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674400
【摘要】目的:评价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中应用早期肠内营养的有效性。方法:选择医院在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接诊的66例危重症病人,根据随机双盲法分为2组,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3例,对照组实行延期肠内营养干预,研究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将2组危重症病人的干预效果比较。结果:研究组的血清蛋白(28.12±2.63)g/L、转铁蛋白(1.62±0.28)g/L、前清蛋白(0.18±0.02)g/Lg/L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谷丙转氨酶(45.96±11.56)U/L、谷草转氨酶(46.52±7.65)U/L、总胆红素(15.12±1.89)μmol/L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03%)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中应用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突出,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早期肠内营养;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对于危重症病人的治疗也有新的发展,对于重症病人禁食期间应该提早的为病人采取营养支持治疗,早期开展肠道内营养是急危重症ICU病人中的必要治疗方法,由于危重症病人长期处于高代谢的临床症状,使病人的机体发生了严重的损耗,由于病人的营养摄入不足会直接导致疾病难以康复,尤其是对于危重病人是非常需要营养摄入提高机体免疫力[1-2]。对于危重症早期采取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够维持病人的肠道恢复能力,保持肠道消化功能的完整性,避免肠道细菌发生移位而出现的感染[3]。
1.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选择我院收治的危重症病人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延期肠内营养干预)和研究组(早期肠内营养干预),33例/组。对照组,女15例、男18例;年龄26岁~81岁,平均(54.56±8.56)岁。研究组,女16例、男17例;年龄24岁~80岁,平均(54.79±7.85)岁。2组危重症病人的资料相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
1.2 方法
研究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干预,ICU24~48h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经由鼻胃管匀速输入肠内营养混悬液,首次用量1000kcal/d,再根据病人自身的身体耐受情况逐渐调整,在2~3d内达到病人身体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时刻关注肠内营养泵和液体疏通情况,给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对照组实行延期肠内营养干预,于病人进入ICU48h 后行肠内营养治疗,方法同研究组。2组均治疗 9~15d。
1.3 观察指标
(1)血清蛋白、转铁蛋白、前清蛋白。(2)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3)并发症发生率,包含消化道出血、腹泻、腹胀、呕吐。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资料处理分析,应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使用(%)表示计数资料,分别应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统计血清蛋白、转铁蛋白、前清蛋白
如表1,组间干预前血清蛋白、转铁蛋白、前清蛋白相比,(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血清蛋白、转铁蛋白、前清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统计血清蛋白、转铁蛋白、前清蛋白 {,g/L}
组别 | 血清蛋白 | 前清蛋白 | 转铁蛋白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研究组(n=33) | 25.95±6.85 | 28.12±2.63 | 0.12±0.03 | 0.18±0.02 | 1.35±0.44 | 1.62±0.28 |
对照组(n=33) | 28.94±6.79 | 26.11±3.98 | 0.13±0.04 | 0.13±0.05 | 1.36±0.45 | 1.40±0.29 |
T | 1.7803 | 2.4204 | 1.1489 | 5.3336 | 0.0912 | 3.1351 |
P | 0.0797 | 0.0184 | 0.2549 | 0.0000 | 0.9276 | 0.0026 |
2.2 统计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
如表2,组间干预前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相比,(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统计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 {}
组别 | 谷丙转氨酶(U/L) | 谷草转氨酶(U/L) | 总胆红素(μmol/L)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研究组(n=33) | 135.69±28.15 | 45.96±11.56 | 120.56±20.89 | 46.52±7.65 | 28.98±6.98 | 15.12±1.89 |
对照组(n=33) | 136.00±29.18 | 98.22±10.36 | 120.74±20.79 | 75.65±11.52 | 28.79±7.85 | 22.05±2.63 |
T | 0.0439 | 19.3397 | 0.0350 | 12.1008 | 0.1039 | 12.2920 |
P | 0.9651 | 0.0000 | 0.9721 | 0.0000 | 0.9176 | 0.0000 |
2.3 统计并发症发生率
如表3,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统计并发症发生率 {n(%)}
组别 | 消化道出血 | 腹泻 | 腹胀 | 呕吐 | 发生率 |
研究组(n=33) | 1(3.03) | 1(3.03) | 1(3.03) | 0(0.00) | 3(3.03) |
对照组(n=33) | 3(3.03) | 3(3.03) | 3(3.03) | 2(6.06) | 11(33.33) |
X2 | - | - | - | - | 5.8022 |
P | - | - | - | - | 0.0160 |
3.讨论
危重症病人身体通常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不仅对自身的代谢十分敏感且易于造成机体营养摄入障碍,极易导致多种并发症[4]。因此在危重症病人的日常治疗中旨在改善病人自身的营养状态,加强病人自身免疫功能及减少并发症。营养治疗是改善病人营养状况的目前主要治疗手段,目前临床给予病人营养支持的手段是肠内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支持是在病人临床治疗过程中营养治疗的首选途径,在病人治疗过程中应用肠内营养治疗能及时有效地给予病人能量。对病人采取延迟肠内营养支持时,危重症病人的胃肠道功能已经处于减退状态,损害肠黏膜屏障,肠道内的毒素、细菌入侵至病人的组织、血液中,引发出多种并发症,对病人进行延迟肠内营养支持不仅对病人起不到任何积极效果,反而会恶化病人身体健康[5]。对危重症病人支持早期肠内营养有较多的优点: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细菌、内毒素移位,胃肠道运动功能及促进门脉循环,达到减轻应急性代谢的目的。肠内营养支持促进病人身体营养吸收,从而改善病人的状况,也进一步增强胃黏膜生物屏障功能、维持机械功能、增强消化酶分泌和肠蠕动,促进营养吸收改善病人营养状况。
综上所述,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危重症病人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病人营养水平、血液指标、肝功能指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郭志伟. 探析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中应用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90):127-128.
[2] 何琪芳. 早期肠内营养在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中的临床价值体会[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45):54,57.
[3] 佘会,崔霞,许勤勤,等. 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对营养指标、免疫功能、肠道损伤及并发症的影响[J]. 海军医学杂志,2022,43(7):727-731.
[4] 罗雪,袁莉萍,金玲丽,等. 国内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可视化分析[J]. 长治医学院学报,2022,36(4):277-281.
[5] 吕杰,王永慧,王慧霞,等. 不同镇痛镇静方案对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实施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23,30(1):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