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精神病人自杀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的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2
/ 2

住院精神病人自杀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的对策

白云玲

普洱市人民医院 66500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住院精神病人的自杀相关因素,并对护理干预对策进行研究。方法:本次研究样本为我院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该时间段内接诊的52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对所有患者的自杀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患者情况实施护理干预,对比护理前后两周内的自杀行为发生次数。结果:住院精神病人自杀的相关因素有疾病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医源性因素和生活环境因素等确具有相关联系,针对患者的疾病产生因素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后,患者的自杀行为发生次数显著降低,P<0.05。结论:住院精神病人自杀因素与环境因素、疾病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医源性因素具有紧密联系,在精神病人住院治疗看护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关注患者的情况并给予护理干预,及时采取措施有利于减少患者的自杀行为发生次数。

【关键词】住院精神病人;自杀;因素分析;护理干预

自杀是指患者在自我意愿下对自己的生命产生危害的行为。依据其强烈程度,可分为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自杀未遂,自杀死亡5类,自杀意念是指患者具有明确的自我伤害意愿,自杀计划是指患者已经明确进行自我伤害的计划,但并未实施,虽然已经做出自杀行动准备,但没有实质性行为。自杀未遂患者是指已经采取了对自己生命健康具有威胁的行为,但没有直接导致死亡。而自杀死亡的是指患者对自我的伤害行为直接导致死亡的自杀行[1]。据相关调查数据表明,自杀行为与患者的精神障碍具有相关联系,90%以上的自杀人群都具有精神障碍[2]。本次研究以我院接诊的52例住院精神疾病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对其自杀行为的相关因素进行探究,并分析护理干预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样本为我院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该时间段内接诊的52例住院精神病患者,男/女=33/19,年龄:19-43岁,平均年龄:(32.35±2.46)岁。

1.2方法

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含患者的职业、文化程度、性别、年龄、病程、自杀行为发生原因、疾病进展等多项内容。医护人员需重点关注患者是否具有自杀现象,如具有自杀倾向者要及时给予患者治疗并加强防控。依据患者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实施护理干预前后的两周内患者的自杀行为发生次数。

1.3观察指标

对住院精神病人自杀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索护理干预措施,并对比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自杀行为次数。

1.4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以SPSS21.0软件处理,用(n,%)表示计数资料,用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自杀行为次数

护理干预后患者的自杀行为次数显著减少,P<0.05,见表1:

表1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自杀行为次数对比表[n(%)]

组别

例数

未发生自杀行为

自杀行为

护理前

52

19

33

护理后

52

43

9

-

-

23.005

P

-

-

0.000

3 讨论

本次研究调查表明,住院精神病人自杀的相关因素与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疾病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具有相关联系。对本次所有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既有自杀行为患者一半以上都具有过重复自杀行为[3]。患者在疾病初期的一个月是自杀高危时间段,大多患者疾病出现无自制力,并且由于对陌生环境产生的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再加上受到疾病的影响,容易产生失眠、幻觉、妄想等症状,导致患者出现自杀行为,调查研究表明,住院精神病人自杀频率高危期期为住院初期的前一个月。外界环境影响因素,例如季节也是影响自杀行为次数的重要因素,在春季和秋季是自杀行为高危时间,这可能与季节产生的病情波动具有相关联系。男性住院病人自杀行为与女性住院病人自杀行为发生率显著差异,这与男性心理素质、社会压力具有相关联系。除此之外,患者的精神状况与患者的自杀行为具有紧密联系,患者如为精神分裂症伴有幻觉、妄想等症状时,会导致非致命性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则会因为自卑情绪低落,往往自杀意识较强,因此具有较高自杀成功率,后果严重。

在实施护理干预时,首先要对患者的精神状况予以评估,应了解患者的近期心理和心态变化情况,对具有自杀行为或自杀意识的患者提高防范措施,患者如相较于平时表现出病情变化或行为异常时,应考虑是否具有意外行动。其次是设置安全护理警牌,可将患者的信息浏览表设置为红色警示标志,对患者的自杀风险评估后将患者进行分类,具有自杀行为或高危患者,医护人员要做好跟踪防范,设置警示标志。遵循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依据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针对患者的具体问题实施治疗和干预,对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的患者给予心理支持和心理舒缓,建立患者情感网络,通过联系患者的家人、朋友、同事等给予患者社会支持,增加患者与社会的接触。最后就是要提高护理人员的相关培训,通过加强培训教育,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应对能力。医护人员应该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防患于未然,对于具有自杀行为或自杀先兆的患者进行密切关注,掌握夜间、凌晨时间的患者具体情况,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要及时捕捉患者的行为变化,并给予适当处理

[4]

本次研究以我院的52例住院精神病人作为研究样本,对其自杀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的自杀行为与环境因素、疾病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医源性因素和社会因素具有相关联系。在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做出护理干预后,患者的自杀行为次数显著减少,与护理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在住院精神病人中,医护人员要做好护理干预工作,做好心理疏导,密切观察患者的变化,防止意外发生。

参考文献

[1]梁晓敏. 精神障碍住院患者自杀风险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广州医科大学,2021.

[2]梁晓敏,马亚荣,孙彬,林晓鸣,何红波.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短期内自杀未遂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1,47(01):34-37.

[3]任丰民,马莹莹.住院精神病人死亡特点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21,31(06):525-527.

[4]付伟琴. 精神科住院病人控烟阻碍及对策[C]//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2019第四届之江精神医学交流会、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大会、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汇编.[出版者不详],2019:278-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