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人性 促进“躺平”教师群体的转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0
/ 2

顺应人性 促进“躺平”教师群体的转变

李文亮

济南汇文实验学校

佛学对人性的概括:贪嗔痴慢疑,被称为“五毒心”。贪嗔痴皆是人性弱点,这些弱点人人皆有,或全部具备,或在某一点比较突出。但越是智慧的人,越了解人性。一方面,智慧的人能主动去克服自己的弱点,历练自己的心性,完善自己的人格。另一方面,他们更能够利用他人的弱点,实现自己的目标,并帮助他人实现转变。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那些在各行各业中成功的人无一不是善于利用人性、顺应人性的高手。张居正、曾国藩、张之洞、稻盛和夫、任正非等等无一不是如此。

记得在一档郭德纲的节目里,他说永远不要和人性对着干,你要去顺应它,引导它,利用它,否则就是违背天理,不合时宜。

在学校管理中,教师应被视为学校最宝贵的资源。这个群体虽然有些特殊,但他们也是人,身上同样具有“贪嗔痴慢疑”的人性弱点。校长需要深入研究、精准了解教师们的人性需求,既要顺应他们人性的弱点,又要激发其正面的需求,才能在学校管理中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中避免矛盾的对立,实现教师的成长。

当年,我初到某农村中学担任校长,很快发现学校有数量不少的中老年教师或者不上课,或者工作量极少,或者教着专业不对口的学科。即使这样,这些老师对待岗位、对待学生毫无责任心可言,基本上在浑浑噩噩的混日子。这里面尤其是以一位刘姓女老师最为典型。为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我决定以这位刘老师做为打开学校管理的突破口。主要方法是发现问题-重点谈话-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激发教师。

场景一:某中午我在巡视校园,发现刘老师没有按照学校要求把车停在路边停车位里,而是擅自把车开到一棵树的树荫下,开着车窗、四仰八叉地呼呼大睡。我把她叫醒,给她说把车停在这里不合适,这样在车里睡觉不雅观也不舒服。她用睥睨的眼光扫了我一下,没搭理我继续睡了,我只好尴尬地走开了。

场景二:期末考试。在巡考中发现某考场没有监考老师,我立刻安排教导处另派人监考并调查脱岗教师是谁。很快得知,脱岗的监考老师恰恰又是刘老师。电话联系不上,我马上带人去办公室找她,半路上遇到她气喘吁吁的迎面跑来。问她怎么回事?她理直气壮地说吃饭去了,我瞠目无语。

场景三:某日常规巡课,发现刘老师在上体育课,内容是教广播体操。我在旁边观察,发现刘老师不仅没有穿运动服,而且还穿着高跟鞋,在她“认真”地演示和教授学生各种动作的时候,我内心无比悲凉。

“素材”准备差不多了,我开始采取行动。

采取措施一:新学期开学前,通过岗位竞聘,刘老师落聘了。她有点慌神,着急之下多次找我要求给她安排岗位。利用她找我谈话的机会,我充分挖掘其灵魂深处的东西。得到了刘老师的“自画像”——内心清高,自认为专业基础好,教学成绩好,应该得到认可。但由于其个性孤傲,前几任领导不认可她,同事排挤她,导致其年近半百连个中级职称都没有聘上,反倒是那些业务不如她好,人品不如她正,干活不如她多的人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自此认为领导没好人,学校没好人,干脆认命了,混日子到退休拉倒。

采取措施二:选取前任领导、现任干部、在职教师、周边群众作为访谈对象,对学校近年来的历史状况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力争了解历史真相,找到现有问题发生的根源。

采取措施三:针对现有问题及问题发生的根源,召开专题会议,制订整改方案,实施管理和评价改革。具体包括:一是召回所有在家吃空饷的教师,安排具体岗位,每年对他们进行岗位考核。二是根据教师自身专业和学校岗位状况,尽量使专业不对口的教师回归到其原本专业岗位。三是修订学校评价体系,对职称评审、岗位聘任、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各项制度进行大范围修订,大幅度向师德好、成绩优、工作量大的老师倾斜。四是积极向上级争取职称评聘的指标,尽量逐步解决大年龄教师的职称问题,让他们看到希望。五、凝练提升学校文化,提倡争做“四有好老师”,培养“四有”好学生,努力打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

具体到刘老师,重点是解决其多年来形成的“心结”,我主要采取了几个措施。一是通过上面第三项措施解除了她认为的“公平”问题;二是对其工作态度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进行了处罚;三是帮助其重新回归对口专业的教学岗位并加强专业指导;四是聘任其兼职学校图书管理员岗位,同时通过个人关系将其外派进行图书管理业务培训;五是在最短时间内解决了包括刘老师在内的部分大年龄教师职称岗位聘任问题;六是对其工作的进步进行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从此,刘老师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工作不但积极认真负责,我们还能看出她是在享受工作。刘老师多次在不同时间和场合说,虽然现在的工作量比以前大了好几倍,但现在工作起来浑身使劲儿,尽管也会很累,但心情很快乐。

和刘老师情况类似的还有几个老师。比如体育老师王老师,尽管业务能力很强,但平时对工作马马虎虎,体育成绩一直在区里垫底。通过观察以及谈话了解其根本诉求后,评价体系的变化使其看到了努力工作就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从此开始主动要求满工作量,用了3年时间把学校体育成绩从全区垫底带到了全市第二。还有一位在家吃空饷多年的老师,因为业务能力差,不能从事教学岗位,学校将其安排到文印室工作,但该同志却多次故意破坏文印设备,以此逃避劳动。通过观察并深入了解其性格特点后,从其注重的个人绩效工资入手,学校安排其身兼两职,同时满足其全额拿到绩效工资的需求。从此,学校文印工作再也不用教导处操心犯愁,这位老师也获得了全校老师的赞誉。

这些原本已经“躺平”的老师逐渐“苏醒”,大大激发了教师队伍的活力,尤其是极大地促进了青年和骨干教师队伍精神状态的提升。从此,学校管理顺畅了,教学质量逐年提高,社会声誉大大改善。

从以上案例可以得出结论,老师也是普通人,仅仅用道德约束、律令警戒、职业荣誉去要求他们无私奉献、爱岗敬业是远远不够的。要更多地从人性的角度去分析、研究老师的心理需求、物质需求。教师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需要物质上的满足去过上体面的生活,也需要精神上的肯定,来满足小知识分子心理上的自我价值需求。

古人云: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通过谨慎细致的调查研究,采取雷厉风行的行政手段,尊重和满足教师需求就是这句话的应用和实践。教育是爱的事业。好校长必须爱教师,多研究教师人性的弱点与症结,关注其合理需求,切中肯綮地成人达己。这样的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智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