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牟定县人民医院 云南 牟定 675500
【摘要】分析肿瘤患者PICC体外导管不同留置长度的应用效果。方法:取120例行PICC置管治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PICC体外导管留置7cm,观察组60例,PICC体外导管留置5cm,对比两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非计划维护、导管外移、辅料未完全覆盖导管、敷料7d内卷边等不良情况发生率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在肿瘤患者治疗中,PICC体外导管留置长度为5cm时,有利于减少导管不良事件发生,可推广。
【关键词】肿瘤;体外导管长度;PICC
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肿瘤患者常用的一种静脉通路建立方式。PICC置管后,通常需在体外留置一定长度,以作为判断导管滑脱、内缩情况的依据[1]。对于PICC体外导管留置长度,临床上通常控制在4-7cm之间,其中以5cm和7cm的应用最多,但对于不同留置长度对治疗情况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本研究就两种PICC体外导管留置长度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到我科维护的行PICC置管治疗的肿瘤患者120例;纳入标准:(1)符合PICC适应症;(2)4周内于我院进行维护;(3)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1)置管前伴感染者;(2)置管侧肢体伴有活动障碍者;(3)资料不全者。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22-78岁,平均(55.54±2.99)岁;疾病类型:结直肠癌25例,肺癌20例,乳腺癌5例,胃癌10例;穿刺部位:左贵要静脉20例,右贵要静脉32例,左肱静脉5例,右肱静脉3例;观察组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22-78岁,平均(55.54±2.99)岁;疾病类型:结直肠癌24例,肺癌22例,乳腺癌6例,胃癌8例;穿刺部位:左贵要静脉21例,右贵要静脉31例,左肱静脉4例,右肱静脉4例;两组一般资料保持一致(p>0.05)。
1.2方法
患者均行PICC置管治疗,选用连接延长管的后端修剪型PICC,由通过专业培训并具有丰富经验的PICC专科护士进行操作,于血管超声下以改良塞丁格技术行导管置入处理,置管后于X线定位导管尖端,保证其位于上腔静脉下端。以PICC置管操作规范进行导管置入处理,并给予患者相关知识宣教,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
对照组根据体表实际情况,置入PICC导管后,于体外留置导管7cm长;观察组则在体外留置导管5cm长;均以无菌剪刀对导管进行平直修剪,然后在导管上套上减压套筒,并与金属柄相连接,保证连接套管上的沟槽和有延长管的倒钩相连、锁定。最后,以导管固定装置为辅助,做好敷料固定处理。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导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非计划维护、导管外移、辅料未完全覆盖导管、敷料7d内卷边、穿刺点局部感染、导管内缩、导管在敷料内打折等。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计量资料X2、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两组对比,非计划维护、导管外移、辅料未完全覆盖导管、敷料7d内卷边率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其余各项不良事件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导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组别 | 例数 | 非计划维护 | 导管外移 | 辅料未完全覆盖导管 | 敷料7d内卷边 | 穿刺点局部感染 | 导管内缩 | 导管在敷料内打折 |
观察组 | 60 | 1(1.67%) | 0 | 0 | 1(1.67%) | 0 | 0 | 0 |
对照组 | 60 | 8(13.33%) | 5(8.33%) | 5(8.33%) | 7(11.67%) | 1(1.67%) | 1(1.67%) | 1(1.67%) |
X2值 | 5.886 | 5.217 | 5.217 | 4.821 | 1.008 | 1.008 | 1.008 | |
p值 | 0.015 | 0.022 | 0.022 | 0.028 | 0.315 | 0.315 | 0.315 |
3讨论
PICC置管是肿瘤患者中长期给药的常用方式,有研究显示,截至2020年,全球新发肿瘤患者达到1930万例,而因癌症死亡的人数则达到1000万例[2]。肿瘤发生的不断攀升,使得PICC置管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成为肿瘤患者建立静脉通路的常用手段[3]。
为了解PICC置管后是否有导管内缩、滑脱等不良情况发生,在置管时通常需在体外留置一定长度,并需以透明敷料及固定装置进行严密固定,从而在为医护人员评估置管情况提供依据的同时,避免感染等不良情况发生。目前,临床上常用的PICC体外导管留置长度多以5cm和7cm两种长度为主,对于两种长度对治疗的影响,临床上鲜有研究。本研究就其应用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相对于7cm留置长度而言,5cm留置长度的相关导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更低(p<0.05)。分析其原因,当前PICC体外导管固定多采用“U”型固定法,即以穿刺点为中心,进行透明敷料粘贴,体外导管留置长度为7cm时,配合使用固定装置的宽度则为3cm,导管外露部位“U”型竖直长度为5cm,“U”型底和穿刺点间的距离为3cm,而导管“U”型底和敷料边缘间的距离通常仅为1.5-2.0cm,故而容易出现敷料未完全覆盖导管的情况出现;同时患者在进行肢体活动时,还容易引发敷料卷边、导管滑脱、非计划维护等不良事件
[4]。相对于7cm长度而言,体外导管留置长度为5cm,则无需加大导管“U”型底长度,便可完全覆盖导管外露部分及导管固定装置,可以达到更好的导管固定效果,对避免或者减少导管滑脱、非计划维护、敷料卷边等不良情况发生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在肿瘤PICC置管治疗中,体外导管留置长度为5cm时,可以有效降低导管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可推广使用。但本次研究中所选取的样本量较少,且观察指标具有一定局限性,后续临床上仍需继续展开更大样本量、更全面深入的研究,以进一步明确PICC体外导管留置的最佳长度。
参考文献:
[1]林春虾.肿瘤化疗患者应用PICC导管与静脉留置针的对比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9, 17(1):157-158.
[2]车肖文,唐晓莲,颜婧.晚期肿瘤静脉营养支持患者应用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与PICC效果比较[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20, 040(009):2341-2344.
[3]张丽.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与效[J].中国保健营养, 2019, 029(011):198.
[4]冯丽娟,孙杉杉,余琪,等.肿瘤患者PICC体外导管不同留置长度效果比较[J].护理学杂志, 2023, 38(4):45-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