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内“人员余缺”现状梳理、原因分析及有效应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5
/ 3

系统内“人员余缺”现状梳理、原因分析及有效应对

12王振宇34

1大唐保定热电厂

2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陡河热电分公司

3河北大唐国际唐山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4大唐清苑热电有限公司

摘要近年来,电力企业面临着碳达峰、碳中和等新形势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人员能力和结构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火电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转变,导致人员余缺问题愈发严峻。这种问题主要表现为总体人数高于定员编制标准,但部分部门人员配置不到位、人手不足,同时也存在基层员工不愿意从事脏活累活和技术活的情况,以及管理科室、后勤服务中心人员超员和老龄化等问题。我们需要全面梳理“人员余缺”现状,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根源,采取积极措施,推动逐步缓解这个问题。

关键词:人员余缺、现状梳理、应对措施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国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如何做到精准选人、科学育人、有效留人,更大程度发挥人才价值,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转型升级,成为当前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之路上的挑战之一。

近年来,电力企业的发展形势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碳达峰、碳中和的提出,电力企业的高速发展与人员能力、结构的不平衡问题日渐凸显,加上火电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转变,使火电企业“人员余缺”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二)研究问题

针对各新、老火电企业出现的人员余缺问题,主要表现形式是总体人数高于定员编制标准,但部分部门出现人员配置不到位、人手不够用的情况,基层一线的脏活累活没人愿意干、技术活没人会干,管理科室、后勤服务中心相对超员、人员“老龄化”趋势加剧。

(三)研究目标

综合梳理“人员余缺”现状,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上级公司层面、企业层面、部门层面、职工个人层面产生人员余缺的原因,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推动该问题逐步缓解。

(四)研究意义

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集团公司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完成国有企业“一利五率”任务目标,打造创新型和高科技企业,争创国内最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现状梳理及原因分析

(一)系统内部分火电企业(以老企业为主要素材)现状

各企业在DCS系统普及之前,生产自动化程度较低,不论是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等主要系统还是输煤、化学、除灰等辅助系统,完全是靠人参与控制和调节,为满足生产需要配置了大量生产职工,随着技术的发展小机组的关停和DCS技术的普及,生产用工量减少,造成大量富余职工。随着各单位新项目纷纷落地,新机组加速上马,对一线生产人员,特别是运行岗位、检修维护岗位人员需求加剧。

按照国企改革的要求,企业办社会的剥离、“三供一业”的移交,原有后勤岗位人员,失去原有工作,造成了人员富裕,但这部分人员长期参与后勤相关工作,再加上普遍年龄偏大,且未到退休年龄,没有主业生产相关经验,绝大部分人员不能有效补充到生产岗位上去。随着后勤服务中心的撤销而挂靠到非生产部门,造成非生产人员冗余。

以某典型“老”火电企业为例,超定员20%以上,近三年每年面临的退休50人左右,但近几年补充人员约占退休、流失人员的10%-20%,人员老龄化问题凸显,运行岗位人员不足,富余人员技术技能水平达不到运行岗位、检修岗位标准要求。尽管各企业冗员、缺员各有不同,但总体呈现管理人员超员,运行、检修人员缺员。

(二)系统内火电企业生产部门较为突出的问题

1.发电运行岗位:

发电运行岗位作为火电企业一线中的一线,肩负着机组不间断运转的职责,一名应届毕业生自入职到培养成为能够独立监盘的主值,一般需要3-5年时间。

火电企业的机组投产的间断性,人员结构上出现了典型的“花瓶形状”,新、老两端的人员比例大,中间力量储备不足,造成老的经验未能有效传承,新老两端的融合不足。部分老企业随着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推进部分机组已关停,出现了人员的冗余,老员工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掌握不足且身体状况逐渐变差,新员工处置问题的经验欠缺,迫切需要补充中间力量来缓解当前局面,以提升运行人员整体应对风险的能力。

新能源企业自成立之初,人员即满足定员标准,为积极响应“双碳”目标要求,近年来大力加快发展风电、光伏、储能等项目,一批大型新能源基地建设如火如荼开展,迫切需要补充新鲜血液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新能源专业人才缺员越来越突出。

2.设备管理岗位:

