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实验幼儿东安分园 365000
〖摘要〗3—4岁幼儿,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了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但因为年龄小,尚没有掌握交往技能,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行为。教师们如果能进行正确引导,使孩子在错误行为中学习、调整,则对其终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问题行为 引导策略
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且尚未掌握正确的社会交往能力,出现各种行为问题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个别可能是由于病理上的原因,本文重点针对病理性之外的问题行为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便于寻找有效引导策略。
一、放任式的家庭教育使孩子没有养成好习惯
当下很多幼儿园的家长针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经常说的话就是:“我实在是太忙了,都没空管孩子”、“我都有管孩子啊,可是他就是不听话”,由此可以看出家长或许是没时间教育孩子,或许是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导致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例如一位叫烨烨的小朋友,刚来园时中午从不午睡,总喜欢在寝室里跑或者发出怪叫,教师如果进行制止,他声音会变得更大,甚至开始乱扔东西,很难安静下来。据母亲说他精力特别旺盛,在家也是这样,只能任由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二、幼儿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低下导致问题出现
孩子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使得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需要,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由此可能产生一些问题行为。同时,孩子们由于认知水平较低,不能正确判断是非对错,凭主观意愿做事情,也容易导致一些问题行为的出现。
例如:小宇是刚上小班的孩子,入园没几天就就让老师很头疼,不是抢了别人的玩具,就是把人家撞倒了,有一天甚至咬了同桌一小朋友的手。经过教师的观察、与孩子的交流中发现,小宇是想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是却不不会采取适合的方式。
三、环境因素的影响诱发孩子出现行为问题
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容易被我们忽视,但是环境的变化对孩子的影响却是很大的。例如:
孩子们刚刚开始幼儿园生活,面临第一次离开父母、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独自跟陌生的人接触.....到了新环境,孩子们就可能由于不适应而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
家庭氛围发生变化,也会使孩子受到影响,夫妻双方吵架、离异、甚至家长要去出差都会影响孩子,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曾经就有一位叫凯凯的孩子,父母离婚后跟着外婆生活。据外婆说他在家的时候很乖的,会帮着家里做事情,但是在园里却状况很多:将同伴的玩具弄坏、把班级的地板划的乱七八糟、将花园里刚开的花给摘了......
成人的不良行为也容易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惯,例如:一些家长经常喜欢指责孩子,一不顺心还要动手打人......渐渐地,孩子也容易脾气暴躁。
当孩子出现这些问题行为后,很多人经常会采用:批评、说教、打骂、惩戒等方式,这样的方式不但起不到好的效果,甚至容易伤害到孩子。而如果换一种方式,运用“科学引导”,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引导”,基本释义是:带领、启发诱导。是指通过行为帮人走出困境。本文指的是:当孩子出现不能凭借自身能力解决问题而出现错误行为时,教师用正确方式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使他们从中学习到处理冲突的方法。
那么,如何对出现问题行为的孩子进行科学引导呢?在引导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一、转变教育观念,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问题行为的出现往往与焦虑、愤怒、受打击或迷茫等情绪相关联,他们大发脾气多是希望获得关注,从而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以及获得安全感。因此,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不能对出现问题行为的孩子粗暴对待,而是要从保护孩子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倾听孩子的想法,先找到引起他们行为的原因,再寻求“对症下药”的方法。
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我们要做到:停一停、听一听、想一想。
停一停:我们想要大声训斥、生气发火时,先停一停,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再开始接下来的工作。
听一听:主要是了解事情的原委,倾听孩子的想法,只有读懂孩子,才能更好采取相应的措施。
想一想:即要分析孩子问题行为出现的原因、可能导致的后果、以及采取哪些方式手段相对比较科学有效。
相信通过这样的一个缓冲,我们都能比较理智,也能采取最佳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好的引导。
二、调整教育手段,使用科学的引导方式
(一)将否定孩子改成指出孩子行为中的错误
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我们要做的是就事论事,即对行为进行评价,而不是对孩子进行个人否定。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没有问题儿童,只有儿童问题”,因此,可以这样做:
我们可以安抚孩子,引导他讲述刚才发生的事情,从而使孩子安静下来,也让教师清晰了解事情的整个过程。
说清楚事情经过后,我们要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后果,但是不要对孩子个人进行否定,更不能伤害孩子人格。例如:凯凯将同伴玩具弄坏时,我们如果冲他喊:“你怎么又破坏东西了,你就是个不听话的孩子,老喜欢干坏事!”这是对他这个“人”的否定,经常这样说,孩子就会给自己贴上“我是坏孩子”的标签。而我们如果对他说:“凯凯你看,把玩具摔在地上,它就坏了,坏了的玩具都玩不了了,怎么办呢?”则是将重点落在“摔玩具”的这种行为上,让他意识到行为的不正确。
(二)用正确的方式代替错误的强化
孩子做错事情后,如果一直强调他的错误行为,如“你又打人了、你怎么又扔东西了?”这样不断的强化错误常常会使孩子无法改掉坏习惯。而如果强化正确方式,他们则就容易出现正确的行为。
就如小宇,初期,他抢玩具、打人的现象时有发生,老师想了个办法,当他要动手时,马上向他伸出手,对他说:“好朋友,握握手!”仅仅两天时间,我们只要朝他伸手,他就会放下拳头,伸出手来跟我们握手,然后说:“好朋友,握握手!”一段时间后,他打人的现象减少了很多。
(三)寻找解决冲突的方法比单纯承认错误更有意义
孩子犯错时,我们常常都会让孩子道歉,而实际证明,对于孩子来说,解决问题比道歉更有用。就如凯凯,当他将同伴的玩具弄坏后,如果只是让他道个歉,没多久他就忘记了,而把他带入到玩具坏了怎么办的情景中,让他感受同伴和玩具的心情,请他想办法弥补,并且付诸于行动,效果肯定更好。
(四)在游戏和故事中逐渐培养规则意识
孩子屡屡出现问题行为,很大一部分也是由于缺乏规则意识,我们可以用孩子最喜欢的游戏和故事让他们了解规则、逐渐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例如:中大班可以让孩子自己制定各种游戏规则,在游戏中鼓励孩子相互督促,学会遵守规则;小中班可以通过故事帮孩子建立规则,让孩子在情景中自愿遵守规则,从而渐渐改掉不良习惯。
(五)根据需要合理使用强制制止的方式
有的教师曾提出疑问:当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已经触及到伤害时,该不该马上制止?答案是必须的。我们可以大声说:“停下来!”或者“不能这样做!”并迅速分开孩子,阻止伤害的发生。当孩子的反应过激,在身体和情绪上失去控制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被动限制身体的策略,防止孩子对自己或者他人进行伤害,并轻声安抚孩子,待其情绪平静后,再采取后续引导策略。
三、创设适宜渠道,允许情绪的正常发泄
当然,我们也可以给孩子创设一些发泄情绪的正常渠道。如:给孩子提供一些解压玩具、创设解压墙、解压区,或者提供一些独立的小空间,让他们适当发泄情绪。
其实,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我们如果都能冷静下来,采用科学的方式加以引导,学会从孩子的视角看孩子,学会读懂孩子,我们必能成为一个有爱有温度的教师。
作者简介:官旭珍,女,汉,1975年9月,三明市实验幼儿园,本科学历,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