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妇幼保健院 068450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药痛消饮治疗痛经临床疗效,并分析其药物作用机制。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300例痛经患者,根据1:2配对原则分为对照组100例、观察组200例,统计对比两组疗效、疼痛程度、治疗前后相关性血清因子[缩宫素(0T)、一氧化氮(N0)、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2α(PGF2α)]。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0%,高于对照组的78.00%(P<0.05);治疗后观察组PGE2、NO高于对照组,OT、PGF2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中药痛消饮治疗痛经能抑制子宫收缩,减轻痛经程度,效果显著。
关键词 痛消饮;痛经;寒凝血瘀证;血液流变学;前列腺素;缩宫素
痛经是女性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国范围内女性发生痛经的比例约为1/3,一半以上属于原发性痛经,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目前西医治疗作用时间短暂,治标不治本,且有一定副作用。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标本兼治、副作用少等独特优势。原发性痛经属中医“痛经”、“经行腹痛”等范畴,寒凝血瘀证为主要证型,应以散寒除湿、化瘀止痛、行气活血为主。痛消饮具有化瘀止痛等作用,同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浓缩提取有效成分,服用方便[1]。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究中药痛消饮治疗痛经临床疗效,并分析其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依据随机配对前瞻性研究设计,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300例痛经患者,根据1:2配对原则分为对照组100例、观察组200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统计两组年龄、病程、痛经程度、婚姻情况等资料。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妇产科学》[2]中诊断标准;中医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寒凝血瘀证辩证标准[3]:主症:经色紫黯或有血块;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遇热痛减。次症:月经量少;月经延迟;肢冷畏寒、面色清白、恶心呕吐、腰酸胀痛。舌脉:舌质有瘀点瘀斑或舌质紫暗;苔白;脉沉紧。主症具备,次症满足1项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原发性痛经;患者知情并自愿签署同意书;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评分≥4分。
1.3.2 排除标准 继发性痛经;伴有精神疾病或神经障碍患者;对本研究药物或药物成分过敏者;近期采用同类药物治疗,如服用过相关或拮抗作用的药物,致药物疗效难以判定者。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采用痛经宝颗粒(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41021972)治疗,早晚各1袋,温开水冲服。
1.4.2 观察组 采用痛消饮(衡水市中医院制剂室制备)治疗,药方组成:乌药10g,干姜6g,巴戟天15g,丹参10g,五灵脂20g,延胡索(打)15g,苍术10g,土茯苓20g,小茴香10g,肉桂10g,当归20g,白芍20g,蒲黄(包煎)10g,川楝子10g,黄柏10g,炒薏苡仁20g。于月经前7d或痛经发作起开始服用,连续服用至月经第3d,加热温服,早晚各1袋。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药品的配制工艺: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两次,每次均煮25min,两次合并后无菌罐装密封,每袋150ml。
1.5 观察指标
1.5.1 疗效标准 根据症状及疼痛程度进行疗效评估,痊愈:疼痛消失,连续3个月未见复发,带下正常;显效:疼痛减轻或完全消失,3个月内出现复发;无效:腹痛、月经等症状无明显改善。显效、有效计入总有效。
1.5.5 血清因子水平分别采用双抗体夹心法、硝酸还原酶法检测缩宫素(0T)、一氧化氮(N0),酶联免疫法检测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2α(PGF2α)。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α=0.05。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0%,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s)
组别 | 例数 | 痊愈 | 显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观察组 | 200 | 113(56.50) | 73(36.50) | 14(7.00) | 186(93.00) |
对照组 | 100 | 46(46.00) | 32(32.00) | 22(22.00) | 78(78.00) |
t | 14.205 | ||||
P | <0.001 |
