针对性,有助于提示护理质量[4]。本研究将保护动机理论为指导的阶梯式护理应用于STEMI中,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各45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STEMI的诊断标准;患者具有较高的依从性和配合度;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肝脏、肾脏功能病变者;存在精神、意识及认知障碍者;患有血液系统或免疫系统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保护动机理论为指导的阶梯式护理。观察组具体干预方法如下:(1)组建护理小组,系统学习保护动机理论;

(2)依据保护动机理论,对患者以下因素进行评估:a.危险因素认识程度:严重性、易感性、内部回报、外部回报;b.应对危险能力:反应效能、自我效能、反应代价。(3)分析评估结果,明确护理目标:提高严重性及易感性, 降低内部回报、外部回报,提高反应效能、自我效能,降低反应代价。(4)根据护理目标制定阶梯式护理策论,具体内容如下:增强严重性和易感性。与患者入院后通过STEMI的知识教育以及并发症体验教育给予患者病情监测认知干预,让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认识疾病及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提高对疾病严重性与易感性的认知。强化自我效能和反应效能。组织疾病知识讲座,组织自我管理以及病情恢复良好的患者主动分享自我管理体会,让患者认识到康复训练的益处;向患者讲解养成积极运动、戒烟戒酒、保持情绪稳定以及坚持摄入高蛋白、低热量饮食等习惯,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及反应效能。积极参与康复训练。第一阶段:于介入术后次日开始,要求患者术后24 h内无并发症或危险的情况,进行床上练习,日间翻身1次/2 h,并进行床上四肢主动运动,结合时间不同分阶段训练,共三组。第二阶段:于术后72 h开始,指导患者进行床旁活动、划船式活动,均用时10 min,根据劳累分级取上下肢训练器进行个体化训练,每天循环阻力-单一阻力等训练至少2 METs, 并逐渐蔓延至全身,最大不超过10 METs。第三阶段:于术后第6天开始,上午在室内进行独立行走10~15 min,2次/d,下午完成上下楼梯训练,每次8级,往返3~5次,并根据患者疲劳程度调整,当能量消耗度超过了11 METs且自觉疲劳度达13级以上,则视为训练完成;于术后第10天,采取运动训练时能力消耗度应较前期提升2 METs以上,自觉疲劳度达15级以上,但仍然需要根据患者的状态评估结果进行,避免过劳。抗阻运动:多为弹力带抗阻训练,上述动作连贯按序进行,通过测定等速肌力并分级运动试验,确定执行正确训练强度,采取最大负荷量测试,依据评估结果选择相应张力弹度弹力带。初期阶段<30%最大负荷量测试,提高阶段为30%~50%最大负荷量测试,初期阶段重复抗阻训练5~10次,提高阶段重复康复训练12~13次,逐步增加训练量,直至10~15次,并且完全正确操作。

弱化反应代价。护理人员与患者保持密切沟通,积极协助患者寻找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弱化患者的反应代价。

1.3观察指标心脏功能康复:分别在护理前以及护理30 d后经超声对两组的心功能开展评估,包含左心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护理前后比较两组患者6 min步行试验,采取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估生活质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心功能指标的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VEDD以及LVES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详见表1。

表1两组心功能指标的比较  (x±s,分)

组别

LVEF(%)

LVEDD(mm)

LVESD(mm)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51.46±6.79

47.09±6.33

55.67±4.71

50.29±5.11

49.67±5.86

41.65±4.95

观察组

51.58±6.88

53.71±6.54

55.72±4.76

44.68±3.47

49.91±5.97

35.16±4.15

t

0.163

4.637

0.196

7.367

0.285

7.034

p

0.861

0.000

0.784

0.000

0.961

0.000

2.2两组生活质量6 min步行试验的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的SF-36评分及6 min步行试验结果高于对照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生活质量及6 min步行试验的比较(x±s)

组别

SF-36(分)

6 min步行试验(min)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62.45±6.27

75.06±8.03

251.46±12.07

290.51±15.34

观察组

62.51±6.32

88.14±8.65

252.07±12.18

321.16±14.68

t

0.105

8.364

0.115

35.014

p

0.849

0.000

0.793

0.000

3讨论

PCI是临床治疗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可有效缓解和控制患者心肌缺血缺氧,降低死亡率,延长生存时间,但是患者术后需配合有效的心脏康复护理,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5]。本研究将保护动机理论为指导的阶梯式护理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结果表明,干预后,观察组的LVEF、SF-36评分、6 min步行试验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VEDD、LVES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保护动机理论为指导的阶梯式护理,能改善其心功能和心率波动,提升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郝小英,马源.渐进式康复护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功能康复及预后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13):156-158.

[2]唐佳迎,黄晓霞,朱玉蓉,等.急性心肌梗死致反复心搏骤停应用ECPR联合IABP技术的急救和监护[J].护理与康复,2020,19(9):92-95.

[3]喻朋佳,杨丽青,王平.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采用Ⅰ期心脏康复护理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169-172.

[4]张蕾,翟颖,陆剑嵘,等.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8,22(7):1408-1412.

[5]陈丽娜.早期心脏康复运动治疗方案对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患者疗效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