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研究—以洛阳新安县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2
/ 3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研究—以洛阳新安县为例

李铮

洛阳科技职业学院  河南洛阳  471822

摘要:职业教育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首先分析了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耦合逻辑。其次剖析了职业教育目前仍存在涉农政策与办学理念偏差、职业教育与产业存在脱嵌、乡村建设与城镇化存在价值博弈等现实约束。最后,文章提出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政府统筹政策顶层设计、加强校企协同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乡村振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引言:

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是纾困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重要战略部署之一。职业教育作为具有针对性、差异性、多元化的教育类型,其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现实基础。而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结构性矛盾突出,“三农”问题长期存在,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亟待转型升级,职业教育也需转换自身定位与目标,从而更好地为乡村振兴赋能。

一、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耦合逻辑

(一)政策层面:是彰显类型特征的本质要求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在政策定位上就明确具有地方性、经济性以及职业性的特征,自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以来,国家颁布了众多涉及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两者的紧密联系具有完善的政策依据。职业教育在新时期发展过程中,致力于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适应地方产业布局需要、促进特定产业转型升级,其能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提供政策上的契合性[[1]]

(二)产业层面:是实现双向赋能的强劲动力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过渡发展,由此,产业结构的改变对特定行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日益增加。职业教育与地方性产业政策息息相关,且培训体系具有多变性,能依据产业结构需求快速向市场输送特定技术技能人才。而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符合当前我国乡村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需求。

(三)文化层面:是弘扬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

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是“魂”,是其精神内核的体现。在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内涵中,包括乡村地域性历史风貌、农俗文化、观念形态等重要因素,保护、传承、发扬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能双向促进。而职业教育体系旨在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其本身是传承、创新优秀民间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振魂”、弘扬时代精神内涵,一直是其应有之义[[2]]

二、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瓶颈制约

(一)政策颁布与政策落实分离偏差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基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致力于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农村、农业、农民发展问题,是中央层面颁布的全局性、纲领性、系统性政策文件。具体落实仍需要各区域尊重差异,因地制宜,而地方政府在落实政策细则时通常会更多地考虑“对上”的意志,即本地区的“政绩”与上级政府制定的考核指标,从而忽略“对下”工作,即本地区农村的走访调查与实地调研。因而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政策颁布仅能体现“对上”的要义, “对下”的政策落实并未真正找到地区农村的发展症结,更多是基于上级督察考核机制的消极应对。

(二)职业教育与产业体系彼此脱嵌

职业教育在与产业体系融合过程中,院校所设专业与乡村实际产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未能基于实际情况进行涉农专业的合理布局,专业“普教化”、单一化、热门化现象明显。其次,职业教育为适应政策所做出的培养体系的调整具有时滞性,因而职业教育的调整速度落后于乡村产业多变性的发展需要。

(三)乡村建设与城镇化存在价值博弈

随着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加剧以及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区域对优质资源与政策存在明显的虹吸效应,农村区域难以集聚优质公共产品,相关部门对农村地区的发展规划易陷入“城乡一样化”的误区,并未真正考虑农村的物质与精神特质。因而在以最终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上,教育的最终价值易产生偏差,“离乡脱农”愈演愈烈,通过教育手段实现“逃离乡村”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也背离了乡村振兴战略中“扎根乡土”希冀。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安县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一)高位统筹,强化政府顶层设计

地方政府作为政策执行链条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应承担起政府责任,保证政策颁布与政策最终落实的闭环。首先,政府应协调资源,营造良好服务环境。将职能层级走向横向扁平化,突破传统政府职能壁垒与制度障碍,为地方乡村振兴的多元化治理提供便利化的职能服务;明晰各职能部门的权责分工,平衡各主体的利益分配。

其次,政府应建立健全多元合作保障机制。制定职业教育与各外部主体合作过程中的政策法规,并完善法律服务,从而为新安县产教融合背景下进行深度科研、办学、产业合作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问题与机会主义行为提供法律条文约束与政策保障,为多元主体协同助力乡村振兴保驾护航;同时,政府应开拓市场力量,建立符合新安县经济发展的特别投资基金,对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合作的院校、经营主体提供资金援助、信贷优惠、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

最后,政府应制定乡村特色发展规划。应基于新安县特定地理、人文、生态环境、经济、教育等因素,从宏观视角出发将产教融合纳入当地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布局中;新安县主导产业有先进装备制造业与新材料产业,新兴产业包括电子商务与物流,应注重编制地区性产教融合重点项目建设、绘制产教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路线图”,使得产教融合与当地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深度契合。

(二)跨界协同,助推乡村产业升级

首先,应变革校企合作关系,寻求双方同频共振的价值共识。院校与企业作为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重要主体,其合作的本质是一个繁杂的利益博弈过程,只有找到共赢的价值共识,并基于共同遵守的价值理念,才能转变传统的合作困境。需要建立双方认同的沟通协调机制、利益共享机制与风险共担机制,从而驱动校企组织“命运共同体”的建立,为校企通过协同合作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提供长远动力。