设备管理岗位肩负着生产体系运转“发动机”的作用,所辖除“机电炉环燃热电”七个专业外,还管辖着“金属、土建”等熊猫专业(全厂该专业仅有一人,且专业性较强),一旦“金属、土建”等专业人员离职,很难立刻补充,且就算是招应届毕业生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适用岗位工作。此外,设备部所辖的环保、输煤两个专业点检,相对来说缺乏维护部这一“后备人才库”的补充,这两个专业缺少点检,只能从运行或其他专业调剂,给专业的工作延续性带来不利条件。

3.检修维护岗位:

检修维护人员力量是否壮大,关系到生产运行的稳定性,还会影响企业的生产费用,且维护(检修)部通常作为运行人员的“安置”部门,其人员结构及战斗力不能适应现在对维护部越来越高的定位要求。

目前,大部分“新”火电企业的维护部人员配置只承担C级以下检修项目,可实际情况是维护部不单单要承担C修标准项目,大部分A修标准项目也由维护部承担,人员数量与承担范围这一矛盾日渐突出。

(三)“人员余缺”的原因分析

1.企业层面:

1.1人员的结构调整与企业发展需求结合不紧密。随着2000年后DCS系统普及,及生技部+各专业车间,向发电部+设备部+维护部(检修部)方式转换,部门职工由于不能适应新岗位且年龄结构逐渐变大,造成人员冗余。

1.2受各项因素制约企业发展迟缓,未能通过增加新装机、增加新能源项目的方式,来缓解企业人员的冗余;同时新能源企业的快速发展造成生产一线缺员严重。

1.3改革未能动真碰硬,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大多数企业仅限于完成员工退出指标目标;

1.4 生产部门未来3年人员退休人数远大于未来的补员人数,且补员至少需要1年以上才能适应岗位工作。

2.部门层面:

2.1人岗匹配问题时常存在。主要表现是个别人员由于年龄原因、身体原因等不能适应岗位要求,又暂时无法安置到合适的岗位,或者个人不愿意离开本岗位,造成了本职工作不能很好完成,需要其他岗位补位的现象。

2.2激励机制未充分激发人员积极性。部门管理在量化考核方面存在不足,对于能干活的和不能干活的员工收入差别不大,这种情况让“躺平”“看客”工作积极性越来越降低,造成真正干活的人员心里不平衡。

2.3培训不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现代企业技术技能岗位要求员工一专多能,企业在培训方面准备不足、衔接不到位,造成员工达不到一专多能要求。

3.员工层面:

3.1大锅饭思路认为央企应该养人。突出表现在个别“老”职工,存在“躺平”的问题。

3.2员工思想偏保守不愿接受改变。内部人才市场的建立鼓励各企业职工双向流动,但大部分职工存在思想保守达不到设计之初的理想状况;

3.3 员工不愿意走出去干活。宁愿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公司承揽检修项目的,队伍走出去干活难。

三、应对措施

1.深入调查研究,聚焦主要矛盾

人员余缺是问题的表象,影响原因各单位各有各的不同,需要组织对企业人员余缺现状进行整体梳理,通过调查研究、走访座谈、对标行业先进等手段,排查本单位人员余缺的主要矛盾到底是什么,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哪里。

2.加强顶层设计,盘活人力资源

综合用好集团公司新颁布劳务协作政策,解决员工后顾之忧,建立企业与企业间的“外循环”,使富余人员企业和缺员企业之间加强人员流动。制定“一企一策”人员规划战略,建立内部人才市场,促使“内循环”加速运转。

提高优质院校、优质毕业生招聘比例,让高素质毕业生转化成高素质员工队伍,培养成一专多能的新时代好员工好干部。进一步盘活检修力量,解决员工思想问题,承接更多系统内的工作

3.改进绩效分配,优化激励机制

对企业各部门绩效进行调整,按定员人数为“硬杠杠”,对缺员部门进行绩效、政策倾斜,通过逐步减少冗员部门绩效,缺员部门按定员补充绩效,同时推出多种用工形式,促使冗员部门人员自觉向缺员部门、辅助岗位流动。

鼓励各部门合理出台本部门的人员考评机制,量化升降级管控,不断拉大的收入差距倍数,更大的释放部门活力。

4.释放辅助岗位,消纳富余人员

着眼公司内部辅助工种,对技术要求不高的工种,尤其是以前以外包外委、劳务用工等方式的岗位,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为后勤服务中心解散的富余职工创造新岗位(如保洁、绿化、门卫、话务员等),并鼓励引导这些人员参加此类工作,同时减少外包服务费用。

