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下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31
/ 3

文化视域下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

田秀平,刘景,倪志刚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065000

摘要:新时代下的中国,正历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确定、多元化特征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是民族复兴之希望,引导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现实而紧迫。笔者在明确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及问题的过程中,力求探索构建文化视域下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定思路或借鉴。

关键词: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路径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大学生正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凝聚其精神力量,推进民族复兴之大业具重要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及问题

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各种互联网信息铺天盖地,强势的“西化”之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面临危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播和践行中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任重道远。

1.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度践行意愿差距大

自十八大凝练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以来,已过10年经问卷调查,关于“是否能背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中,90%的学生能背出且有明确的认同态度,然而在“是否愿意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上,选择“非常愿意主动践行”、“愿意践行”、“不太情愿践行”、“不想践行、随我所想”的比例分别为40%、46%、10%、4%数据表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熟悉且认同度高,但在践行意愿方面不同程度的差距,有一定的排斥情绪,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已入脑,但未真正入心知行相悖

2.社会及高校培育践行工作中实施力度同实施效果有差距

近些年,无论是高校抑或是社会机构,对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实施力度明显加大但整体实施效果不理想。大学生对学校及社会机构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认可度并不理想。

3.相关活动形式多主旨导向不鲜明

为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相关活动。问卷在“相关活动内容是否丰富多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式是否多样”的问题上,多数学生持肯定态度。但是在涉及“活动开展效果是否显著”“文化活动主旨导向是否鲜明”的问题中,25%的选“效果显著23%的导向不鲜明”,且认为部分内容止于形式,可见相关校园活动在效果和主旨导向方面存在短板

4.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功能不突出

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多数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大投入,特别在校园外部环境及硬件设施方面不断改进水榭亭台花草园林名人画卷等环境设计能够让人陶冶情操并提升审美情趣问卷中,高校师生对校园环境的满意度达91%,不过在“学校在内涵式校园文化环境设计方面有没有突出自身特色”的问题中,选择“有但特色不明显”和“没有突出特色”的占比为46%,可见,高校在自身的特色文化建设方面,缺乏内涵式文化构思另外,在有关宣传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中,多数被访者表示仅仅限于文化内容本身的宣传,拓展文化内涵并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并不多。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功能设计整体上不突出

5.高校多部门联合发挥教育合力的工作态度不积极

高校各部门对于合力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不同见解”。一是多数机关人员,访谈中表示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工作内容没有必要的关联,不必参与其中。二是各部门之间“责权分明”,很难进行联合教育。三是学生工作部门与教务工作部门、辅导员与教师之间交流甚少。问卷显示,关于“学工部门和教务部门在是否经常相互交流协作”的问题中,选择“很少交流”的占比75%,“导员主动联系教师了解班级学习状态的次数”的问题中,选择“很少”和“没有”的总占比92%。可见,高校各方发挥教育合力的工作态度不积极,尚不能优化思政教育资源

三、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探析

在培育引导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无论是大学生的个体困境、还是社会及高校的工作瓶颈、抑或是文化育人功能的不完善教育合力的不充分,究其原因,如下几方面。

1.总体大环境大背景的影响

近年来世界形势异常复杂,各种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同程度动摇大学生的信仰,尤其是政治信仰,也进一步消弱了大学生的甄别能力。另外,当前市场经济逐利性的特质越发突显,从行业到个人无不把

利益放在首位00后大学生正成长于这样的环境必然会受到拜金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等不良精神文化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信仰缺位,核心价值观践行意愿不强

其次,市场经济大环境下,高校教育21世纪以来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型”,整体趋向于大众教育的同时,“指标性”特征明显直接向高技能、高就业高服务目标看齐这样势必弱化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而就会出现实施效果不佳、多形式少内涵、欠创新挖掘等问题。

再者,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经济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及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之后,金钱至上观念和自我意识凸显现象逐渐普遍化,加之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长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遭遇极大挑战,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难于顺利开展。在文化强国长远战略不断加大推进的过程中,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响应力和行动力难于有效合拍。

2.网络文化及大众传媒导向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0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开放多元,网络无所不能,自小以“为伴加之西方各种思潮冲击,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强烈、精致利己主义更突出。如今网络文化异常发达、大众传媒导向良莠不齐,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倾向,以及网络文化带来的破坏性使得新媒体引导正向教育的实效骤降,青少年群体脆弱、逃避现实、自我封闭、漠视社会等特征普遍存在,当代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虚无、社会责任感缺失、见利忘义、自由主义。