其次,应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与科技成果共研机制。鼓励职业院校与当地新材料、装备制造企业、电商企业深度合作,凝聚行业企业与专业院校的科研力量,如开展联合办学、建立联合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联合承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建立铝钛新材料实习基地、共建电商产业园区、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投资基金,从而推进新安县主导领域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围绕当地企业生产经营逻辑组织教学,以课堂对接企业;要考虑新安县新材料 、装备产业、电商产业的供需匹配以及总体规划布局,以院校机械制造、化工材料、电子商务专业群对接新安县高端装备、铝钛新材料、信息科技产业群。

最后,应实行校企师资队伍互培互动机制。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是产教融合推进过程的中流砥柱,也是培养更多能扎根乡村的专业人才的基础性力量[[3]]。将新安县职业院校的优秀教师与新材料、装备制造龙头行业的技术带头人、管理带头人进行定期交流互培,如农业装备产业交流会、精密轴承专业研讨会、新材料研发报告会等活动;并开展院校与企业互聘机制,充分提升教育体系、企业优秀带头人的工作积极性与竞争水平,从而能为新安县产教融合培养出既懂理论教学又能技能操作与管理运营的师资队伍。

(三)提质培优,鼓励人才扎根乡土

人才始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首先,应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进村入户机制。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支持新安县职业院校优秀人才定向调研、帮扶乡村,组织开展专项志愿服务,并纳入院校党建、思想日常工作中;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将进村入户活动纳入个人职称考核以及院校评价考核体系,从而保障职业院校有理论有技术的优秀专家能下沉一线,“面对面”为农民进行机械工程理论知识普及与电商运营示范[[4]]

其次,需要构建“多方协同”育人平台。在积极引进外来优秀人才的基础上,新安县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本土化培养需要各方主体协同参与,校企合作、政校合作,量身定做具有新安县产业特色的育人方案;共建机械产业、新材料、电商实习实践基地、实施招生、招工一体化模式以及新安县龙头骨干企业定向招生、培训、上岗的“三定向”培养模式;积极鼓励新安县优质“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院校开设“订单班”。

最后,应加强乡村职业技能常态化培训工作。基于新安县产业集聚布局,院校与当地商务部门、科技部门合作建立常态化技能培训平台,对当地基础一线农民进行如农业技术、产品分销、农村电商直播、企业经营管理等技能的普及,开展“一户一技”培训,并对培训合格的农民颁发专业技能证书;瞄准当地农业带头人、装备制造业一线工人进行高端培训,如高级研学班、非全日制专业班培训、线上授课、省部级专家交流会等,培养一批懂技术、懂政策、愿意扎根乡土的优秀人才。

(四)美美与共,拓展乡风文化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风文明是其灵魂,新安县职业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其“文化高地”优势。首先,应高度重视乡村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打造县域特色文化示范基地。新安县作为河洛文化主要发祥地之一,职业院校应利用好公共文化空间,用以展示、保护地方特色历史、风土人情,如新安县当地仰韶文化遗址、商周遗址,应使古文化遗迹成为乡民的精神支柱地与乡情纪念所。

其次,可将区域性特色文化纳入职业教育体系。新安县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当地文化元素,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与如河洛文化起源与发扬研究、新安县非遗项目展示、省级非遗传习所参观,将专业授课知识与新安县“丝路汉关”文化相结合;联合当地文化部门,开发乡土教材,在专业教育中激发学生的乡土情结,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设置具有文化产业发展前景的技艺专业,如新安县的黄河澄泥砚、黛眉手织布工艺、九莲灯、新安县烫面角,促使特色文化、技艺传承,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形象,以文化振兴促使乡村振兴。

最后,应把握乡民真实文化诉求,激发文化自觉。定期开展乡村文化课程、乡村文艺活动、非遗传承人进乡村活动、晋冀豫革命老区参观,从而丰富新安县当地文化生活,激发农民参与多元文化产业的热情,提高乡民对新安县悠久文化内涵的理解;引导当地乡民抵制“伤风败俗”,远离封建陋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境界”地传承、融合、创新乡土文化

[[5]]

四、结语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要夯实基础,练好内功,变革自身教育体系,重构队伍建设机制,在赋能乡村振兴的长远征程中展现担当。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高度统筹作用,为多元主体的通力合作提供制度保障与考核导向。在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指引下,职业教育体系需要立足各地乡村实际发展情况,因地制宜,正视自身难题,厘清发展定位,才能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发挥支撑性作用,成为乡村经济腾飞的新动能、乡村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的新抓手。

参考文献


[1][[1]]朱德全, 王志远. 协同与融合: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0(5):114-125.

[[2]]徐小容, 李炯光, 苟淋. 产业振兴: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的融合机理及旨归[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3):11-15.

[[3]]唐斌尧, 谭志福, 胡振光. 结构张力与权能重塑:乡村组织振兴的路径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21,(5):73-78.

[[4]]李博. 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振兴及其推进路径——基于不同人才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逻辑[J].云南社会科学,2020,(4):137-143.

[[5]]周永平, 杨和平, 杨鸿. 文化振兴:职业教育融合赋能机制构建[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3):21-25.

项目来源:2023年度洛阳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名称: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研究—以洛阳新安县为例;课题编号:2023B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