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上城区丁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浙江 杭州310021
【摘要】目的:不同针灸方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方法:通过回顾和分析我院2022年1月-2023年6月所接受的带状疱疹患者共150例,进行分组治疗,第一组使用铺棉针灸法、第二组使用火针法、第三组使用扣刺拔罐法,对比三种不同针灸方式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率。结果:三种针灸方式均有效,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不同的针灸方式的有效率均较高,三种针灸方式均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中医针灸;带状疱疹;应用价值;治疗效果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感染疾病,引发该病的原因是带状疱疹病毒,这种病毒能够进入人体神经元,不仅降低患者抵抗力,还会给在体内大量繁殖,促使炎症出现,给患者带来疼痛。常见的治疗方式是西药治疗和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凭借效果好等优势被广泛熟知,因此很多人会选择中医针灸进行治疗[1]。已有研究证实,在带状疱疹患者的护理中采用针灸治疗有效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对带状疱疹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在本次研究中,对我院2022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150例带状疱疹患者进行分组论述,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按照随机排列的方式将150患者分为三组。入选标准:(1)各位患者均为带状疱疹患者,并具有详细完备的病例资料。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将150名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分为三组:第一组(n=50,男性2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为35.32±5.18岁)、第二组(n=50,男性2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为35.58±4.92岁)、第三组(n=50,男性25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为36.12±4.79岁)。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第一组患者使用铺棉针灸法、第二组使用火针法、第三组使用扣刺拔罐法,具体操作如下:(1)铺棉针灸法。让患者采取卧位姿势,使用75%的酒精给阿是穴消毒,把脱脂感棉花撕成有洞眼的薄片,然后将面片铺在阿是穴,点燃棉花,通过棉花自然达到施灸的效果,3帖/次,每天一次[2]。(2)火针治疗法。让患者采取卧位姿势,使用安尔碘给阿是穴消毒,使用酒精灯加热针灸所用的针,待针尖变成红白色时刺入疱疹中央,然后挤出疱液,涂上万花油,每天一次。(3)扣刺拔罐法。让患者采取卧位姿势,对梅花针进行消毒,然后扣刺阿是穴,等穴位处发红渗血后扣上玻璃罐,待几分钟后取下罐并给患处作消毒处理。三种针灸方式之后都需要使用围刺和电针治疗。
1.3指标判定
对比了三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X±S)采用两种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进行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的治疗有效率对比
第一组,例数50,显效30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4.00%;第二组,例数50,显效29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6.00%;第三组,例数50,显效29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4.00%;三组治疗效果对比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X2=6.117,P=0.001)
3.讨论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火热、湿热等因素都有可能会导致带状疱疹出现,这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疼痛,严重的话甚至会诱发其他神经疾病,所以在患者确诊带状疱疹后要进行及时的治疗,防止病毒进一步入侵导致皮肤损伤[3]。作为一种常用的治疗方式,中医针灸在治疗疾病中应用率很高,中医针灸是使用针刺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中医针灸简单快捷,毒性较小,在治疗带状疱疹上应用广泛。中医针灸常规的处理方式是对针进行消毒,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穿刺。
目前,治疗带状疱疹的针灸方式可以分为三种,即铺棉针灸法、火针治疗法、扣刺拔罐法。这三种治疗方式均因为处理快、效果好而得到广泛应用[4]。本研究选取了150例带状疱疹患者,将患者分为三组,分别采取铺棉针灸法、火针治疗法、扣刺拔罐法三种手法进行针灸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对比疗效,三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均很高,三组治疗效果对比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
本研究也表明,中医针灸法在治疗带状疱疹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尽管针灸手法不尽相同,但每一种都很好的效果,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金霞霞,雷正权,金俊义.针灸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 2021, 16(12):5.
[2] 刘同心,岳铭坤,夏宇,等.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005):042.
[3] 蔡颖.针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研究[J].当代医学, 2021, 027(006):100-102.[4] 谭薪兴,娄伦田,马界.针灸治疗急性带状疱疹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J].四川中医, 2022(00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