5.推动企业发展,扩大岗位需求

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风光火热储等项目,优化生产经营模式,努力开发新能源项目。新能源发电项目普遍生产过程简单,尤其是运行岗位普遍对人员素质要求不高,开发新能源项目创造新岗位,出台鼓励激励政策,尽最大努力解决跨地区流动用工人员后顾之忧,消化内部人才市场中的富余人员。

6.强化人员培训,创新培训形式

建立“一贯制”人员培养思路,新入厂应届毕业生(除财务、金属、土建等定向招生外),先在运行岗位历练,经过系统培训后,调整至其他生产部门。

培育班组特色文化,鼓励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与新员工结成师徒对子,传技能、授经验、带作风,分享成长经验,助力员工快速成长徒弟5年内获得上级公司奖励的,对师父进行嘉奖。

通过压担子搭平台、外派实训、比武竞赛、理论学习等方式方法,加快培养造就一专多能型人才,有序减少一岗多人配置,配套正向激励机制,促进员工力争上游。鼓励员工多学习,多取证,对于公司规定的技能证取得后,并从事相应工种的,给于奖励。

四、部分方案实施效果及优化建议

1.发挥人才库、人才梯队导向作用。

目前某企业已建立青年人才库,对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员工加强培养,动态考核,库内人员动态更新,岗位提职优先考虑青年人才库内的职工,鼓励青年职工自我加压、努力成才,勇于承担更为重要工作。一年内两名青年人才库人员已经提为部门助理,一人提为高级主管。

某企业根据发展需求,开展“大集控全能型人才建设”、“青年后备队伍人才建设”、“自主检修队伍建设”,达到了运行岗位优化互补、青年人才充满希望、检修队伍有干劲的良好势头。

2.以赛促学、以赛促培

重视培训和技能大赛结果,对技能大赛取得称号的选手重点培养,创造发展空间,不但要给予物质奖励,还要作为后备人才培养,评先、提职优先考虑。获得大唐国际第一名的选手已经被提拔为部门助理岗位,示范效果明显。

3.加大科技投入,优化人力结构

坚定不移的进行大集控大辅控改制工作。对发电部岗位进行了优化调整,在对设备进行自动化水平提升改造的基础上,精简运行岗位20%,并在原有收入倾斜的基础上,继续提高绩效奖励比重30%,激励企业内部人员主动流向发电部,降低发电部人员流失率。

4.外委替代、节约成本

用本企业职工替代外委安保人员,节约成本60余万元;同时开展冗员部门职工回流生产部门工作,部分后勤服务人员重新走上生产一线。

5.健全管理办法,构建闭环管理体系

通过制定《职工病退、退职管理办法》,对企业内部确实无法继续承担工作任务的员工做好引流和分解,形成关键岗位去劣存优、公司人力资源瘦身强体的良好趋势。

6.改进绩效分配机制,拉大收入差距

某企业实施工作量工资机制,以工作量作为评价绩效的重要标准,生产部门同层级绩效差距最高可达2倍,管理部门同层级绩效差距最高也达到1.5倍,激励效果良好。

7.严肃考核结果的应用

修订全员绩效管理办法和岗位合同管理办法,增加了全员考核结果的应用,当出发绩效岗位调整条件,可解除岗位合同,甚至解除劳动合同。

8.“足球联赛式”人才考评机制应用

建立升降级制的考评机制。将原本两等或三等的“长周期”固定的岗位,变换为“三等十级”“短周期”变化的岗位,按月排名、季调整方式落实岗位几绩效调整,增加人员的积极性,充分激发部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结语:深入调查研究分析企业人员余缺的情况后,应充分论证采取措施的可行性、必要性,以稳定为本,创新创效管理新思路,不断动态解决企业人员余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如何调动企业职工工作积极性[J]. 王文兰.,2014(05)

[2]基于人力资源视域下地勘单位职工工作幸福感初探[J]. 郭灵秀.活力,2023(11)

[3]认识和协调收入分配与职工幸福感的关系探讨——以地勘单位为例. 邓蓓蓓.企业改革与管理,2023

[4]浅析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胡珺杰.经营管理者,2010

[5]浅议企业管理活动中激励职工积极性的原则与途径[J]. 王起巍.商场现代化,2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