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优化高校预算管理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5
/ 2

新时期下优化高校预算管理探讨

陈丽春潘兴蔚

昭通学院657000

摘要: 2015年国家推进 “双一流”高校建设与 2018年开始全面推行的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双重背景下,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面对资金日益多元化的发展,预算管理日益成为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预算业务进行控制是整个高校内部控制的起点与基础,也是高校开展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的重要依据,但是目前高校的整体预算管理水平不高,预算管理没有与学校的长远发展相结合,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支出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脱节,这些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面对新形势,优化预算管理势在必行。

关键词: 高校   预算管理    财务管理 

一、高校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为加强高校教育预算绩效管理贯彻落实指明了方向。2019 年 1 月 1 日高校全面实施的新《政府会计制度》提出的“双基础”、“双功能”、“双报告”三基础为高校的运行效益,控制办学成本、合理规划教育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高校预算管理提供了详实清晰的数据支撑,对科学评价资金绩效具有重要意义。高校长期以来资金紧缺,面对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怎样让有限的资金创造最大的效益,使预算发挥优势,让预算执行更具有约束力、规范化,在资金管理的各个环节以绩效评价为导向、以成果和效益为目标,有助于经费分配科学合理、重点突出、投向精准,满足学校管理与发展的需要,促进学校的发展。

二、高校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1. 领导对预算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直以来,高校领导对预算管理认识不足,对预算管理工作重视度不够,相关制度不健全,年初预算编制不深入结合学校各项业务活动发展考虑预算编制,简单认为是财务部门的事,各学院、部门缺乏预算编制参与性,只是被动接受财务部门的各项预算指标,导致预算管理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实则预算编制牵扯到学校基础管理的方方面面,需要全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尤其需要高层管理者和中层管理者的支持,有效的财务算管理机制,是内部控制和学校发展的基础。

2、预算编制粗糙,缺乏科学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预算编制都采用增量预算,用上年度实际发生金额和项目为基数,用“增量”的方法来编制下一年度的预算。这种编制预算原则存在很大的弊端,比如:上年有些实际发生的支出项目在下一年度可能不会在发生,如果以这个支出数为基数会影响到下年预算数的真实性,导致有限的资金不能合理分配到更需要资金的项目,影响了资金的有效使用效率。

3、预算执行不严格,存在“两张皮”现象

    目前很多高校预算都出现报上级财政部门预算与校内实际预算不一致的现象,报上级财政部门预算按照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填报,再按照经济科目分类。而校内预算则是按照工作事项和经济事项来分配到各学院、各部门,形成上级预算与校内实际预算不符。再者就是校内预算不严格执行,随意变动性大,预算的调整、追加没有完善的约束机制,一些部门或学院领导忽视预算的严肃性,平时不花钱,年底突击花钱,或是年初预算时不充分考虑学院发展规划,随意申报预算,遇到事情又到处找各级领导要钱,要求临时调整或追加预算,一方面造成年初的预算或存在大量的结余,另一方面追加的预算数字巨大,使年终预决算差异率越来越大,形成预算归预算,执行归执行,预算形同虚设,“两张皮”的局面。

4、预算约束机制不完善

目前,很多高校的校内预算编制,都是年初才启动,预算编制时间短,编制透明度不高,全员参与率低,预算不够准确和覆盖面不够广泛,不能够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学校财务收支状况和工作重点。不少高校校内预算直到4月都未确定,甚至更晚,形成了一段时间的预算执行“真空期”。预算控制指标下达后,各学院或部门又不按照进度或预算规定使用资金,对于年末预算指标结余大的部门或项目,学校没有具体的奖罚制度给予一定的处罚或规定那些指标不给予结转,还是给予其保留其结余指标,导致学校的结余指标数“滚雪球”式的逐年增大,给学校财务带来巨大管理风险。

三、完善高校预算管理应对措施的建议

(一)完善预算管理体系,转变管理理念。

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预算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贯穿整个资金活动的全过程。预算管理是与支付制度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关系到高校财务管理基础和核心内容,通过科学预算,进一步丰富财务管理的职能,达到合理使用资金并提高使用效益的目的。首先,领导应当重视预算工作,转观念、求创新,从大局出发,树立先进的资金使用观念,将原有的资金管理体系转变成预算管理体系。其次,预算编制细化,下划预算编制权。加大预算编制知识的宣传,定期对广大职工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培训,要求各部门、各学院积极配合财务人员做好预算管理工作,转变旧制度预算管理思维。要解决“预算执行真空期”,适当延长预算编制的准备期,提前为下年预算编制做准备,详细明确各个部门、学院的工作任务,参考年度收支分类科目收支情况,细化预算内容,将部门预算和高校校内预算结合起来,进一步保障预算数据精确性,实现预算编制科学化。最后,建设透明机制,保证预算的合理性、公平性和严肃性。


    (二)强化预算的执行力和约束力

高校预算执行力的好坏表现为高校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因此,必须加大预算执行力,维护学校管理的严肃性与权威性。学校预算方案及预算一旦确定下达,就必须严格按规定执行,没有特殊情况不能任意追加或调整预算,就算要调整也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预算的执行进度适时与财务预算绩效考核体系结合,对各学院、各部门的预算执行进度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和监督,随时将预算执行进程和均衡性把握好。
  (三)加强预算考核长效机制和标准化评价体系建设

预算考核是预算管理的最终环节,是高校绩效评价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高校应当建立内评、外评相结合和民主监督三位一体全方位全流程的监督体系,借助检查、绩效评价、考核各预算执行单位全过程的流程监控来完成。内部监督部门要切实履行查错纠弊、防范风险,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职责,根据相关要求对整个财务预算及执行进行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事后审计。外部监督部门应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对内部监督不到位的地方进行查缺补漏,客观公正进行风险评估,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合理规划监督的内容、标准及时间,以预算实际执行数据对预算管理各个流程进行分析。对高风险的事项或经济业务,要进行风险干预控制。民主监督可对预算管理过程中有违规现象的人或事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高风险预警及化解风险的能力。其次,公开预算考核评价结果,将考核评价结果以奖惩的方式应用到次年度的预算编制中,调动高校各预算编制部门的积极性和预算执行的责任心,增强高校预算管理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透明性和公开性。

总之,有效的预算管理,可以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效率、提高资金利用率、有效的控制办学成本、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预算管理是一项长期、庞大、复杂、精细,有效控制资金使用效率的系统工程,不单是财务部门的事,它需要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及管理实施细则做支撑、从高校自身中长期发展规划来长远考虑,需要全员参与和监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才能真正的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事业,为学校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舒景熙.高校预算管理现状及对策建议[J].管理论坛,2019,(8) :262-263

[2]刘 侃.基于内部控制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策略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2020(7):12-15

[3]江林、 杨 箫、 金京.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高校预算管理研究[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20(5):5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