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工商学院
摘 要:非遗是各民族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日常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密不可分,富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云南作为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著名城市之一,为非遗的起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云南是一个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集地。然而,怎样将非遗融入文化创意产业,以增加其经济和社会的价值,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创意产业正逐渐朝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将"长娱乐"的商业模式与云南的非遗文化相结合,创造数字体验场景,有助于更好地推广和传播云南的本土文化。因此,以"非文化遗址"为主题,将非遗纳入文化创意产业,涉及到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通过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创意产品在经济和社会层面的价值,可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为云南本土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 数字技术;非遗文创;文化发展
一、云南“非遗”的价值
说起对云南的印象,大多数云南本地人总是脸上带着极大的自豪感,但同时又表现出无法描述的沮丧情绪。云南古典美食、彝族音乐舞蹈、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离我们很远。这些“老云南”人民童年的回忆,是他们强烈感情和归属云南的源泉。
我国成功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2022年11月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摩洛哥会议的评审,其中普洱茶制作技艺被列为其中之一。2023年1月,云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五部门印发了《云南省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毫无疑问,“非遗”文化已成为展示云南本土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每个领域,云南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展现了历代人们的生活、审美以及民间手艺匠人的智慧,这些都成为当代文化传承发展的研究重要基础。
二、数字化文创在云南非遗视域下的发展现状
(一)数字化文创产业对“非遗”产生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工具的支持与应用,创意产业必须与时俱进。传统的实体产品生产流程注重实用功能和美观,但随着互联网+的提升,创意产业也逐渐向研究转化,这意味着创意产业必须紧跟时间发展的趋势,结合互联网技术,采用数字化产品开发新理念。 提升创意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意味着传统创意产品的数字化,还包括在产品设计、制作、营销等各个环节中加入数字化思维和技术。通过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创意产业将迎来数字化创新,从而以更高效、更灵活的方式创造和推广产品。2016年7月,腾讯公司与国家故宫博物院的合作关系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文创产业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合作,通过互联网技术推出了多种数字化文化产品,让现代人能更好地接触和了解故宫文化,并将其融入时尚的生活方式。这些创新产品包括微信小游戏、故宫人物表情包和动漫作品等。此后,文物+是2018年发布的文化移动应用程序,收集了大量传统文物数据,同时也与各大博物馆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游戏,让玩家在在玩游戏的同时也能够学到传统文化知识。文物+加的图标和界面设计都呈现古色古香的风格,持续更新的文博资讯和历史小故事使用户享受到视觉上的享受。用户可以进入“非遗定制”平台,自主创作并定制符合个性化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固有的传统文化与数字化相结合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传承。文创产品让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接受非物质文化的影响,再次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推广,在文化的基础上为创意产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在文化与经济上都得到了共同的利益。
(二)云南“非遗”文创产业面临困境
在2021年6月初,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局发布了一份清单,列出了100个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的地点。其中,学校占了70%,剩下的30%为协会、博物馆、文化传播类公司等。云南省政府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也存在“非遗”文化在活动范围和传播方式上的限制。这限制直接影响了云南“非遗”文创产业的发展,使得创意产品缺乏文化内涵。
三、以体验为主的数字化文创产品
(一)“泛娱乐”消除跨时代的鸿沟
2023年5月13日,《非遗里的中国》(云南篇)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首播,与公众一起相约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光禄古镇,在趣味十足的体验互动中,开启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云南非遗之旅。这一综艺节目旨在将本土创意文化与数字社会发展理念、网络创新思维有机结合,使传统文化得以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传播,展现出中国独有的文化魅力。时长90分钟的节目,集中展示了云南省的一批非遗项目。其中,彝族梅葛、姚安花灯、姚安坝子腔、菖河蜂蜜制作技艺、姚安套肠制作技艺5项姚安县的非遗项目在节目中亮相。节目主持人龙洋,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单霁翔,影视演员祖峰在光禄古镇开启沉浸互动体验,探寻姚安县非遗的创新之美。满屏的姚安元素,惊艳的非遗“宝藏”,引发热烈反响。由此可见,通过“泛娱乐化”的改造,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机会,让他们更加深入地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的“非遗”项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节目中,来自“彝族梅葛发源地”——姚安县马游坪的7位小朋友,与其他几位来自国外的演员们一起演绎的梅葛童谣《挖木啦》,通过古老民谣与现代交响乐融合,带给了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场演出让大家看到了古老梅葛史诗在新时代焕发出的新光彩,也为姚安县非遗项目的守正创新指引了新的方向。
云南省本地电视台除了可以通过综艺节目来推广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利用其他的传播方式来传播传统文化。以《云南峨山彝族花鼓舞》为例,这是一部收视率高、循环播放率高的节目。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境内流传最广的一种民族民间舞蹈,热烈奔放、粗犷豪放、刚柔相济。“彝族花鼓舞”在2021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峨山县有花鼓舞队近千支,参与花鼓舞表演的队员2万多人。将“非遗”元素导入云南,藉由讲述“非遗”的故事,触动人心,打破年龄的界限,使“非遗”文化受到广大人们的喜爱。这种跨行业融合的做法适用于多个领域。
(二)搭建数字化体验情景
在2019年,人民网与腾讯QQ合作推出了一款名为《我是非遗传承人》的游戏,这款公益小游戏将扶贫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进一起,以创新的方式来展现。通过扮演非遗传承人的角色,玩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了解非遗项目,提高对非遗保护的认识。游戏包含了美术、戏曲、民俗和技艺等多个类别,例如彝族服饰、甘肃砖雕和藏香制作技艺等。玩家可以通过在游戏页面上进行物品组合来通过各个关卡,游戏玩法简单且门槛较低。在解锁新关卡的过程中,玩家能够通过参与这款游戏,玩家不但能够学习更多有关非物质遗产项目的知识,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制作工艺,也可以通过有奖竞答的方式获取游戏意外的福利。这款游戏既能够让玩家在玩的时候身心放松愉悦,也能够加深玩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对非遗文化的了解,这样为日后非遗保护事业做出贡献。这种把互联网、体验和文化元素有机融合的文化类创新产品正好符合当下体验消费流行趋势,为新一代打造出一个数字化体验环境,同时也给文化传播带来更为开放的局面。这种发展模式值得云南文化创意产业模式借鉴。
四、结语
如何把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和娱乐融为一体,制作出符合体验消费时代的文创产品,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以便保持其生命力和吸引力,避免只能被赏识的艺术形式。为此,数字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以不断创新和更新“非遗”文创产业。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云南非遗文化视域下高校数字媒体专业与创意产业的耦合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2023J1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