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人民医院 山东邹城2735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肝血管瘤实施介入栓塞联合聚桂醇注射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选取72例肝血管瘤患者参与实验,对其基本资料进行简单分析,并通过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后确诊。为保障本次研究的顺利进行,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一组为对照组,采取介入栓塞治疗,另一组为观察组,对其实施介入栓塞联合聚桂醇注射治疗,并比较不同治疗方法下的临床疗效、总胆汁酸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治疗后确认观察组下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次,在治疗后两组患者总胆汁酸水平均有改善,其中观察组下降至(6.1±0.2)μmol/L,对照组为(10.2±2.4)μmol/L,相比之下观察组治疗后的总胆汁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肝血管瘤实施介入栓塞联合聚桂醇治疗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同时可保障安全性,降低总胆汁酸水平。
关键词:肝血管瘤;介入栓塞;聚桂醇;疗效;并发症
引言:肝血管瘤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肝脏良性肿瘤,虽然整体上不会给患者带来比较大的损伤,但随着肝血管瘤的持续发展也可能会引起一定的不适症状,因此临床上对于肝血管瘤应给予针对性的治疗。由于肝血管瘤的特性,一般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异常、肝内血管发育等因素有相关性,在临床治疗中首选介入栓塞术治疗,在其应用下能够有效抑制肝血管瘤继续发展,疗效良好。但据介入栓塞术的实际治疗情况看,很多患者在术后有较高的并发症风险,基于此,在本次研究中便探析了基于介入栓塞术联合聚桂醇注射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实施于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均为肝血管瘤患者,共计72例,已经对其基本资料进行简单探析,确认符合实验参与条件。与此同时,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例如在对照组中包括21例男性和15例女性,年龄介于32~58岁,平均(42.5±3.7)岁,瘤体直径4~8cm,平均(6.7±1.2)cm;在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19∶17,年龄27~62岁,平均(43.7±4.1)岁,瘤体直径5~9cm,平均(6.6±1.8)cm,相比之下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大(P>0.05)。
纳入条件:①经过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后确诊为肝血管瘤;②患者依从性高,自愿参与实验;③家属知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条件:①存在低蛋白血症;②肝硬化;③腹水。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于对照组中实施介入栓塞术治疗。指导患者保持平卧位,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对患者右侧股动脉处皮肤进行2%利多卡因消毒,随后于右侧股动脉进行穿刺,植入鞘管,导丝、RH导管均应依次通过鞘管引入体内;采用RH导管对腹腔、肝动脉进行造影,明确肿瘤染色情况,确认无误后注入平阳霉素与碘化油的乳化混合物进行栓塞;完成手术后应指导患者术后24h内严格进行下肢制动,术后1周进行CT检查,掌握栓塞情况[1]。
1.2.2 观察组
本组将基于介入栓塞术联合应用聚桂醇注射治疗。手术1周后开始进行聚桂醇注射治疗,指导患者保持平卧位或侧卧位,对介入栓塞部位进行CT扫描,标记穿刺点,随后进行局部麻醉,穿刺后对瘤体注射聚桂醇与空气混合物,两者的比例控制在1∶3~1∶2之间,共需注射2~5ml,随后再次进行CT扫描,观察聚桂醇在瘤体内的弥散情况,确认染色均匀后方可停止注射;治疗后6~12h内应保持平卧。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评估
对比两组患者的瘤体体积减小情况,如若在治疗后减小程度>50%为“显效”,减少程度>25%为“有效”,如若未能够达到以上疗效则为“无效”。
1.3.2 总胆汁酸水平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检测两组患者总胆汁酸水平。
1.3.3 并发症情况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常见并发症情况包括恶心、疼痛及发热。
1.4 统计学处理
对组内所有数据信息均进行统计学处理,将SPSS21.0软件作为统计学处理工具。数据的统计学处理主要围绕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进行,可分别使用“%”“x±s”表示,对于符合正态性分析的情况,应分别通过“X2”“t”进行检验,如若数据间统计学意义明显可表示为“P<0.05”。
2 结果
2.1 疗效分析
经本次研究数据统计看,采用联合治疗方法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观察组 | 36 | 22 | 12 | 2 | 94.44% |
对照组 | 36 | 19 | 10 | 7 | 80.56% |
X2值 | 17.241 | ||||
P值 | <0.05 |
2.2 总胆汁酸水平
据悉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胆汁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总胆汁酸水平比较(μmol/L)(x±s)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观察组 | 36 | 13.2±3.5 | 6.1±0.2 |
对照组 | 36 | 13.3±3.7 | 10.2±2.4 |
t值 | 0.714 | 12.024 | |
P值 | >0.05 | <0.05 |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对照组中分别出现2例、6例并发症情况,发生率分别为5.56%、16.6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X2=10.717)。
3 讨论
介入栓塞术是治疗肝血管瘤的首选方法,可以直接将为血管瘤供给血液的动脉支进行栓塞处理,使得肝血管瘤停止继续生长。但是肝血管瘤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复杂,虽然通过栓塞术处理能够有效抑制血管瘤生长,但是并不能完全达到阻碍血流流通的目的[2]。本次研究中,探析了介入栓塞术与聚桂醇注射联合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聚桂醇是用于治疗静脉系统常见病的常用药物,在为患者注射聚桂醇后能够对血管瘤的血管内皮造成损伤,促进血栓形成并阻塞血管,因此在疗效上明显更优。如结果可见,观察组的疗效、总胆汁酸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合本次研究可见,介入栓塞术与聚桂醇注射联合治疗肝血管瘤疗效显著,安全性高,能够快速降低总胆汁酸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向英,马丽华,马晓晖,梁建成.超声引导下聚桂醇不同注射方式在治疗肝血管瘤中的疗效对比[J].世界复合医学,2022,8(06):4-8.
[2]曹恩东.超声引导下经皮注射聚桂醇治疗甲状腺囊肿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36):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