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可怕么,怎么预防

/ 1

艾滋病可怕么,怎么预防

张静静

旌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川德阳   618000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慢性且致命的传染病,因感染HIV病毒引起,在感染病毒后的2到4周为急性期,平均8到10年为潜伏期,之后则进入艾滋病期,不同时期患者表现出的症状不同。日常生活中需要高度重视该疾病的危害性,掌握和了解一些护理管理的小知识和技巧,以做到远离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

1艾滋病的危害有哪些?

艾滋病是一种很可怕的传染病,HIV病毒会对人体免疫系统造成攻击和破坏,进而逐渐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最终患者会因为感染或肿瘤而死亡。急性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乏力和不适感、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皮疹(暗红色或深红色且略有隆起);在潜伏期内一般无明显症状,以及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持续肿大;在进入艾滋病期之后人体的免疫系统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可能会对患者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神经系统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和损害,导致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性发热(持续超过1个月)、食欲不振和恶心呕吐、慢性腹泻(每日大便在3次以上且持续超过1个月)、体重减轻(半年内体重下降超过10%)、反复发作的口腔真菌感染、痴呆、皮疹、荨麻疹、疱疹等,以及出现多种恶性肿瘤,最终造成死亡。该疾病目前还没有出现根治的特效药,也没有有效预防该疾病的疫苗,患者需要终身进行间歇性治疗。由于HIV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比较长,可能数年都不会出现一些明显的症状,一旦出现明显症状,可能疾病已经到了晚期。因此,高危人群(如存在高危性行为、职业暴露、输入不明血液等人群)需要定期到专业医院进行相关方面的检测和检查。

2艾滋病的预防需要做到这些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都是该疾病的传染源,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性行为传播和母婴传播,实现该疾病的有效预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切断传播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加强护理和管理,保持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降低感染几率。具体而言,日常生活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实施安全的性行为。日常性生活中要养成规范使用安全套的习惯,避免在性行为中与艾滋病患者或HIV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和精液等接触;做到洁身自爱,保持稳定的性伴侣,不卖淫、嫖娼、滥交等,以免因一些高危性行为而患上该疾病;在与性伴侣首次发生性关系的时候,需要对其健康状况、生活史等有所了解,过程中也需要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尽量减少无保护性行为;不与患有性传播疾病、吸毒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

2)保持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生活中不接触任何毒品,不与他人共用静脉注射针头、注射器等卫生器具,以减少感染风险;献血需要到正规的机构和医院,不要到非法采血站卖血;尽量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物品,尽可能减少与他人血液、体液等接触的机会,从而预防感染。

3)保证医疗安全。输血要到正规医院进行,一定不能擅自输血或使用一些血制品;拔牙、手术、打针、针灸、穿耳洞、文身、美容等也要尽量到一些正规的医院,或者是采用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的一次性医疗器具,以防因消毒不彻底等不小心感染。

4)注意防范母婴传播。艾滋病患者或HIV感染者不得刻意隐瞒自身情况,要避免献血、发生高危性行为及怀孕,做到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孕妇患者要积极主动参与和配合正规治疗,在整个怀孕期间尽可能降低血液中的病毒数量,最好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以及做到分娩采用剖宫产、产后不母乳喂养、不口对口给婴儿喂食等,尽可能降低胎儿感染的风险。

5)其他方面。生活中既要做到不歧视艾滋病患者,也要与其保持安全社交距离、交往方式,以降低被感染风险。例如,在对艾滋病患者进行采血、注射和治疗的时候,其间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规范使用一次性卫生器具,对于沾染上艾滋病患者血液、排泄物的物品要采取彻底焚烧处理;艾滋病患者的日常用品要做到专人专用,在与这类病人发生握手等简单接触之后,也需要彻底清洁;病人使用过的各种废弃物品也不能随意丢放,要对其进行彻底的焚烧处理,以防造成他人感染。艾滋病患者的配偶和性伴侣也要做到定期到医院进行相关方面的检测和检查,密切监测自身身体状况,一旦发现被感染情况要积极参与治疗。如因意外怀疑自己存在感染风险,如意外针刺、被强奸、意外与艾滋病患者发生性行为、暴露于污染体液等,需第一时间到正规医院和机构进行疾病筛查和检查,以及做好相关处理工作。例如,立即向远心端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之后再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用75%酒精进行消毒;如需用药,最好在2小时内服用预防性用药,尽量不要超过24小时。

综上所述,艾滋病是一类危害大的传染病,同时是不治之症,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艾滋病的防护和控制,以降低艾滋病的发生率。医疗相关部门发现这类感染者需要及时上报,积极配合做好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和知识普及工作,普通大众也需要主动了解艾滋病的一些防护措施和知识,日常生活中不至于谈“艾”色变,但也要保持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高度重视该疾病的风险性和危害性,强化防控意识,坚持做到性行为安全、看病用药安全、与他人接触安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