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状态的心理护理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1
/ 3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状态的心理护理进展

金琳   王梦婷通讯作者

(华东疗养院,江苏 无锡 214065)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心内科常见疾病,通常来说发病突然、临床症状严重,复发率较高、治疗周期较长,患者需做好长期疾病斗争准备,因此在整个治疗期间容易处于一种焦虑紧张状态,内心不良情绪无法排解,从而影响整体治疗和预后。有研究表明,心理平衡可激发身体分泌有益于健康的物质来对抗致病的物质,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治愈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为此,本文针对心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状态的干预效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焦虑状态;心理护理;护理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堵塞,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胸骨后剧烈而持久性疼痛,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室栓塞、心律失常、心肌血管穿孔、心力衰竭等症状,往往患者生死就在一瞬间[2]。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每年突发AMI患者呈明显上升趋势[3],每年新发病例约达50万人[4],每3名患者中就有1人死亡,死亡率超过三成,并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5],目前已对我国居民生命安全与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兴起,临床上针对这一疾病会实施多种治疗[6]。由于急性心肌梗死较特殊,多数患者会选择保守治疗方案,经相关用药后可初步减轻心肌不适感,但其影响因素多样,生活中各因素作用下心肌梗死会反复发作,导致患者心理压力增加,严重时会出现抑郁症,不利于心肌病变的治疗。为改善这一现状,临床常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提升患者疾病认知水平,消减患者不良情绪,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现就焦虑状态下的AMT患者的心理护理进展作出如下综述。

  1. AMI疾病的形成原因

急性心肌梗死的最常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除此之外还与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相关,然而生活中的诱因主要是与剧烈运动、过度疲劳、暴饮暴食、情绪波动有关[7]。剧烈运动是指进行与自身身体素质不符合的过度运动,造成身体负担骤然加大而引起心肌供养不足;过度疲劳是指不注重休息,长时间工作或运动,超越了个人能力和体力的负荷,心肌耗氧增加,造成心律失常;暴饮暴食是由于没有节制、没有规律的大吃大喝,容易加重胃肠负担使血脂升高,血液粘稠度增高成心脏内血液灌注量减少,引发心肌氧供需失衡;情绪波动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愤怒、忧伤、烦躁等不良情绪,进而引发身体紧张、兴奋等生理反应,造成心动过速,心室负荷加重,心肌供养量不足。

  1. AMI患者的焦虑心理特点及其现状

焦虑其实是人的一种情绪上的反应,人在焦虑时通常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出现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血压增高等。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梗死的面积大小、部位和冠状动脉侧枝循环情况[8],通常患者发病时会有气促、心悸、心绞痛等症状,因此AMI患者会引发烦躁、紧张、不安等情绪反应,进而形成焦虑心理。多数患者在治疗后仍会有梗死症状反复发作的情况,还容易造成梗死病变的加重,也会使患者出现不良心理问题。根据AMI现状调查表明,目前我国AMT患者高达250万人[9],发病率和死亡率正逐年上升,其中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伴随焦虑现象的占比达到42%[10],严重打击了患者的治疗信心,加速了病情进展,甚至导致其它心理并发症产生。相关研究表明,及时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促进病情恢复,预后良好。

  1. AMI患者的焦虑心理形成原因

3.1环境因素

通常AMI患者患病后,会长期住院疗养,打乱了正常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节奏。周围环境的变化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的心理压力从而加剧焦虑状态,例如一般病房设置较为狭小,通风有限,常给予患者压抑、难过等不适感;每天接触的除了病友就是医护人员,内心情绪堆积无法排解,时常产生孤独感和恐惧感;长期脱离家人朋友独自生活,没有正常社交环境,易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和自卑感。

