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在提高儿科护理管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8
/ 2

安全管理在提高儿科护理管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探究

姚欣妹

攀枝花市米易县人民医院

四川 米易 617400

【摘要】目的:分析安全管理在提高儿科护理管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探究。方法:选择68例儿科患儿实施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4)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n=34)予以安全管理工作模式。对两组护理满意度及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1%高于对照组的82.3%;观察组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为5.8%,小于对照组的17.6%;两组有效率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安全管理在儿科护理质量管理的应用中,能够减少护理纠纷事件的产生,提升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具备理想的应用价值与效果。

【关键词】:安全管理;儿科护理管理;质量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管理模式十分重要,需要相关医务人员对其进行一定重视。儿科患者由于个体差异与其他科室不同,患儿年龄较小,沟通理解水平不高,同护理人员的沟通配合比较困难[1]。再加上儿童在治疗过程中自我救助意识不高,很容易引起护理工作中出现医疗卫生事故。临床资料统计,由于儿科病房所引起医院医疗纠纷事件产生的几率占到医疗纠纷发生率的一半以上。因此在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实施安全管理十分必要,以下就对安全管理具体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儿科病房中的68例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家属均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并签订知情同意书。依照随机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男患儿18例、女患儿16例;年龄0.8-10岁,平均年龄(5.7±0.8)岁;住院时间0.2-1.5月,平均住院时间(0.9±0.2)月。对照组34例,男患儿15例、女患儿19例;年龄0.9-11岁,平均年龄(6.1±1.0)岁;住院时间0.3-1.7月,平均住院时间(1.1±0.3)月。临床资料数据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展开治疗,做好日常患儿体征的检测、病房环境管理等工作。观察组患儿实施安全管理护理模式,主要内容为:⑴①增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尤其是对年轻护理人员实施安全护理知识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护理工作习惯,从而推动护理工作的快速全面发展。②可以通过经验丰富、资历较高护理人员的帮带作用,对年轻护理者展开相关护理知识讲解,并对其临床护理操作进行指导规范。临床实践中应当发挥老护理人员的带领作用,对儿科工作中的风险事件处理、安全隐患、注意事项等进行仔细讲解[2]。③树立良好亲切的护理态度,使护理人员的良好形象得到及时维护,能够对自己负责区域内的事故状况进行排查,并对所有安全问题采取处理措施。⑵增强护理人员的检查巡视力度,避免安全事故产生。①对临床中出现的各种安全隐患,若是没有及时采用措施处理将会造成安全事故的产生。由此可见安全排查巡视的重要性。通过对患儿住院时期行为活动的仔细检查,及时纠正患儿具有安全隐患的行为,对患儿家属进行一定劝告。②对患儿住院期间的相关问题也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如患儿行为异常活跃、情绪波动大、烧伤、坠床等病因的患儿要作为重点检查对象,并加派对其的检查力度[3]。③护理工作中也应当同患儿家属进行沟通理解,使其意识到患儿不正当行为的风险,并做好患儿喂食喂水的温度护理工作,以免对患儿造成进一步伤害。⑶增强健康教育力度,考虑到患儿年龄尚幼,自身记忆力和理解力都不高,因此在健康教育时应当把患儿家属作为健康教育的重点宣传对象。并使患儿家属能够了解疾病治疗中的预防点、治疗期间需要注意的用药剂量和方法,并掌握基本的风险处理与防护措施。护理工作中可告知患儿家属及时将患儿的异常情况进行反应,并通过印发宣传手册等形式,使患儿能够建立基本的安全防范意识。⑷增进安全管理内涵的进一步学习,建立风险防范管理小组。①可以成立护理安全管理控制小组,由护士长带领护理组长、护理人员等仔细履行自身的安全管理职责,并能及时落实抢救护理落实、危重护理计划、职责履行计划等内容。对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制定应急处理计划,并对已经发生的相关问题采取措施展开处理,定期评估本月发生的安全问题,并通过意见改建进行处理。②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护士会的交流探讨,交流自己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并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能够在必要时刻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安全及患儿权益。③建立合理交接班制度。由于儿科护士工作量大、工作负荷重。因此可以实施操作互补、新老搭配的弹性工作排班制度,进一步落实护理工作安全。

1.3观察指标

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分析,主要包含护理态度、护理操作技能、健康知识教育、应急事件处理四项。满分为100,具体评价标准为:①80-100为非常满意;②60-79为一般满意;③60以下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比较两组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版本软件对组间数据差异进行检验,通过和t对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展开检验,若P<0.05则说明差异显著并存在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1%高于对照组的82.3%,两组有效率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组别

n

满意

一般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观察组

34

24

9

1

97.1%

对照组

34

18

10

6

82.3%

5.061

0.894

5.372

6.738

P

0.002

0.000

0.002

0.001

2.2两组患者医疗纠纷事件对比

观察组出现2例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为5.8%;对照组出现7例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17.6%;观察组医疗积分事件发生率小于对照组,两组有效率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

  1. 讨论

安全管理在儿科病房护理中的应用,能够将安全管理意识同护理工作相结合,从而有效减轻护理工作中的纠纷事件,促使护理工作质量得到提升。同其他科室工作不同,儿科患儿需要在工作中具备更高的护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4]。并在儿科管理中将安全管理进行落实,是保障儿科护理安全的有效措施。护理人员在安全培训意识增强的过程中,对风险事件的管理防范水平也在逐步提升[5]。且通过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也能够更加重视各项安全隐患事件的关注度,并使各个环节的联合作用增强,共同提升儿科病房中的护理工作安全性。

本研究中观察组通过应用安全管理的护理模式应用,帮助护理人员的认知水平和护理理念得到提升,并逐步由被动服务发展成为主动服务。能够进一步规范并提升自身的护理工作水平,通过学习相关护理经验知识等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且在护理人员互相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也能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改进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向患儿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宣教,使家属能够更加主动、正确的配合医生展开治疗,建立良好的护理工作环境。在护理人员和家属的共同作用下,促使护理工作水平得到提升。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纠纷事件发生更少,护理工作质量更高。在这个过程中,患儿得到的临床护理质量也会有显著提升,临床疗效逐步增强,对患儿住院期间的安全性也会有进一步保障。因此,安全管理在儿科病房中具有理想的应用效果进而临床价值,值得在医院今后管理工作中进一步实施。

参考文献

[1]高秀珍, 杜习霞. 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 河北医药, 2013, 35(15):2376-2377.

[2]张美红, 许倩倩. 儿科护理管理中安全管理的应用研究[J].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 39(1):47-49.

[3]杨林, 赵晓云, 唐玉红. 安全管理在提升儿科门诊护理质量中的应用[J]. 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1):279-280.

[4]刘丽, 刘伟, 董建英,等. 护理不良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数字医学, 2016, 11(4):4-7.

[5]邵淑芳, 陈燕芬, 李月霞,等. 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病房中的实施与成效[J]. 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36):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