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兰市第三实验小学校 132600
玩泥是孩子的天性。一团团“彩泥”在孩子们手中变换着,是创造、是游戏、是最能锻炼孩子动脑筋的一种创作方式。他们将心中美好的事物通过黏土的制作,以立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让思维产生兴趣和冲动。他们通过黏土,将天真浪漫、粗犷豪放的造型带入自由创作中,用黏土这种媒介,记录对生活经验的感受,获得情感的发泄,自主创作的快感,使其真正成为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这便是我们对孩子进行超轻黏土创作活动的意义所在!
一、超轻黏土活动对学生的作用
(一)超轻黏土活动有利于学生身体的发展。超轻黏土和其他绘画形式不同,它使学生有了更多运用手指和肌肉的机会,小学生的肌肉群正处于发育阶段,需要有一种适量的锻炼来促进它更好的发育,用超轻黏土正是符合这一要求的方法。制作中需要运用“团、搓、压、黏、拉、雕、刻”等基本技能,这都需要双手及五指配合,手腕转动,小臂、大臂用力。这种合理的锻炼使孩子肌肉群得到最佳发育,也促进了孩子手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在制作黏土活动中,还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与配合,对学生的脑部发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制作黏土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才能。在制作黏土活动中,不仅仅教给学生美术方面的简单技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而且在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上有着独特的作用。如各种样式小动物或者我们本学期做的黏土春联或者我们身边的很多事物,逐渐能把自己看到的“虎年春联”、“致敬宇航员”、“我们的老师”等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他们开始能运用超轻黏土的方式,表达自己所感悟的事物。
(三)泥塑活动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在制作黏土活动中,有一种发展是最为明显的,那就是实际操作能力,超轻黏土用的材料是柔软的、可变化的、有体积的,适合于立体造型,学生可以揉成一团,搓成长条,分成小块,黏成整体,还可以揉成任意形状的物体,由于黏土具有这样的特性,因此,它特别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之在好动好奇的心理上,支配学生逐渐学会了各种操作技能,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自己去动手操作,进行有趣的搓、捏等。在这种操作中体验,捏出班主任老师和科任老师,捏出学校葡萄园里的诱人葡萄和小蜗牛,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也得到了无穷的乐趣。
二、实事求是的开展主题实践
孩子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形象记忆力,掌握了捏、揉、搓、拉、压等在制作黏土活动中的一些基本技法和技巧,能够用简单黏土形表达记忆中的物品。主要指导他们在记忆生活的基础上,有目的的观察生活形象的细节,激发他们对黏土的更大兴趣,进一步增强立体表现,习惯立体思维。在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我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在教学中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避免用统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学生,在学生面前慎用横向比较,特别是在评价学生作品时,更注意对学生的激励与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体验愉悦。
三、激发学生对泥塑活动的兴趣
学生感兴趣时注意力集中,感知力最强,掌握知识技能最快。兴趣是孩子认识一切事物的前提。儿童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刺激,他们有一种不自觉的,由内部指引的,创造性的心理状态,积极地吸取环境中的印象和文化模式。根据这一点,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泥塑的状态,我积极组织带领学生参观一些泥塑作品、超轻黏土作品、面塑作品等,学生被其古朴、豪放的风格和中华民族传统工艺之美所吸引,激发起学生主动尝试的欲望。
四、组织学生欣赏民间艺术,促进学生泥塑能力提高
民间艺术的形式种类繁多,形态丰富多彩,其文化内涵深远丰富,他们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述说着各个时期的故事,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导孩子欣赏这些作品,它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孩子的文化知识,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我校先后开展了主题为:古代六艺、少数民族人物、苗族头饰、传统民间艺术等等的黏土课程,争做文化传承的好少年。在这么多的课程里,除了加强练习学生捏、黏、卷、揉、搓、团、压等技能外,还有助于解决学生成长阶段注意力不集中,依赖性严重,不爱动脑思考,遇到困难易退缩,动手能力差,肢体不协调等诸多问题。
经过近两年的学习,孩子们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对超轻黏土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常常会主动要求创作。制作超轻黏土对培养学生技能技巧、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兴趣,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这还需要我去探索、发掘。让超轻黏土这一新型材料艺术在孩子们身上大放异彩,使其真正成为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