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目的:对对腹部手术患者在全麻苏醒期躁动开展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接受全麻腹部手术的患者100例展开研究,运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干预的方式,观察组运用麻醉苏醒护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在麻醉苏醒期的躁动程度和躁动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0分48例,1分1例,2分1例,3分0例,对照组0分36例,1分10例,2分2例,3分2例,观察组、对照组躁动发生率分别为4.00%、28.00%, 观察组明显较低,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对全麻苏醒期的腹部手术患者采取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干预,能够大大地减轻其躁动程度,更有助于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并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运用。
关键词: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腹部手术全麻苏醒期躁动
前言:对于腹部手术的患者在进行治疗期间,所有患者都需要进行全身麻醉,在进行全麻苏醒过程中会受到麻醉药品、心理应激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刺激和影响,大部分的患者会出现躁动的情况,并产生一些无意识的动作行为,往往导致非计划拔管的情况发生严重,则会影响到手术效果,使得切口出血、裂开等问题,因此,需要积极的进行防控并妥善的进行处理,由此减轻全麻苏醒期躁动对于手术治疗的影响。本文通过对100例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进行检测,以此来分析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的效果,现将具体报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接受全麻腹部手术的患者100例展开研究,运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干预的方式,观察组运用麻醉苏醒护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在麻醉苏醒期的躁动程度和躁动的发生率。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25~75岁,平均(63.52±3.58)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25~74岁, 平均(65.61±3.44) 岁。通过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手术类型以及年龄特点等资料,具有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各数据之间具有对比性。入选标准:①都是在全麻之下接受了腹部手术;②年龄在26~76岁。排除标准:①患者伴有神经系统疾病或者是精神类的疾病史;②手术过程中呼吸循环未出现障碍者;③孕妇。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并做好充分的麻醉前期准备工作,等待患者手术后麻醉苏醒等等。
观察组采用麻醉苏醒护理方法,具体包括:①在手术之前进行健康宣教并建立心理防御机制:手术前需要与患者以及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向其说明麻醉的相关内容,并着重强调麻醉之后可能会出现各种不适。在手术之后需要留置各种导管以及引流管,都要提前向患者说明清楚并做好积极的宣教工作,让患者以及家属做好心理方面的准备,以减轻这个过程中的恐惧不良情绪。②术后开展舒适护理:更好的帮助患者去诊平卧,尽量避免医疗设备或者体位对患者神经产生压迫,并重视呼吸通畅。对于要使用约束带的患者,应重视调节约束带的松紧程度,并定期定时的更换体位,必要时可以适当的提高床栏以保护患者。对于出现循环功能障碍,合并呼吸道障碍、药物医疗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需要积极的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意识状态,以防止发生躁动。③合理应用镇痛和镇静药物:在手术过程当中,要结合实际情况来使用镇静方面的药物,由此防止手术之后出现躁动的情况,尤其是伴随着麻醉药物作用不断出现减退,患者的痛觉意识在不断的觉醒,如若没有及时采用有效的镇痛,可能会导致切口剧烈疼痛而引发躁动,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向医师进行通报,再结合医嘱进行镇静药物,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使用镇痛泵镇痛,由此减少以及避免躁动情况的发生。④严密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在手术之后,大部分患者会由于药物残留而出现通气不足或者上呼吸道梗塞的问题,由此进一步引发高碳酸血症、氧血症,护理人员需要积极的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并保持畅通状态,根据医嘱密切监测,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情况,如发现异常,要立即通知医师予以处理。
1.2观察指标:那机器的观察患者护理后发生躁动的程度以及躁动的发生率。对于躁动程度的分级标准分为四个等级:安静并未出现躁动(0分);在护理过程中出现躁动,在给予一定的安抚和解释之后得以改善(1分);在无外界刺激之下出现了躁动,试图拔出导管,需要进行制动(2分);发生强烈的刺激,需要多人进行强制制动(4分)。躁动发生率= (1分人数+2分人数+3分人数) /总人数x 100%。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 运用计量资料(x±s)来表示,并以t来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选择百分比来表示,P<0.05表示有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0分48例,1分1例,2分1例,3分0例,对照组0分36例,1分10例,2分2例,3分2例,观察组、对照组躁动发生率分别为4.00%、28.00%, 观察组明显较低,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见表1。
表1对比两组躁动程度以及躁动发生率
组别 | 躁动程度 | 躁动发生率[n(%)] | |||
0分 | 1分 | 2分 | 3分 | ||
观察组(n=50) | 48 | 1 | 1 | 0 | 2(4.00) |
对照组(n=50) | 36 | 10 | 2 | 2 | 14(28.00) |
X2 | 10.71 | ||||
p | P<0.05 |
3讨论
全麻苏醒期躁动主要表现为血压增高、心率加快,同时,伴随着异常的肢体动作,这些都可能由于全麻苏醒之后,患者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的状态[1] 。由于腹部手术操作过程中创伤较重,出血量较多,这对患者腹腔内各器官的影响较大,以此增加了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根据以往的研究,调查显示,引发全麻苏醒躁动的具体原因是由于患者对于手术麻醉苏醒期出现的应激反应缺乏了解,再加之各种医疗器械的刺激之下[2] 。由此增加了腹部手术患者术前的评估,针对全麻术后躁动的相关知识开展教育,手术时护理人员在阅读了患者的相关病历之后,需要重视术前访视工作,给予针对性的宣教,并对患者的机体承受能力以及心理状况进行有效的评估[3] 。强化个体的心理护理,有效消除患者的术前焦虑的心理情绪,大大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以此来增强患者对于手术过程的了解,强化患者的自我调控能力,更有助于提高患者参与治疗的积极性[4] 。由于全麻苏醒期,患者的疼痛感在逐渐的恢复,对于外界刺激具有很强的敏感性,任何程度的袭击都可能让患者产生躁动,此时,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情况以此来维持稳定的状态,在必要情况下,给予合理的镇痛治疗,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的疼痛感[5] 。
本文研究的结果充分表明,观察组出现躁动的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躁动发生率也比对照组低,究其根本,主要是在术前对患者进行了健康宣教,让患者充分意识到手术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由此缓解患者焦虑以及紧张的情绪,在术后进行镇痛评估,以此来防止患者由于伤口过于疼痛而引发的躁动。麻醉药品其自身的残留作用会让患者出现呼吸或者通气不足的情况,并且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舌后坠与下颌松弛,进一步引发呼吸道梗塞,此时需要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呼吸通畅的护理和干预,帮助患者摆放舒适的体位,同时要注意保温保暖的工作,以此来消除由于噪音,光照以及寒冷等因素导致患者焦虑不安,同时,需要向患者提前做好相应的解释工作,使得护理工作更加的顺畅,护理时动作要保持轻柔,以免由于护理不当而引起躁动[6] 。
综上所述,针对全麻苏醒期的腹部手术的患者运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干预,能够大大降低躁动发生率,以此来减少手术出现意外事件的情况,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运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崔雪宝,程佳莹,胡志娟,等.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的效果观察[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7):3.
[2] 朱永利.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21年31卷29期, 12页, 2021.
[3] 何仕蓉.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观察[J].大健康, 2021(012):000.
[4] 王君.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胃肠切除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EA)的影响及满意度分析[J].系统医学 2021年6卷18期, 171-174页, 2021.DOI:10.19368/j.cnki.2096-1782.2021.18.171.
[5] 夏静.麻醉苏醒护理联合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应激及苏醒躁动期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 2021, 040(007):165-168.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21.07.165.
[6]杨挺岸.一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支架感染行腋-双股动脉旁路术的护理配合,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34(19):1474-1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