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特殊公共场所患病旅客的急救分析与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3
/ 2

机场特殊公共场所患病旅客的急救分析与策略

赵小雨

延吉机场分公司  吉林 延吉  133000

摘要:目的:分析机场患病旅客的急救策略。方法:本次研究以机场附属急救中心作为研究地点,选取研究对象共50人,均为2021年10月到2022年12月期间机场急救联络中心抢救的患病旅客。结果:收集病患抢救结果,其中有30名患病旅客在急救人员赶到现场时,颈动脉搏动已消失,无生命迹象,医护人员持续抢救1小时,有2例病患抢救成功;另外20名病患生命体体征平稳后成功转入上级医院。结论:机场建立完备的急症救治体系、病患重视自身健康状况可有效规避特殊场所突发事件发生率,值得运用。

关键词:机场;特殊公共场所;患病旅客;急救处理;策略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贸易领域的飞速发展,区域间联系更加紧密,飞机已经成为人们往来贸易交流的重要出行方式[1]。但其作为特殊型公共场所,封闭性较强、单日人流量大、人员密集,与市中心职能场所的距离较远,机场患病旅客发生突发医疗意外的可能性较大,救治不及时问题频发。据以往调查显示,机场应急处理能力、抢救到场时间、急救时间和旅客既往病史等因素与病患抢救成功率密切相关,因此,机场应完善急救设施,增派医护人员,及时发现旅客不适症状,给其提供科学高效的急救处理[2]。本文选取2021年到2022年我机场急救联络中心抢救的重症旅客为研究对象,分析机场患病旅客抢救成功因素,进一步完善急救策略,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机场附属急救中心作为研究地点,选取研究对象共50人,年龄范围在19到68岁均数(43.18±3.11)岁,性别占比:男旅客28人/女旅客22,病症类型:3人肾衰、24人猝死、10晚期肿瘤、5人呼吸疾病、8人其他。分析其中24例猝死病例,年龄27-65岁均数(50.30±4.36)岁,其中,有12名病患致病原因明确,包括心脏病和高血压,病患体征和症状完全符合国际相关猝死诊断标准。50名病患中有26人是乘坐飞机前往异地就诊,剩余病患均在正常出行发病。

1.2方法

病患出现异常周围旅客及机场人员第一时间联系急救中心,在场人员进行基础的抢救处置,疏散周围旅客,开辟安全抢救区域。中心医护人员接到通知后携带抢救用品赶往现场,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迅速查体并给出准确判断,常规胸外按压无效后立即实施电除颤,密切监测病患呼吸、心跳和意识,第一时间开放静脉通路,输注抢救药品予基础生命支持。针对抢救成功,病患生命体征恢复的病患,联系附近上级医院,指派急救中心医护全程陪同转运,后续汇报就诊情况。

2.结果

研究中共有50名旅客在机场等候大厅、机舱以及廊桥内突发疾病,出现紧急状况后,机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系急救中心医护,到达现场时有30名患病颈动脉搏动已消失,无生命迹象,医护人员持续抢救1小时,有2例病患抢救成功;另外20名病病患生命体体征平稳后成功转入上级医院。

3.讨论

机场属于社会特殊公共场所,旅客量大、人流密集,飞机等候和运行时常有旅客突发急症。其中,较为严重的急危重症病患多有高血压、心脏病或呼吸系统病史,或者有严重的基础病史,突发急症风险较高;还有部分旅客机身病情较重,当期医疗条件有限需乘坐交通工具前往异地就医,加上近几年国内各地区和国际贸易往来密切,人们出于贸易交流原因选择乘坐飞机;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人们精神需求也在提高,乘坐飞机进行长途旅游的数量不断增加。

健康人群乘坐飞机出现突发疾病的概率极低,出行体验安全、便利和快捷。但针对异地就医或有基础疾病的旅客,旅途中突发急症甚至猝死的风险较高。从人体生理角分析,飞行途中高空大气压对人体生理结构的影响较大,据研究调查显示,飞机距离地面两千米空气中会产生150毫米汞柱的压力差,随着飞机的升高,旅客周围的大气物理特性也会随之改变,其对人体产生的生理影响主要包括几方面,即高空减压症和缺氧,加上一般经济舱的座位狭小,飞行过程中容易造成血栓,诱发呼吸困难,也就是俗称的经济舱症候群[3]

上述现象对健康旅客的影响较小,机体生理反应可代偿。因此,针对基础病和重症病患应谨慎乘机出行,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乘飞机出行前,来院体检了解个人基本健康状况,有基础疾病的病患管控血压和血糖指标,确保各项功能指标稳定,方能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异地就医转运病患,家属和机组人员行全面评估飞行风险,权衡利弊,给病患提供最优化的就诊方案;针对确定转运的病患,完善转运流程,准备各项抢救仪器和药品,至少配备3名医护人员,飞行过程中严密监测病患血压、呼吸、意识状况,预防心跳和呼吸骤停现象;此外,机场应定期组织乘务人员和急救中心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了解重症疾病抢救流程和注意事项,加深重症抢救和安全飞行意识[4]。文章研究结果显示,收集病患抢救结果,其中有30名患病旅客在急救人员赶到现场时,颈动脉搏动已消失,无生命迹象,医护人员持续抢救1小时,有2例病患抢救成功;另外20名病病患生命体体征平稳后成功转入上级医院。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科学完备的抢救程序、专业素质高的医疗队伍、性能良好的医疗和转运设备可以有效提高机场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

[5]。机场作为特殊公共场所,需要建立高效的急危重症抢救体系,完善就诊绿色通道,发现异常旅客及时通知机场急救中心,快速实施早期CPR。

综上所述,机场建立完备的急症救治体系、病患重视自身健康状况可有效规避特殊场所突发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葛李娜.首都国际机场急救出诊患者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2,17(12):1563-1565.

[2]王建成.完善航空旅客突发疾病应急救援体系的思考[J].民航管理,2022(11):54-58.

[3]付忠,毛源泉,甘卉,刘琛颖.南昌机场56例航空医疗备降处置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2,17(03):324-327.

[4]冯丽娜.关于中小型机场抢救旅客心搏骤停原因分析及急救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0):55+58.

[5]田剑清,刘兆祺,张凤岭.49家机场2017年度医疗应急救护工作分析[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9,7(01):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