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2
摘要:在我国最主要的一条气侯交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恰好横贯河南省,河南地区主要属于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适宜、雨热同期,气候条件适宜各种粮食作物的生长。另外,河南省土地资源丰富,土层结构良好且耕层较深,有利于蓄水保肥,促进根系发育,适宜种植多种粮食作物,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势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农村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河南省农业生产持续保持稳定健康发展态势,已发展成为全国主要粮食生产基地和重要农产品加工基地。河南在农业供给保障、农业科技装备、农业经营体系、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竞争能力等方面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显著的优势。
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量大
一是粮食生产大省。河南省是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6亿亩以上,总产连续6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河南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1/10的粮食,不仅保障了自身1亿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调出粮食居全国第二。
二是畜牧业大省。河南省是全国生猪家禽主产省份、全国肉牛肉羊和奶业产业优势区,2022年全省肉产量655万吨,居全国第3位,其中猪肉产量435万吨,居全国第三,禽蛋产量456万吨,居全国第一,牛奶产量213万吨,居全国第七。2022年全省净外调活猪及其产品折合生猪1694万头,猪禽外调居全国第一。
三是蔬菜生产大省。2022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2673.75万亩,居全国第一,蔬菜产量7660.37万吨,居全国第2位,其中食用菌产量184万吨,西甜瓜产量1423万吨,均居全国第一。蔬菜类产品是全省第一大出口农产品,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8.2%,2022年出口额达106.1亿元,同比增长18.7%。四是油料生产大省。2022年全省油料面积、产量分别为2389万亩、684万吨,分别位居全国第二和第一。其中,花生种植面积2000万亩、产量615万吨,分别占全国的1/4、1/3,芝麻播种面积172.84万亩、产量18.2万吨,产量占全国的4成,花生和芝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二、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完备
农业供给保障方面,河南省农业供给侧改革起步早,成效大。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330万亩,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97%,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比57.8%,粮油加工转化率80%,具备了产业规模优势、品种质量优势、储备能力优势。河南省农业专业合作社达到20万个,成员达到116.1万户,家庭农场达到27万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67家。农业经营体系方面,河南省土地流转与托管模式不断创新,农村电商发展迅速,农产品专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郑州商品交易所的粮食期货市场交易种类不断增加。农业品牌建设方面,河南省从挖掘、注册、包装、宣传等方面不断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服务体系,特色品牌贡献率不断提高,2022年河南29家食品企业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占全省中国驰名商标总数的28%,57家企业入围“中国食品工业企业500强”名单。河南省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较强,河南传统农区面积大,土地类型多,农业资源丰富,政策回旋余地足。2021年7月特大洪涝灾害后,修复受灾高标准农田246万亩,通过适时晚收、机械减损、农业保险等救济措施,当年仍然完成了粮食总产量1300亿斤的目标。
三、乡村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兴起
河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2022年,河南省乡镇共有91个涉农产业园区、2.15万个农业企业、4.09万个家庭农场。有实际经营活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8.29万个,比2012年增加了2.78倍。合作社成员达到116.69万个,比2012年增加了6.2%。2022年,河南行政村中,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9945个。规模经营的耕地面积达到111.19万公顷,占行政村耕地面积的16.4%。行政村种植规模户13.85万户,畜禽养殖规模户9.56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规模经营组织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助力乡村振兴,河南省积极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22年河南省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行政村有1739个,占行政村总数的4%。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户数达1.9万户,开展网上销售农产品的户数达4.19万户。农业与休闲、旅游以及电商等行业的融合不断深化,日益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四、农业科技装备支撑力强
一是新品种选育成效显著。小麦、玉米常规育种水平全国领先,育成了一批品质优、丰产性好及抗逆抗病性强的小麦新品种,推动河南粮食产量和品质稳步提升。河南省小麦品种郑麦9023、百农AK58,玉米品种郑单958、浚单20等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南省拥有种畜禽场495家,先后培育出夏南牛、豫南黑猪、黄淮肉羊、豫粉1号蛋鸡等畜禽新品种,郑州鼎元等4个国家级种公牛站年生产冻精900万剂,占全国1/3。
二是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步伐加快。河南通过构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模式,不断加强农业产业科技创新链建设。目前河南省已经建成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花生遗传改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是全国农业领域唯一的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也正在加速建设。规划建设的中原农谷,也在加快构建科技创新高地。
三是农机装备水平逐年提升。河南省农业物联网、无人机、大棚车间与智慧农业正在快速推广,农机装备处于全国前列。农业科技投入超过科技经费总额的10%,种业创新水平全国领先。全省规模以上农机装备企业200余家,产业规模近600亿元,农机总动力1.065亿千瓦,均居全国第2位,仅次于山东省。其中80马力以上拖拉机22.6万台,居全国第一。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7%,较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
五、城乡一体化建设日益完善
当前城市和工业对农村农业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的“极化效应”转向“辐射效应”。通过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带动三农逐步由弱到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发展一系列矛盾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推进农业强省建设的根本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在二十大报告中又强调,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河南省积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布局,不断推动城乡发展互相衔接、互相促进,加快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2022年河南省乡镇行政区划面积为1528.36万公顷,比2012年减少了3.1%。从行政区划来看,2022年有599个乡、1193个镇和716个街道办事处,与2012年相比,分别减少了233个乡,增加了173个镇和136个街道办事处。撤乡设镇有效促进了企业和人群向镇集中,强化了小城镇的中心带动作用,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撤镇设街道意味着城市发展将显著加快,行政效率大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日益改善,2022年,河南省乡镇的行政村中通宽带互联网的村为4.23万个,通有线电视的村为4.1万个、通自来水的村为3.79万个,占比分别为99.9%、96.9%和89.6%,比2012年分别增长了4.5%、12.6%、23.6%。通公共交通的村为3.69万个,进村道路为柏油和水泥的村达到4.47万个,村内主要道路为柏油和水泥的达到4.45万个,占比分别为87.5%、99.9%和99.3%,基本实现了道路硬化。2022年,河南省行政村共有36.95万个村民小组,其中78.6%的村民小组主要道路有路灯,99.9%的村民小组通电,99.8%的村民小组通电话,98.6%的村民小组通公路,93.9%的村民小组安装了有线电视,32.9%的村民小组通天然气。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已日渐完善,农村居民大部分已享受到城镇化的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成效显著,为河南农业强省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项目来源: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体系构建与优化探索 (23E09)。
作者简介:马银隆,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