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教学创新能力?

/ 2

如何提升教学创新能力?

胡富珍 张凤霞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河南新乡 453007

新课程标准与原有的课程标准相比,增加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要求。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的素养和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要做 “四个引路人”的重要论述中,也明确提出教师要 “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只有教师具有创新素养与能力,才能担当好“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的角色,这也是对教师素质的一种要求。因此,受务虚论坛的启发,我想从信息技术教学的角度,谈一谈关于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的一点思考和想法。

、创新的内涵解析

创新不是多么难以企及的事情,发明创造是创新,但创新不等同于发明创造。创新的内涵很广阔,人人都可创新,譬如我们对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习惯独立思考,能够在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学实施、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所遇到的新问题,或问题解决有了新的可能性,或者效率、效果比原来提高了,这就是创新。因此我所说的创新单指教学创新,是围绕教学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不断的寻求思维模式的转变,以解决问题和矛盾,更好的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实践活动。

、教师提升创新素养的三种途径

创新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具备敢为人先的品质,以及不怕失败的韧性,这是前提,其次创新的根基不是想象力,而是基本功,因此创新的第二个条件是透彻的学科理解力,第三创新不是只想不干,或者是动口不动手,而是具有扎实的教育实践力。

1.具备“敢于”、“韧性”的优秀品质

创新类似无人区的踽踽独行,孤独、困难和打击直面而来,敢于和韧性是应对困难最为优秀的品质。面对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要敢于冒险积极尝试,敢于打破陋习,敢于突破自己的舒适区,突破自我设限,敢于放弃外在的繁华,转而追寻内在的丰盈,一条道不行,再开拓出另一条道路,直到问题解决的韧性品质。

2.拥有透彻的学科理解力

拥有透彻的学科理解力需要从四个方面下功夫,(1)是研读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课程结构、课程目标三个维度,明确本学科的课程定位、知识体系,以及每个单元、章节需要承担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2)是细致理解考试标准,明确考点范围,确定知识点的学业质量水平,这些考点会出现在哪些题目类型中;(3)对比分析各个教材版本优缺点,特别是教材编辑团队的知识背景,譬如我校现行信息技术教材,主编是华南师大的徐福荫,教育技术背景,他的团队是做STEAM教育,对于学科整合,项目学习的流程设计上有特长,但对于学科核心概念把握、知识的生成逻辑方面有不足,需要警醒。(4)是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明确知识、知识间的结构及存在场景,哪些是关键的知识点。

一个例子说明透彻学科理解力的重要性。通过研读课标,确定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必修2涉及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四个学科大概念,22个关键知识点,以数制转换为例,该知识点考题以客观题为主,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分别涉及了二、八、十、十六进制的表示方法,以及二十进制转换,十六制和十进制间的转换,八进制与十进制间的转换,因此,通过考点分析,确定数制转换涉及的知识点及学业水平质量为(1)了解二、八、十、十六进制的表示方法;(2)掌握二、八、十六进制与十进制间的转换,而对于二、八、十六进制间的转换没有涉及,在粤教版教材上关于数制转换的内容只有一句话,说明该编辑团队没有认真研读课标,对于进制知识的生成逻辑也没有仔细推敲,导致教材编写有偏差,教材都是人编的,编辑团队会存在或多或少的专业不足,如果没有上面分析,把教材当知识的天花板,盲目依赖教材,那就抓瞎了,经过对比分析,采用人教版的数制转换内容开展进制转换的教学。

3.锻造扎实的教育实践力

锻造扎实的教育实践力,一是需要把素养目标当成定海神针,紧紧围绕它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要具备封山开路,遇河搭桥的智慧和担当,二是善于反思、复盘和总结,把每一次教学当成一个课题研究来对待。

(1)紧紧围绕素养目标组织教学活动

譬如,算法是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大概念,在第三章算法基础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项目范例,是设计从A市到B市耗时最少的旅行路线方案,这个范例是信息学奥赛题目,对当前的高中学生来讲,没有办法采用计算机实现,最后教材处理成一个数学问题,计算机处理方法有点牵强,采用此范例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从本章三节知识结构来看,第1节提出方法,第2节算法应用,这样的设置方式,从思维的培养上看,是演绎思维的培养,并不能实现核心素养所要求的,发散思维培养。因此,本章重新调整知识结构,采用大单元教学设计,把项目范例换为一个半结构化的设计智能体重计的小程序,让学生通过参与一个小的程序设计过程,再认识算法,进而体验总结出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归纳分析能力,实现素养培养的目标要求。

(2)善于反思、复盘和总结,将经验升华为规律性知识

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没有参照物,以就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为参照物。从教学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入手,尝试总结升华为规律性知识,实现个性经验、个别性经验、特殊性经验向普及性经验、大众化经验、普遍性规律转变。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规律性知识就是知识创新,通过交流、评价、模仿,传承,转化为大面积教学效果的提升,这是教学创新的最高境界。

譬如,信息技术目前采用的教学方式是项目学习,实施中遇到的最大问题:项目学习活动开展太拖拉,学生完不成任务,导致教师受挫、学生也受挫。原因分析:(1)有些知识太难,不适合直接开展项目学习;(2)过程监控不力等。对于过程监控不力的问题从过程性评价和过程细致管理入手。而对于知识拖了学生后腿的问题,需要认真研读课标,区分出认知层次,以信息技术必修1为例,第一章,从知识技能要点上可以看出认知行为动词为感知、描述、知道,第二章涉及的认知行为动词有了解、列举、理解、掌握、选择、描述、感受和熟练应用,第三章有分析、对比、迁移认识、体验等,光了解这些还没有用,需要纳入一个成熟的认知目标分类框架,明确出具体的行为对于核心素养的目标意义,才能将核心素养的内涵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经过对比分析采用的是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框架,为什么呢?因为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框架是我们在三维目标表述中长期使用的分类框架,为我们所熟知,链接已有经验,容易理解。在此框架下,将所有的认知学习行为动词细化为布鲁姆将认知目标表述为六个层次,依据深度学习学者张浩的研究成果,这六个层次中,记忆与理解、初步应用层次主要是学生通过调取长时记忆或者转述所学知识,属于浅层认知目标。浅层认知目标,学生没有认知困难,以核心素养培养为重点,而应用、分析、评价则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并解决现实问题,属于是深度认知目标,深度认知目标,需要一并解决学生的认知问题,属于认知和素养培养并重培养方式。有了这样的分类,教学中就会少了很多的凭感觉或者不确定,新手也可以拿来用,帮他避免在这方面走弯路。对于核心素养培养就采用项目式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的发展,而对于认知与素养并重的培养,则在教学流程中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认知负担,可通过脚手架支持,实现认知和素养的双重发展。这些标准的流程,经过不断的实践修订,作为学科文化传承下来,创新知识就可转化为教育生产力。

本文系河南省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课题立项课题,《普通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研究》,(课题编号:GZYR2021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基于行为识别的过程性评价模型构建及教学应用研究》(立项编号:JCJYB222500050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