3.2生活习惯因素

AMI患者焦虑状态多与生活方式有关,主要是饮食不规律、食欲不佳、长期失眠、爱好熬夜、缺乏运动等方面[11]。部分患者患病前喜食油腻麻辣等食物,入院后无法完全改变,并且时常暴饮暴食,不知节制,长期下来,饮食极为不规律,同时也导致食欲减退,进食困难。部分患者因为病房嘈杂,病友作息不一致,容易引发失眠问题,休息不佳,导致病情反复。部分患者喜好电子产品,睡觉前无法放松,长期熬夜,导致抵抗力下降,并发症增加。部分患者长期卧床,身体疲惫,习惯性坐和躺,导致四肢长期不活动,愈发僵硬,严重影响了精神状态。

3.3疾病自身因素

AMI患者发病时会有长时间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产生,安静休息或应用硝酸甘油等药物无法缓解[12],因此部分患者往往难以忍受,引发疼痛焦虑;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心脏功能下降,逐渐出现四肢冰凉、意识模糊、呼吸困难等症状,引发未知恐惧焦虑;部分患者术后容易诸多并发症,例如心律失常,会造成患者心肌无法正常工作,引起全身供血异常,从而危及生命;心力衰竭,造成部分心肌负荷过大,不能有效泵血,造成血液无法有效循环,从而危及生命;休克,心脏功能异常、器官循环障碍,一旦发生,抢救不及时或不到位都有可能迅速死亡。因此患者和家属除了面对高昂的治疗费用外还需要承受病情反复、致死率高的心理压力,从而会加剧焦虑情绪的发展,甚至导致部分患者拒绝治疗、放弃治疗。有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后一年半内的治疗期间,患者心理都十分脆弱,35%-60%的患者会出现中度甚至重度的焦虑症状

[13]

3.4性格因素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氛围不同,因此形成的性格也不同。焦虑通常来源于内在的心理冲突,常发生于敏感多疑、抗挫折能力差、易忧虑或性格内向的人群。通常此类人群身体处于亚健康或患有疾病时,可能会过于担心自己的身体或者是带给家人的负担,从而引发持续紧张、害怕的内心焦虑。

  1. 护理方法

4.1健康宣教

入院时,发放疾病知识手册并根据患者年龄、性格及文化水平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讲解方案,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每位患者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病理原因、发病特征和注意事项。后期可不定时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护理人员普及急性心梗相关疾病知识和对应治疗方法,并且鼓励广大患者上台讲解自身对于疾病的认知及日常中的应用效果,还可邀请好转或痊愈出院患者回院交流,从而提升患者治疗积极性,患者之间形成互相鼓励的良好状态。

4.2情感交流

首先,护理人员定期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态度温和亲切,走进患者内心,学会与患者共情,收集患者家庭基本情况和人员关系,进而针对性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并且对于患者日常依从行为及时进行赞扬与鼓励,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和配合度;其次,密切关注患者病情与生活动态,挖掘患者内心渴望与需求,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和生活帮助,提升患者信任度和依赖感;然后对于焦虑情绪明显的患者应给予重点关注,采取合理的措施帮助患者及时将内心不良情绪释放出来;对于焦虑情绪不外露的患者应耐心对待,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坚持和患者沟通,引导患者早日吐露心声,倾诉内心情绪,恢复心理平衡。

4.3病友交流

其他人在予以患者内心关怀时很难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无法达到切实的关怀效果,常常事倍功半。邀请院内收治的多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其组织病友交流会,将其中疾病控制良好、心态良好的患者作为特邀嘉宾,让其分享自身在患病阶段的心得调节小技巧,可引起其他患者的同理心和共鸣心,感同身受的状态下更容易调节患者心态,使其在急性心梗治疗期间保持良好心理。此外,还可组织病友实施共同心肺功能锻炼,能提升各患者积极性,改善心肺功能。

