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施工前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8
/ 2

工程项目施工前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探讨

陈幸佳

广州大成地产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受政府一系列政策调控下,特别是疫情后时期,房地产行业的供求关系也正发生变化,建设单位的销售回款受阻、项目成本管理压力倍增以及现金流有限等各种成本问题逐渐暴露,迫使建设单位由高周转、高杠杆的疯狂扩张模式向轻资产、低杠杆的高质高效稳健模式转型。因此,要想提升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效果,就需要引入精细化管理的观念,制定好目标成本,合理编制合约规划,在施工前的项目可研、设计、招投标阶段各个环节的细节问题进行精准把控,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思路,从而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关键字:工程项目:施工前:成本控制: 精细化管理

引言:

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历新冠疫情两年多的冲击,对项目开发建设产生了不可估计的影响,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从短期看来,项目开发由于暂时性的施工人员不足、建筑设施大量闲置、建筑材料短期涨价,必然导致项目建设成本短期的增加;但从长远看来,疫情为突发性,将促使建设单位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进行精细化管理,在施工前采取各种降本增效的方法,从而使工程项目顺利进入施工。本文从建设单位施工前成本控制工作中对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改进的思路及措施,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市场环境变化对工程项目施工前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的需求

众所周知,项目开发建设阶段是一个劳动力高度密集、建筑材料设备高度密集、资金需求量高度密集的周期,开发建设周期通常最少需要1-2年,大型项目甚至需要3-5年或更长时间。若在工程项目施工开展前进行成本管理,能较好推动项目的建设进度以及经济效益的实现。

然而,在疫情突发冲击下,当今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严峻复杂,项目开发建设面临着施工人员不足、建筑设施大量闲置、建筑材料短期涨价等挑战,成本管理及控制也就成为施工前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此外,项目成本控制是一项集管理、技术、质量、施工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通过施工前成本控制进行精细化管理,不但可以使成本控制进行前置管理,令项目成本获得更好的调整和优化,又可以提升建设单位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现今市场不明朗的环境下,项目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有着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项目成本控制不仅要从合同条款、施工组织计划、变更等手段进行有效管理,还要根据项目类型、项目特点、功能需要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可通过结合信息、BIM、数据库等技术使项目成本实现可视化、模块化、专业化管理,从而促使项目成本达到优化配置,尽早实现项目的经济效益。

二、施工前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作,涉及到技术、质量、施工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较容易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影响着精细化管理的实现,在工作过程中具体归纳到如下几方面:

1、项目可研阶段,投资估算通常以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或政府有关规定,项目规划方案、经济技术指标、估算指标等作为编制依据。在工作过程中,投资估算的精准度受不同阶段编制影响偏差较大,此外,在投资估算编制过程中很容易将其他已完成项目的施工数据作为指标,直接生搬硬套。甚至直接按已建项目的单方造价作为投资估算合理与否的评判依据。导致在后续设计阶段的概算编制时因方案逐步细化明确,发现投资估算不足,致使在后其无法实施再调整投资估算的情况出现。更多情况出现在招标投标控制价编制阶段,因施工图设计实际数据具备,引致预算超概算,不得不在招投标阶段刻意删减项目的功能需要等。

可研阶段是投资决策的关键,投资决策环节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项目成本管控不到位的话,经济效益必然受损。从建设单位角度来说,投资决策如果没有做到位的话,将来必然要面对更多的问题,项目建设也就难以顺利展开,一旦发生停工、变更等情况的话,所要投入的成本必然会大幅增加[1]

2、项目设计阶段,设计费一般只占项目总投资的的3%-10%,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能可达75%以上,在此阶段如不进行质量、成本控制将前功放弃,如设计质量粗糙、漏项或设计深度达不足,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就难以控制工程造价,造成追加费用及工期的拖延。

设计阶段控制成本主要受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及造价咨询单位三方主观影响,而设计单位为节约成本,常常借鉴或采用之前建设进行设计,很多设计单位不能及时评价设计方案经济性,没有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设计。或者为了安全起见,任意更改安全系数。此外,设计单位由于不能结合工程发生特点进行设计,没有认真考虑工程难度,存在专业设计脱节问题。甚至设计过程中没有进行管线及结构碰撞的会审,导致在施工阶段因设计原因,产生大量设计变更或签证,不但增加了施工难度,严重时还会出现施工返工,存在很多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也令开发企业不断增加投入成本。严重导致现结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等问题,给投资阶段的进展造成了很大影响,后续工作进展较艰难。

