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2
/ 2

浅谈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张婷婷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保康镇第二小学

摘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处于关键地位。在阅读中,学生能感受到语文的博大,文化的厚重,体会到语文的魅力,从而受到情感的陶冶。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策略,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在阅读中享受语言文字,从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策略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应该处于关键和核心地位。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学生阅读兴趣的浓厚,阅读数量的多少,是学生语文学习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且努力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激发出较大的能量,从而出现一发不可收的效果。因此,在上课的时候,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努力创设一种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我们在设计导语的时候,就要努力碰触学生的兴趣点,并把学生的兴趣点和所要教学的内容建立联系。有的老师在讲《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童年趣事,学生很快呈现出较浓厚的兴趣。老师趁势引导“有这么一个小女孩,她和我们都是同龄人,可是她却在大年夜冻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们顿时情绪低落,表现出极度的伤感。老师开始引导“我们今天就走进这个小女孩的故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对课文充满了好奇,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

  二、在阅读中重视学生的感悟和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读中悟,读中品,不可以讲代读,更不能以讲代悟。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地时间和自由去读。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分角色读、默读等,在读中,加深学生的理解。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通过反复阅读,就会对文字中间所表达的思想及情感了然于胸。并且,阅读也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学生在读中会和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碰撞,会产生一些新的思想或体验。同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读的时候,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师对于学生的独特感悟,只要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更要鼓励有创见的看法。

  三、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素质,尤其是在阅读教学时,学生的想象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对材料的理解程度。想象力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人在阅读或者根据提示想象出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则学生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阅读中的想象,主要是“再造想象”。这种再造想象,是学生根据课文内的描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再创造。有了这种再创造能力,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对文章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因此,教师应不断培养学生想象力,采用多种措施锻炼他们的想象力。

  四、在阅读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读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应该成为一种语文教学的思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想到的是加强朗读的指导。在朗读时,要注意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相关的情境中,揣摩文字,品味情感,在有情感的朗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如有老师在学习《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呈现山中巍峨的高山,潺潺的小溪,茂盛的树木,学生边看边体会文字内部的情感。然后让学生在轻音乐的伴奏下,读出文字中作者的喜悦与轻松的情感。这样通过多渠道,形成立体式的感受,既加深了理解,也形成了自己的语感。

五、加强课外阅读的训练

学生的阅读能力单靠在语文课堂上有限时间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语文课上教师要处理字、词等内容就占用了大半时间,阅读就被边缘化了。因此,教师要对语文课堂进行延伸,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重视课外阅读,以丰富教学内容,补充课内知识的不足。我国文学作品中名篇名著很多,教师要精选一些与课文内容相贴合的名篇名著,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从中受益提高阅读能力。

六、阅读要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其阅读兴趣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阅读规律,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增加阅读的难度,同时,教师要采取一定的策略让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夯实基础,不断提升其阅读能力。

七、创新阅读教学方法

教师要与时俱进创新阅读方法,侧重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如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阅读法、竞赛阅读法等,要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阅读、去感悟,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总的说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不仅对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甚至对以后的学习也大有裨益。

八、安排阅读,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有限,在没有教师的督促下,学生很少积极主动投入到阅读中去,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之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十分有必要,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文章的内容,而且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能够帮助学生主动阅读。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每天阅读一篇优秀的作品,作品的选择还需要结合学生语文知识的基础,在学生完成阅读之后,做一些相关的习题,记录自己在这篇课文中的感悟,对文章内容或者是表达有什么模糊的地方也可以记录,问教师,教师在课堂上或者是课外要积极解决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在选择文章的时候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有些课文对小学生来说可能会显得枯燥单一,还有些内容比较难理解,长期这样可能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低下,这样学生就会养成不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应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并且,教师在安排阅读任务的时候,要先从学生感兴趣的文章开始,慢慢过渡到其他类型,不能够安排跨越性较大的文章。在长期的阅读中,学生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语文阅读的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可以说不会阅读就谈不上学习语文。语文的阅读方法很多,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钻研,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不断训练,阅读能力一定会逐渐增强。

参考文献:

[1]王丽梅,张立云,赵玲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8,(03):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