4.4注意力转移

急性心梗患者多数为老年人,有注意力易转移的特点,当其陷入不良心理时,可为其播放戏曲或者喜欢的节目,分散其对自身心肌病变的关注度,可减轻心理问题。日常则引导患者实施呼吸锻炼,通过此训练可将注意力放在自身呼吸上面,即使有不良心理也能达到较好调节效果。此外,重视各患者的冥想训练,经心内科以及精神科专业医师指导,让患者想象自己身处大草原或者其他优美的环境中,可达到较好身心放松效果,对于改善心理问题有推动作用。

4.5日常指导

饮食方面,应引导患者规律饮食,以营养均衡、清淡易消化为主,少食多餐,定点进食。作息方面,营造安静、卫生的病房环境,利于患者休息调养,安稳入睡;统一患者的作息时间,临睡前远离电子产品。日常护理方面,对于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可根据患者性格特点给予适合的音乐疗法,一般选择早上9点左右或下午3点左右,播放舒缓、放松的音乐,音量不宜过高,时长在半小时左右。对于符合运动条件的患者,可指导相应床下或者床四肢锻炼动作,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加强抵抗力,从而减轻焦虑心理,有助于病情好转。

4.6出院指导

生活方式上尽量戒烟戒酒,保持饮食清淡,低钠低脂,按时服药;情绪方面,放松身心,乐观愉悦,保证睡眠充足;运动方面,出院后1-3个月休息为主,不宜疲劳,根据身体恢复情况,三个月后可适当进行相应康复训练,活动关节肌肉同时也要量力而行,避免二次伤害;复查方面,定期回医院随访,有任何其它情况及时回医院与主治医生沟通。

  1. 讨论

临床中常见心内科疾病之一就是急性心肌梗死,患病因素多与持续性缺血、缺氧、冠状动脉急性发病等相关[14]。典型症状为心前区疼痛、压迫感,发病较急,病情进展凶险[15],因此患者一旦确诊后,往往容易因病情变化而导致情绪大幅度波动,产生应激反应,进而形成较为严重的焦虑心理。患者一旦产生焦虑心理,可能会出现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烦躁等症状[16],导致精神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严重时还会导致患者坐立不安,不能正常接受治疗,甚至会表现为突然惊恐发作、对任何事情出现恐惧心理,进而造成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或其他心理疾病出现[17]。因此为了提高患者生存率和住院期间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且预后良好,在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治疗过程中提供额外的心理护理干预就显得极为必要。高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身心都得到放松,充分排解了患者内心消极情绪,从而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整体护理进展十分良好,我国临床应尽快整合相关案例,总结经验,早日将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AMI患者治疗中,最大程度的保障国民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廖佩娟,吴金家,谭剑炼,等.肥胖症与高尿酸血症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交互作用[J].广西医学,2022,44(16):1869-1873.

[2]李贞.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作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5):99-100.

[3]范晓婷.553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横断面调查研究及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D].山东大学,2020.

[4]徐傲枫.短时程动态心电图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率评估[D].大理大学,2021.

[5]刘方洲,李高元,李相俊,等.高原地区青年急性心肌梗死1例报道[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5(12):175-178.

[6]代明,朱劲松.急性心肌梗死心理护理的研究新进展[J].心理月刊,2022,17(17):234-236.

[7]高斯德.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和远期转归及心血管代谢相关危险因素对该人群预后影响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22.

[8]魏春娥.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202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22,37(06):553-578.

闫志如,常桂娟,陈爱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弹性与医学应对方式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28(09):1337-1341.

[11]杨灿. 大学生健康观教育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22.

[12]陈粤玲. 深圳市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患病特征及救治延迟相关因素分析[D].汕头大学,2020.

[13]徐丽丽. 顺情解郁法干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焦虑状态的临床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20.

[14]吾丹萍,李霞,陈寅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焦点式心理护理对焦虑心理的缓解作用[J].心理月刊,2021,16(23):152-154.

[15]张燕芳,周丽,倪月华.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1,16(23):149-151.

[16]姚昊,马立超.挑战性-阻碍性科研压力对研究生焦虑心理的影响: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2021(05):79-85.

[17]于珊珊.综合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33):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