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戴南人民医院 江苏 兴化 225721
摘要:目的:探究核磁共振在脑梗死的早期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希望对临床的早期防护干预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2年5月我院接诊的早期脑梗死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实施CT诊断和核磁共振诊断。对两种诊断方式的影像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出总检出率,并对两种诊断方式的图像质量及伪影情况进行评分比较。结果:核磁共振诊断脑梗死的检出率高于CT诊断(P<0.05);核磁共振的伪影情况评分及图像质量评分高于CT诊断(P<0.05)。结论:对脑梗死病症患者的早期诊断,采用核磁共振比CT诊断的准确率高,图像的成片质量更好,可为临床医生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建议在临床的诊断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核磁共振;脑梗死早期;CT;诊断效果
脑梗死在临床中又被称为缺血性卒中,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近年来,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脑梗死的发病率也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脑梗死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机体内的脑组织局部区域发生了血液供应障碍的状况,导致脑组织因缺氧缺血发生坏死,最终造成了脑组织的神经系统损伤,正常活动受限[2]。脑梗死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速度快等特点,所以早期的临床诊断对患者来说非常的重要。CT和核磁共振都是临床常见的辅助诊断方式,两种方式都有操作简便且无创的优点,但是由于脑梗死患者早期的病灶直径比较小,所有二者对该病的诊断效果也是不一样,为此本文选择2019年5月-2022年5月我院接诊的早期脑梗死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种方式的诊断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5月-2022年5月我院接诊的早期脑梗死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42例,女性有38例;年龄46~71岁,平均年龄(58.43±5.23)岁;症状类型:感觉障碍的患者有18例,呕吐的患者有8例,头晕头痛的患者有59例,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有4例,面瘫的患者有16例,嗜睡的患者有23例。本次实验已获得我院医务处伦理学管理办公室的审批。
纳入标准:(1)入组的患者满足CT与核磁共振的检查条件;(2)经临床诊断符合早期脑梗死疾病的诊断标准者;(3)对入组的所有患者及家属告知本次实验的内容,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者;(4)临床资料完整者。
排除标准:(1)伴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2)具有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3)伴有恶性肿瘤的患者;(4)具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5)不满足CT和核磁共振诊断条件的患者;(6)伴有精神异常的患者。
1.2方法
所有的患者均进行CT和核磁共振的检查,CT的检查方法:首先是让患者取仰卧位,双手向上举起,脚先进,然后让患者吸气后屏气再进行扫描检查。CT的检查仪器选择由GE公司的16排螺旋CT扫描仪,扫描仪器的层厚设置为10mm,设置层数为8-10层,扫描的部位头部的冠状面和横断面,以毗耳线为扫描的起点,从颅骨顶部到枕骨大孔按顺序逐次扫描。根据成像图片观察病灶的特征、大小及部位等。
核磁共振的检查方式:选择GE DWI1.5T多模态核磁共振仪进行检查,首选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取头颅线圈进行头部的矢状位、冠状位及周围组织的扫描。然后设置参数:T1W1/SE设置为TE10ms,TR428ms,T1W2的参数设置为TE89ms,TR8000ms,T1W1和T1W2轴位之间的层间距为1mm,层厚是5mm,并将矩阵设置为256×256。最后对患者进行头部的冠状位和矢状位进行扫描。CT与核磁共振的诊断均由同一个影像学团队完成评估,并给出相应的诊断结果。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种诊断方式对病灶的检查结果,统计出总检出率;(2)对两种诊断方式的图像质量及伪影情况进行评分,其中图像质量的评分标准:设置分值区域是1-5分,1分表示图像质量不清晰,无法提供参考价值;5分表示图像非常清晰,可明确诊断病灶特征、大小及部位。故评分越高表示图像质量越好。伪影情况的评分标准:同样设置分值区域为1-5分,1分表示图像全部伪影;2分表示图像的伪影严重;3分表示图像有伪影会对诊断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4分表示图像有轻度伪影,但是对诊断结果不会造成任何影响;5分表示图像无伪影,可清楚诊断。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文中的研究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通过百分比(%)进行表示,用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通过()表示,用t进行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检出率
通过对CT诊断和核磁共振的诊断结果分析,核磁共振诊断对脑梗死早期的检出率98.75%高于CT诊断85%,经检验2=8.373,P=0.004,组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种诊断方式的检出率比较[n(%)]
组别 | 例数 | 确诊 | 漏诊 | 检出率 |
CT诊断 | 80 | 68 | 12 | 85.00 |
核磁共振诊断 | 80 | 79 | 1 | 98.75 |
2.2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图像质量及伪影情况评分
核磁共振诊断的图像质量及伪影情况评分分别是(4.75±0.73)分、(4.62±0.81)分;CT诊断的图像质量及伪影情况评分分别是(4.03±0.58)分、(4.12±0.61)分。显而易见,核磁共振诊断的图像质量及伪影情况评分均比CT诊断高,经检验t分别是6.907,4.410,P都是0.000,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脑血管壁的结构发生变化则会影响脑部组织的供血能力,久而久之机体会发生严重的脑梗死疾病。脑梗死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比较高发,而且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一旦诱发此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状态,同时对患者的家庭经济也会造成一定的负担[3]。大部分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比较明显,医生可通过临床症状、诱发因素、神经系统互相结合作出相应的判断,但是有的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临床诊断比较困难,因此为了防止出现漏诊的情况,临床多采用CT和核磁共振辅助检查。
CT诊断的原理是通过脑组织对放射性的吸收情况来判断病灶的大小及发生部位,脑梗死患者的病灶部位的组织对放射性的吸收率比正常脑组织的吸收率高,所以CT诊断脑梗死的病灶显示为低密度影[4]。但是由于早期脑梗死患者的病灶面积比较小,若是病灶位于颅凹部位时则难以被CT诊断出来,而核磁共振是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式,利用空间物质分布的原理,采用脉冲射频冲激后生成信号,此种方式对病灶的形态可清晰分辨,尤其适用于小病灶组织的检验,所以本次的研究结果显示,核磁共振诊断脑梗死的检出率高于CT诊断(P<0.05);核磁共振的伪影情况评分及图像质量评分高于CT诊断(P<0.05)。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及较好的成片质量,将其应用于早期脑梗死病症的诊断中,可以为临床医生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建议在临床的诊断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倪燕.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的应用与结果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23):191-192.
[2]皋爱萍.核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1,30(11):2073-2075.
[3]姜圣男,李香营,陈建强.核磁共振联合CT检查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16):205-206.
[4]李雪珍.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中的临床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1,30(02):305-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