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洪涝风险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3
/ 2

延安市洪涝风险策略研究

熊彤鑫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

本文以延安市城市概况为研究基础,从气候、排水系统、排水防涝能力、水力条件、塬坡洪涝风险5个方面深入分析延安市洪涝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延安市规避洪涝风险的规划策略。

关键词:洪涝灾害;防洪排涝;洪涝风险

洪涝灾害是一种对城市建设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其破坏了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危害人们的人身与财产安全,阻碍社会的发展。

1.延安市概况

延安市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中南地区。延安中心城区处于川谷之中,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与南川河二水交汇,“三山两河”塑造了“Y”字型城市结构。延安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200m左右。

延安市是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部属半干旱地区,南部属半湿润地区,全市年平均降水量507.7mm。同时,年降水量具有年际变化大、年内分布不均的特点。降水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强度大,汛期(5-9月)在全年雨量中占较大比重,使得城市易面临较高的洪涝风险。

延河流域地处黄河流域局部暴雨多发区,小范围洪水普遍突出,而城市、乡镇、农田大多地处川道、河谷,当地群众基本都依塬而居、靠山而住,发生洪水易造成较大的灾害,历史上延河流域洪水频繁发生,给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

2.灾害概况

延安市洪涝灾害受气候影响多产生于汛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防洪工程建设,延河初步形成了以堤防、护岸工程为主的干支流防洪体系,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洪涝灾害仍然偏多。

通过对历史洪涝灾情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延安市洪涝灾害具有如下特点。频度高,年暴雨频次统计,年均暴雨次数8次左右,受此影响,洪涝灾害频频发生;季节性强,洪涝受暴雨影响多发生在7-9月,呈现出前期旱、中后期涝的分布态势;次生灾害多,受强降雨带来的洪水灾害常伴随山体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加剧社会经济人员损失;灾损较大,近年来,虽然城市抗灾能力不断加强,洪涝造成的人员伤亡得到极大改善,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依然较大。

3.评估结论

(1)受气候影响暴雨洪涝灾害变异系数大

延安属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量年际、年内变化较大,多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5%左右,暴雨日数集中且暴雨强度大,造成河道洪水水位较高,两岸雨水行泄通道受阻,易形成内涝。

(2)雨水排水系统未全部达标,部分排水系统不完善

由于历史原因,排水通道不同阶段建设标准不一致,导致管网系统水力学流态不合理,存在互相顶托,坡度不顺、主流向与支管衔接不合理、干管服务范围不均衡、支管不达标等问题。目前仍存在排水系统不完善现象,老城区有部分排水管网尚未进行改造,管道瓶颈造成短时间积水内涝;缺少排水泵站,当遭遇河道外水位顶托时,无法强排。

(3)排水防涝能力不足,老城区内涝风险较大

排水管网规划建设标准普遍偏低,部分老城区(如百米大道,圣地路旧城区以及大多数城中村)仍采用雨污合流式排水制,排水能力严重不足,部分低洼区容易积水。

(4)部分雨水系统与河道衔接的水力条件不合理

延安市区河道断面狭窄,调蓄和排放能力不足,水位上升顶托上游排水管网,造成雨水排放不畅。同时未对“超标降雨”引起的地面漫流、滞留洪水做出妥善的安排,对“超标降雨”导致城市内涝没有系统规划和明确的防范措施。

(5)塬坡洪水缺乏治理,山体林地区域洪涝风险高

延安市区位于黄土沟壑区,大部分降雨汇入三川及排水渠内,排水渠之间部分坡面径流不能直接汇入河流及排水渠内,形成塬坡洪水。由于冲沟切割,坡面陡峭,水流流速大,两岸山体植被较差,洪水挟带大量泥沙直冲而下,危及附近居民和建筑物安全。除老城区在部分塬坡坡脚设有截洪渠外,大部分塬坡坡脚无拦洪截洪措施,城区靠近山体地带山洪灾害高发,注意暴雨灾害带来的次生灾害的危险,开发建设过程中注意山洪高发区的缓冲避让。

4.规划策略

延安市各区县城市建设发展水平不同,但城市防洪设施和管网建设重点相同,以延安市区防洪排涝建设为例,其它各区县应结合城市特点和洪涝风险程度,科学开展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

延安市建成区内南北地形起伏较大,沟壑纵横,支沟繁多,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洪涝影响的区域较大。根据相关规划通过划分防洪排涝分区,形成相对独立又能互相协调的防洪排涝体系,将为制定相应的防灾措施、协调各区之间防洪排涝设施的建设布局以及相应的规划方案提供依据,有助于形成管理便捷、建设集约、抗灾力强、应灾迅速的综合洪涝灾害防治格局。

防洪规划分区以城市建设用地为基础,综合考虑各区水系的完整性、水利工程设施布局、洪涝灾害特性以及行政管理明晰等方面;排涝分区以汇水分区为划分基础,充分考虑各分区水系和地形、排水管网等因素,合理安排高水拦截、涝水调蓄、自排、机排等不同排水方式的分区,遵循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则,避免将地势较高、易于排水的地段与低洼地区划分在同一排水分区。

5.

结束语

延安市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仍需进行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要以更高的安全标准降低洪涝灾害的侵扰,以更高效的防灾应急机制减轻灾害带来的人民财产损失,为延安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护盾。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沈南.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21,46(11):50-54.
  2. 杜继稳.陕西省天气预报技术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3. 杜继稳.高原东北侧突发性暴雨分析研究与应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4. 张振国.市社区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164-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