3.教育者角色意识不到位

无论是家长、导员、教师还是服务者、管理都不缺位于教育

家长的作用不可替代除了陪伴指引,也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00后大学生家长,与上辈父母比,教育意识有,却力不从心。他们改革开放前后出生的居多,进入新时代正值而立之年,经历了经济转型、工业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在努力创造好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容易弱化对孩子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缺位导致孩子不同程度的脆弱或冷漠。大学时期学生完成自我独立的关键期,更是三观锻造成型期教师导员,是引导大学生正向健康成长的“主角”,然而,一线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很少言传身教。导员限于平日事务繁多,缺乏深入了解教诲学生的诚和耐机关服务者和管理者,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有排斥情绪,导致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整体效果不

4.文化的创新转化能力薄弱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息息相关。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当前我国的优秀文化资源挖掘和有效利用不足,文化创新能力整体不强,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面临瓶颈。

四、文化视角下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系统过程必须结合具体国情、校情、人情、舆情深入探索构建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涵盖主体、客体、载体、环境资源等五位一体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才能持续推进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进程,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自强。

1.全力推进构建切实长效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

高校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有所作为。要做好顶层设计,真正发挥“铸魂育人”引领作用。还要营造多形式育人环境,充分挖掘文化育人功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弘扬传承到位,建立切实长效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如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和文化素质,切实保障教育教学水平拔高提质;编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课程体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融入到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中,大学生全面系统深入地认知自己国家的文化特质;组织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被感染、受感动、动情,从而激发大学生积极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愿,增强学生爱国爱家爱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断加强各部门之间交流,最大程度发挥教育合力作用

2.在着力优化师资队伍的过程中促使课堂教学增效提质

高校的师资和教学水平直接关联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成效。

优化核心价值观教育师资队伍选派专业更优的教师教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讲清讲透讲深学生真听真学真悟真行。

课堂氛围要“活”,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课堂激活课堂,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和心理特质,智慧地营造灵动课堂氛围,借助鲜活典型案例,把有关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讲好、逻辑讲清、知识讲最终达到情感共鸣知行相合

教学手段要“多”,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授课期间有效穿插微课、微视频等相关资源借助学习通、雨课堂等教学平台增加互动互学环节,引导学生用手机玩”变成“用手机学最终达到“欣然接收”。

教师情感要“真”教师教学情绪一定要饱满,既要善于“讲故事”,又要善于真情”,用有灵魂有情感的课堂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完成“水到渠成”的教育实效

3.引导大学生提升自我认知和主动践行意识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渴望体现自我价值,自我认知力不强要深入了解、充分调研大学生,多途径采集大学生心理动向和需求意向多方调动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传播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引导提升自我认知、完成自我超越

另外,引导大学生的践行意识,通过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如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座谈会、革命文化志愿宣讲中国名人故事等,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并乐在其中,通过角色体验因势利导,完成“我是谁,为了谁?”的时代之问,最终信仰教育中增强文化自信自觉

4.紧抓大学生灵魂建设思想建设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重点就是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归根就是加强对大学生的灵魂建设和思想建设,把培养大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同培养大学生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更加紧密结合起来,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文化引领精神,精神深处灵魂。加强对大学生的灵魂建设,就要重视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有效利用校园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借助网络文化资源,正是对大学生灵魂启迪的最佳方式。

思政教育承载立德树人之核心任务,直接关联思想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以思政课为依托,联合课程思政,辅以宣传、组织、社团,实现思想建设全面落地。同时,家庭和社会参与其中,前者可赋予情感、鼓励和信任,后者能够带来机遇、挑战和经验

5.搭建承载精神文化内核多维网络平台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只有不断提升学生媒介素养、创新核心价值观新媒体话语体系、建立完善的全媒体平台,不断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空间,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价值观的制高点。

要不断创新系列精神文化产品,依托官方网络平台、主体网站,甚或借助抖音、快手、直播、微视频等方式把精神文化产品推送到位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环节,使精神文化产品最大程度地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得到最大范围广度的传播,潜移默化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参考文献:

[1]金伟.李宗良.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

[2]曹泳鑫.马蕾.现代化普遍缺失精神文化的无解之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3(3).

[3]陈松青.文化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0.

者简介:田秀平(1977- ),女,讲师,硕士,主从事文化教育研究

刘  景(1982- ),女,讲师,博士,主从事哲学研究

          倪志刚(1980- ),男,高级政工师,硕士,主从事思政教育研究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22年度项目,课题立项编号:SZ2022098

项目组成员:田秀平、倪志刚、刘景、孟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