3、项目招投标阶段,招标时间过早,合同执行过程中容易发生周边条件变化、市场物价波动、法律法规等政策性调整、主要设备材料或施工工艺更新换代等各种不可预测性风险;招标时间滞后,又不利于相关工作的有序衔接,容易造成停工、窝工等工期延误索赔的经济损失。但由于有的项目为了加快建设工期,在项目诸多因素不是很确定的条件下,急于进场开工建设,出现招标方案和分标规划未及时制定或制定不合理,造成项目招标工作杂乱无章,从而影响建设工程的质量和成本管控。[2]

三、施工前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1、项目可研阶段,是研究投资项目建设可能基础商的技术问题的经济效果,在建设可能基础上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建议可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一是建设标准要加以明确。制定建设标准时应该要将经济发展现状作为出发点,对规模、等级、功能等均要加以关注,在此基础上做好划分工作,同时要针对建筑质量、材料等展开深入分析,确保建筑标准是最为合理的[3]

二是技术经济价值要充分论证。通过多方案比选来确保其合理的投入,可研报告不单要考虑拟建项目的规模、定位、规划方案、资源利用、能源耗用、环境影响以及开发模式及开发计划,还要进行经济分析及风险评价。

三是投资估算要充分注意时间价值。投资估算必须按照工程项目建议书、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及工程项目初级报告为基础,在编制前要对占比较大的材料、设备价格进行预算发展趋势及变化幅度,依据历年统计资料预测投资招标,提高投资估算准确度,同时还应考虑一定裕度概念,尤其在工程项目在可研阶段考虑的侧重点不同,避免在设计概算或预算编制才发现遗漏,适当考虑裕度更为重要,编制投资估算应做到方法科学、基础资料完整、依据充分、计算合理,从而提高投资决策的可靠性。

2、项目设计阶段,项目设计是进行项目成本控制的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也是做好成本管理的关键所在。此阶段精细化管理建议做好如下三方面:

一是设计单位严选。根据项目类型、项目特点、功能需要做好设计任务书编制工作,对参与竞标的多家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方案、综合评比,最终选出符合项目需要的设计单位,最好设计人员的选定。

二是推广限额设计及优化设计,建设单位要严格控制不合理的设计,做到估算、概算层层控制,以保障工程竣工结算不会突破总投资限额。限额设计是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重要方法,限额设计能有效地克服和控制实际操作中的“三超”现象,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当设计概算超投资估算时,必须要求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优化,细化项目设计过程中不同环节,研究各环节重要性,落实优化设计各环节的任务并构建奖惩激励制度。

三是提高设计深度,利用BIM技术进行各专业的图纸碰撞,尤其是结构与管线碰撞,在设计阶段对机电专业管线进行标高标注,在设计阶段尽可能降低施工阶段可能发生的变更及签证费用。

3、项目招投标阶段,需要做好招标文件、合同条款约定以及招标控制价的合理编制,避免中标价失真。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建议可从以下方向入手:

一是根据项目开发节点要求,合理编制项目招标计划。按照招标计划做好招标资料的编制,定期勘察现场进度,对控制价中的容易出现的纠纷的清单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如项目周边混凝土商情况、土石方运距、暂估价的市场调查等。

二是依据招标计划,进行目标成本和合约规划的合理设置。以设计概算作为下一阶段的目标成本设定,通过ERP系统进行成本的动态管理和监督。

三是科学合理编制招标文件,做好招标标段及施工界面的划分。招标文件编制是招投标活动中最重要的法律文件,招标文件必须依据项目特点进行的严谨和完整的编制。同时,为配合推进项目,对标段和施工阶段划分要合理合规,便于施工管理、责任认定及结算工作。

四是规范工程量清单编制,合理确定招标控制价。工程量清单要以施工图纸及设计技术文件作为编制依据,工程量清单编制过程中要了解项目现场条件,避分工编制要划分好界面,避免开项重复、错漏等情况。对项目名称、项目特征描述、计量单位、工程量实行多层复核。

四、总结

综上所述,工程项目随着社会发展,要求越来越高,项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对成本的控制。在施工前进行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是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的前提。同时,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充分认识可研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的成本控制存在各种各样问题,采用信息、BIM、数据库等技术做好精细化管理。通过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可以实现项目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建设单位转型升级,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平.房地产项目全过程成本精细化管理与造价控制[J].住宅与房地产,2020(12):16.

[2]令狐克莉.浅析建设工程在招投标阶段的成本控制管理[J].《城镇建设》2022年9月第17期(电子版)

[3]李丹.房地产项目全过程成本精细化管理与造价控制[J].住宅与房地产,2019(3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