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优化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3
/ 2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优化探究

沈显

湖南省岳阳市城区公路事务中心

摘要:内部审计是事业单位强化内部控制力度的关键工作环节,和社会审计、国家审计共同形成了审计体系下的三支重要力量。内部审计部门在行使审计职能过程中,应当揭示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等活动中的问题,提出可行建议,并督促其加以整改,帮助事业单位规范内部管理体系,防范财务风险,增强自身价值创造能力。本文首先从机制建设、队伍建设与信息化建设三个角度总结了事业单位在推进内部审计时面临的问题,而后提出有助于优化其内部审计体系的对策,为事业单位增强内部审计能力提供参考方向。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优化对策

新发展形势下,中央与地方政府均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尤其是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业单位必须按照内部审计相关规定,以本单位的具体情况为基准,尽快健全内部审计工作机制,明确内部审计体系下的领导组织体制、人员配备需求、职责权限划分以及审计结果后续应用等工作内容。现基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实施现状,探讨优化内部审计体系的可行对策。

1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管理机制亟需健全

国家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度越来越高,陆续出台与之相关的指导政策与规章制度,向县级以上的政府部门提出了将内审纳入包括绩效考核在内的评价考核体系中,并要求单位主要负责人承担内审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但是部分单位在内审制度建设方面出现了滞后性的情况,导致内审工作体系的标准化程度不足,难以实现对内审问题的定性分析,对内审工作质量的精准把控。现有内审制度无法适应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其作用性与执行性较弱。甚至有单位对其他营利性组织所用的内审机制进行照搬的情况,未能够彰显出事业单位对于内审的独特性要求,在缺少科学依据的前提下,内审工作中容易发生失职、漏报以及错报的情况[1]。从内审制度内容的角度分析,内审项目大多需要经过调查准备阶段、现场实施阶段、意见征求阶段、报告出具阶段以及督促整改阶段,其规范性与程序性极强。但有的单位并未按照标准程序与制度要求推进审计项目,导致审计质量较低。

1.2审计队伍亟待建设

不少事业单位都出现了审计专业力量不足的问题,导致内审方面的机制、程序等改革工作推进困难。事业单位审计部门面临的工作量持续增加,工作内容也朝着复杂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涉及经济责任审计、固定资产审计、大数据审计等内容。但现有审计队伍显露出年龄结构不合理、专业结构单一化、人员配置数量不足等情况。审计人员在为事业单位提供审计服务时,不仅需要具备最为基本的审计与财会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工作技能,还必须对事业单位具体的职能范围与工作内容有着较为充分的认识,同时还应兼具跨专业研究分析能力、政策理解能力等。当前的审计人员存在工作能力与创新思维等方面的短板,部分审计人员为转岗或者兼任的财务人员,并未完成系统化的内审业务培训,其具备的审计经验也相对有限,难以对单位进行的经济活动事项进行公正客观地评价,导致审计风险难以获得有效控制[2]

1.3审计方法有待更新

面对持续增加的内审工作压力,事业单位审计部门应转变思路,创新审计工作方法,依托先进的审计工具来解决当前存在的工作效率低、分析不全面、结果有偏差等审计问题。大部分事业单位已经启动了财务信息化平台建设,但是当前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速度还相对较慢,甚至还在通过手工的方法来对财务报表、账簿以及会计凭证进行审查,具有隐蔽性的违纪事实难以被及时发现。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大多采用手工审计与纸质审计等传统方法,外调与内查工作未有效落实。受到“数据孤岛”问题的影响,审计人员难以共享与使用财务等数据,审计工作受到技术层面的阻碍。

2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优化对策

2.1健全机制,完善内审制度

事业单位首先应对内部审计形成长远发展规划,结合内部审计体系当前建设与实施情况,针对经费分配、人员配置、机制完善与方法革新等内容进行科学规划,以此确保所建设的内部审计体系能够满足自身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以及增强内部控制效能的需求。

首先,应通过标准化的机制来强化内审工作效能。事业单位应在现行内审机制的基础上,规范其中的指导性要求,对内审质量考核指标进行量化处理,以此督促内审部门主动提高工作质量。尤其应确定内部审计各流程工作内容,为审计人员与审计对象清晰界定相关职责边界,动态调整内审操作工作指南,完善并落实内审报告运用机制,将内审成果与相应部门的整改情况作为干部奖惩任免以及单位考核的重要依据。引入协同化的监督机制,对包括内部审计在内的内外监督力量加以整合,使监督效能得到最大化呈现。其次,应依托机制保障内审部门在审计职能行使过程中的独立性、权威性与公正性,避免其他部门给其经费获取与人员配置带去干扰。最后,应从审计内容角度健全审计机制,合理拓展内审职能范围,在财务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等传统内审业务的基础上,将审计重心向各项政策落实情况、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程项目审计等方向转移,重点关注单位的内控体系、关键环节与重要业务,形成更大的审计覆盖面

[3]

2.2重视人才,建设专业队伍

事业单位在内审组织机构的建设工作中,应尽快组建技术本领强、思想觉悟高、专业化的现代内审队伍。首先,应对现有人才资源展开科学化调配,确保实现人尽其才,使审计队伍人员数量达到标准,为审计项目的推进提供最为基本的人员保障。其次,应引导审计人员自觉提高专业素质,可经常性地邀请单位所在行业领域中的专家为审计人员授课,有效展开系统化且针对性较强的专题培训。同时鼓励审计人员参与各种审计培训会与经验交流会,与其他单位优秀的审计工作者进行交流,共享审计知识与经验。同时,通过“以干代训”的模式以及轮岗机制,帮助审计人员增强实战本领,支持审计人员相互交叉参与多种审计项目,快速强化其审计能力。最后,应引导内审部门调整工作理念,通过单位内部信息平台为各部门提供审计方面的业务指导,以此实现对内审角色的有效转变,依托服务型审计模式来挖掘内审潜在价值,增强单位内控效果。

2.3技术赋能,创新内审方法

事业单位应当高度重视当前阶段的内审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工作,增加经费投入,完善建设方案,充分发挥出大数据以及云平台等技术工具在内审方面的支持性作用,以技术力量来为内审工作质量的提升注入动力。首先,可打造监控预警、大数据分析、审计管理多项功能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借此来增强内审管理工作的实时化、规范化、标准化,升级审计工作模式,在原有的单一审计工作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决策分析与监控管理的环节,全面覆盖经济效益、预算决算、风险管理、经济控制、工程、物资、人资以及专项等多个内部审计场景。其次,可对审计方法进行创新。比如在财务数据分析环节中,可借助在线穿透查询分析技术,结合单位特点来构建审计分析模型,从而实现对财务疑点的及时、精准发现,以多元化的表、图来展示单位在财务审计方面的变化趋势、数据对比结果等。最后,应做好内审软件与财务等其他业务类软件的连接工作,为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创造技术条件,确保内审人员能够高效且完整地对审计所需的数据进行获取,高效推进审计项目。

3结论

事业单位进入新发展时期后,应当积极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增强自我监督与管理能力。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监督中的核心环节,必须得到领导层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关注与重视。事业单位应围绕自身内审现状,为内审项目的开展提供制度、人才以及技术三方面的保障,以此促使内审工作以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先进化的方式完成,切实防控财务、管理等风险。

参考文献

[1]卓立东.基于内部审计视角的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2(23):159-161.

[2]姚远.大数据背景下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困境与应对之策[J].商业观察,2022(34):37-40.

[3]贺红.事业单位审计工作标准化体系建设创新与实践[J].商业观察,2022(26):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