2.2 血清因子水平 治疗后观察组PGE2、NO高于对照组,OT、PGF2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因子水平对比(±s)
时间 | 组别 | 例数 | NO(ng/ml) | OT(pg/ml) | PGF2α(ng/L) | PGE2(ng/L) |
治疗前 | 观察组 | 200 | 60.29±9.37 | 109.59±15.45 | 93.52±9.78 | 175.13±18.76 |
对照组 | 100 | 58.67±8.32 | 111.79±13.64 | 95.51±7.17 | 179.11±16.20 | |
t | 1.464 | 1.208 | 1.806 | 1.810 | ||
P | 0.144 | 0.228 | 0.072 | 0.071 | ||
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 | 观察组 | 200 | 74.64±10.10 | 63.64±14.22 | 73.88±2.95 | 224.41±17.96 |
对照组 | 100 | 65.17±9.69 | 81.32±16.90 | 81.06±12.25 | 213.59±15.08 | |
t | 7.759 | 13.970 | 7.858 | 5.179 | ||
P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3 讨论
痛经是妇科常见疾病,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学习。祖国医学将痛经归为“经行腹痛”范畴,《黄帝内经·举痛论》中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痛经病位在胞宫、冲任,以实证为主,多为寒凝血瘀证;以往中成药仅用理气活血,而散寒除湿作用较弱,导致效果欠佳。作者辨证认为应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同时应兼顾散寒除湿,从而达到温通经络、化瘀止痛的目的[4]。
中药痛消饮中肉桂长于温肾阳,通血脉,止疼痛,小茴香祛寒止痛、行气,可暖丹田,除下焦寒湿,且可引药直达胞宫,温通经脉,二者与乌药、干姜合用,能温暖冲任,通阳止痛,使血得热以行,血行瘀去而痛止;苍术性温而燥,可燥湿运脾,与土茯苓、黄柏、炒薏苡仁配伍,可增强理气燥湿之力;巴戟天除湿祛风、温肾补阳,能活血补血,而不伤阴血,为妇科之要药。延胡索、丹参、蒲黄、五灵脂、川楝子能活血化瘀,补血滋阴,调经止痛,填精益髓,为补血要药。白芍和血养血,缓急止痛,与丹参配伍,养血而不滞,活血而不峻。诸药即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效,又可兼具行气活血、散寒除湿之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中药痛消饮治疗具有显著效果,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现代药理研究分析证实,巴戟天对子宫平滑肌有双向调节作用,还具有止痛作用;乌药具有增强胃肠活动、保肝、止痛、抗菌等药理作用;桂枝具有镇静、镇痛、解热、扩张外周血管等作用;诸药合用,可通过多种系统、多靶点促进机体恢复,从而提高疗效,减轻疼痛[5]。
现代医学认为,前列腺素在该病发病中的作用受到学者关注,研究发现,前列腺素过多,会增强子宫平滑肌兴奋作用,引起子宫平滑肌痉挛性收缩,增加子宫颈紧张性,长期会导致子宫缺血,增加厌氧产物,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疼痛感。0T能作用于子宫肌细胞,引起子宫收缩,致使血流供应受限,引起痛经。N0与痛经的发生密切相关,当NO增多时可扩张血管,抑制中枢神经,发挥镇痛作用[6]。本研究治疗后观察组PGE2、NO高于对照组,OT、PGF2α水平低于对照组,进一步从西医角度证实,中药痛消饮能通过改善OT、PGF2α、PGE2、NO水平,减轻子宫收缩状态,提高临床疗效。作者分析认为,组方中小茴香、桂枝、当归、白芍等多种成分具有抗炎镇痛、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凝集等作用,同时还具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因此能从多靶点机制发挥作用,促进病情转归,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药痛消饮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效,又可兼具行气活血、散寒除湿之功,用于治疗痛经,能通过药物成分多靶点作用,改善相关血清因子水平,减轻痛经程度,效果显著,且制作、使用方便,利于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丽莎,霍剑,袁秀丽,等.国外应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8):1171-1174.
[2] 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18.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2.
[4] 王彩霞,苏元花,万丹.血府逐瘀汤联合痛愈舒颗粒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及对血清EMAb,VEGF水平的影响[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2(1):31-34.
[5] 韩莹,张岩,杨德芳,等.基于当归/白芍提取物调节原发性痛经大鼠子宫供血的机制研究[J].中南药学,2018,16(5):625-628.
[6] 马跃,杨燕云,张振秋,等.芍药甘草汤不同极性部位对痛经模型大鼠MDA、SOD、GSH-PX、ROS、NO、PGE2、PGF(2α)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