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市设计方法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3
/ 2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市设计方法探讨

李增坤

陕西地矿区研院有限公司 陕西咸阳 712000

摘要: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宏观层面的总体城市设计面临着制度重构和技术创新的发展机遇。文章就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市设计方法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方法

引言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运用城市设计的理念、思维和技术方法,能够从三维空间的角度反馈规划编制内容,有利于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和“一张图”制定的科学性。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市设计,不仅是城市空间和人居环境的设计语言,更应充分强调与空间规划的高度融合,将其工作理念和技术方法贯穿到国土空间规划的各个层级和阶段,并与土地用途管制紧密结合。

1新形势下总体城市设计的新要求

2017年出台的《城市设计管理办法》明确了总体城市设计塑造特色城市风貌的重要作用,以城市集中建成区或形态功能相对独立的片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兼顾对其周边自然山水环境的整体研究,本文统一将之称为“传统总体城市设计”。传统总体城市设计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城市建设区,对于国土空间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面积上占据较大比例的山水林田等非建设空间和乡村建设地区往往并未涉及,也缺乏全面、系统、清晰的技术方法与管控手段。正是由于管控范围和对象存在的缺位,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我国很多生态地区、农业地区、乡村地区的各类建设行为粗放、无序,大量山水、林田、村镇的特色风貌在快速化建设中受到冲击,村镇与城市风貌日益趋同。为顺应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全要素规划管理需求,《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从安全、品质两个维度对总体城市设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安全方面强调底线控制,要求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环节体现城市设计思维,引导“三区三线”划定与山水林田湖草特色空间要素的提炼相结合,协同提出约束性条件和管控边界,形成国土空间规划的工作基础。品质方面强调基于安全底线,结合山水人文特色要素引导全域空间秩序,构建特色空间格局、明确蓝绿空间结构,实现国土空间生态——空间——景观关系的一体化提升。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TD/T1065-2021)》(下文简称《设计指南》)明确了国土空间规划中各个层级的城市设计内容和要求,强调总体城市设计应在市县域层面强化生态、农业和城镇空间的全域全要素整体统筹,优化市县域的整体空间秩序。如何从全域视角出发落实上述文件指导要求,构建市县域层面总体城市设计技术方法与管控体系,全面支撑与对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需要高度关注与重点研究的重要课题。

2现阶段城市设计的不足

2.1研究内容过于侧重空间形态设计

基于城市设计发展历程和技术专长,它是以建筑设计为基础,通过空间形态模拟,来协调与之相关的城市环境。当下城市设计研究内容过于侧重建筑群落组织、空间尺度关系、城市风貌塑造等形态设计领域,在管控传导上也主要关注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密度等空间形态的指标量化。新时期的国土空间规划更强调对自然景观要素、历史文化资源的系统保护和挖掘,彰显地域魅力的特色空间。相较之下,现阶段城市设计研究内容过于单一,需要统筹考虑自然、人文、地理格局等方面的议题。

2.2规划系统层级单一

过去规划体系自上而下依次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下一层级的规划必须依据上一层级的规划提出,如若本层级的规划发生修改影响到上一层级的规划,应先修改上一层级的规划。城市规划的直线型体系造成了规划层层传递,从区域层面到地区层面的层层聚焦,纯粹是研究范围的由大及小,研究深度的逐步推进。城镇体系规划关注点也只在于城镇空间,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划定的规划单元也局限于城镇开发空间,不涉及城镇开发以外的土地内容。

2.3成果形式与法定规划体系脱节

长期以来,城市设计一直游离于法定规划体系之外。目前城市设计虽然也通过地块图则、管控导则等方式,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法定规划进行衔接,但作为非法定规划,城市设计在成果呈现上多以图文并茂的描述性内容为主,对空间开发的规定性、约束性力度不足,未能以条文化的法定规划形式对空间设计和发展做出安排。国土空间规划提出“将城市设计贯穿于规划全过程”,在新的法定规划体系之下,城市设计扮演何种角色以及怎样实现贯穿于规划全过程,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设计方法

3.1建构城乡特色框架,优化国土空间发展结构

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结构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坚实基础,山林、水脉、文化遗存等特色资源是空间系统中难能可贵的结构性要素,是彰显地域特色、提升空间品质的核心载体。为了契合国土空间规划的主导功能管控及底线保护要求,城市设计应着力挖掘城乡特色禀赋,从山水赋能、肌理延续、文化彰显等角度建构特色框架,优化空间发展结构。

3.2协调整体城乡发展格局,参与管控边界划定

《城市设计指南》提出,“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协调城镇乡村与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关系,对生态、农业和城镇空间进行全域全要素整体统筹”,建议“参与‘三条控制线’的研究与制定过程,优化规划管控底线”。对此,总体城市设计在研究城市整体格局时,需主动对接国土空间规划需求,跳出城区空间范畴,统筹考虑全域空间要素,协调建设空间和非建设空间,构建“三生”功能有机融合体系。总体城市设计充分利用区域自然本底,深化演绎从老城区到城市新区的城绿空间格局,充分发挥城市板块之间乡村地区的生态景观效益,塑造都市田园绿心,最终确定“一轴连三城、山水拥绿心、村居映田园”的总体空间结构,突出山、水、林、田、湖与城、镇、村共生的空间意境。国土空间规划在落实《市级总规指南》的基础上,依据总体城市设计对城乡景观格局的梳理结果,识别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农业功能区,重点控制“两山两水”生态廊道,保护和利用耕地资源。最终,二者共同深化落实“多规合一”的要求,完成了“三条控制线”的初步划定。

3.3精细化推进特色空间资源的管理水平

将各类资源要素按照既有管理等级、空间区位、特色价值重要性等标准进行分级,形成三级管理体系。一级管理要素应涵盖全部已纳入各类国家级标准名录的空间资源要素,如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实行最高级别的保护利用;二级管理要素应包括省级和地级市管理级别的各类空间资源要素,以及地方认可度较高的其他要素。对于在市域空间格局中位于主要轴线和重要节点、结构性大尺度开放空间上的资源要素,也应纳入二级管理;三级管理要素应包括其他具有一定空间特色风貌价值的区域。基于三级管理体系,对各类要素在风貌管控程度、规划设计深度、审批决策级别、建设实施计划等方面形成优先级别的差异,有利于更加高效、有序推进规划管理工作。

结语

城市设计在我国已形成一定的理论积累和实践经验,具备较为成熟的工作体系和技术方法,其本身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应得以传承、延续。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赋予了城市设计新的历史使命,为响应新时代规划工作的要求,传统城市设计编制方法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需要在研究视野、技术方法、管控体系等方面做出改进和变革,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城乡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国.从理性规划的视角看城市设计发展的四代范型[J].城市规划,2018(01):9-19+73.

[2]郝庆,梁鹤年,杨开忠,等.生态文明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创新[J].自然资源学报,2022(11):2763-2773.

[3]王建国,戴春.从建筑学的角度思考城市设计——王建国院士访谈[J].时代建筑,2021(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