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幼儿个案解决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30
/ 2

问题幼儿个案解决策略研究

井瑞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隆坊镇中心幼儿园  727300

在幼儿园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幼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顾明远先生在《教育大辞典》中,将问题儿童定义为:具有经常扰乱他人或阻碍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不能遵守社会公认的儿童行为规范与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参加学习与活动的儿童。我们以此为指导,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将问题幼儿定义为:或从心理角度、或从行为对自我及他人的影响程度上看,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行为特点的幼儿,比如:退缩、恐惧、多动、攻击、违抗等。这些看似稀疏平常的小事,在幼儿的成长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对于问题学生的研究有很多,但专门针对问题幼儿的研究却不多见;并且大都建立在全方位角度分析研究上。为此,我专门针对问题幼儿展开了研究,在众多的问题幼儿中,选取几个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这一年的研究,我深刻的体会到:对问题幼儿进行个案比较研究,确实可以找到一些幼儿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先天发育迟缓,但自尊心较强,渴望得到关注。

在对众多案例进行比较分析之后,我发现:一些幼儿在出生前或出生时受到外界客观条件的影响,智力发育与同龄幼儿相比较为迟缓,也就是我们教师经常说的“反应慢”。教师在安排教育教学活动时更注重班内大多数幼儿的认知发展情况,从而忽略这一小部分的幼儿。这些幼儿或因性格胆小、或因自尊心强,表现出心不在焉的状态,但实际上,她们的内心强烈的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因此便会发出怪异的动作和声音,以此吸引教师和同学的注意,获得关注。

2因畏惧孤独所以自我防御性很强的“小刺猬”。

农村孩子的父母,要么常年外出打工,与祖辈生活;要么父母起早贪黑务农,很少有时间来陪伴孩子。少数父母种地忙碌时还会将孩子锁在家中,与玩具为伴。例如王宇涵小朋友,3岁那年,与她朝夕相处的布娃娃遭到小伙伴的破坏,她因此大病一场。痊愈后对自己的任何物品都看管的非常严格,谁要是动她的物品,她就会像小刺猬一样保护她的物品,并且对侵犯者发起攻击。究其根本,是因为孩子内心没有安全感,所以在任何时候,警惕性都很高。

3欲求得不到满足,内心缺失。

一些幼儿家庭里重男轻女的意识还很重。男孩——尤其是家中独子,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家人“有求必应”;即使当时没有得到满足,只要他不住哭闹,家人便会立刻满足他。长此以往,孩子形成了自私霸道的性格。当他在幼儿园欲求不满时就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处理。但究其根源,是因为孩子内心缺失,又不知道处理问题的方法。

4过分保护导致的畏惧社交。

还有很多家长,把孩子当成小心肝——含在嘴里怕化了、捏在手里怕碎了,担心孩子接触其它幼儿带来传染病、担心孩子被人拐走等,于是在学龄前将孩子紧紧的看守在家中。长此以往,孩子不能适应陌生的环境,不会与人交流,对社交产生了恐惧。

在发现上述问题的同时,我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并且借鉴,并且向从事幼教工作多年的同事们请教,尝试寻找引导幼儿纠正问题行为的方法。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1尊重每一位幼儿,充分关注问题幼儿。

每个幼儿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年龄越小的幼儿越是如此。并且每个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的幼儿教师要多与家长和幼儿进行沟通,了解每个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在充分尊重大多数幼儿发展的前提下,关注个别幼儿,使他们回归课堂,慢慢融入大家。

2关注幼儿的情感世界,了解幼儿内心世界。

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人本主义者特别关注个体的个人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学前教育学段和学龄前是幼儿安全意识的树立时期,在此阶段安全感的缺失会给幼儿身心带来巨大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这就要求我们家长和教师要充分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多陪伴、多关注、多交流,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积极的世界观。

3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强化幼儿的合适行为,引导以致消除不合适行为。

该幼儿的行为可以用行为主义“刺激与反应”的理论来解释:在受到具体环境的刺激下产生的反应性动作发生变化是,他无法应对,就以不配合的形式来表现。这就要求幼儿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幼儿行为的方法,对于幼儿错误的行为,要明确指出、严厉批评;对于幼儿正确的行为,应该及时鼓励表扬,从而达到强化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当然,这与家长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

4创设轻松、安全的学习与社交环境,帮助幼儿放下戒备,融入集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不只是狭隘的知识学习,适应、社交等也是幼儿应该学会的基本技能。过度的保护会使孩子畏惧未知,造成心理障碍,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育,因此,教师应该营造安全、轻松、自由的环境,鼓励幼儿克服心理障碍,多与人交流。

通过对问题幼儿个案的比较研究和实践,我们初步了解了问题幼儿的集中表现方式,并且对引导幼儿纠正问题行为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希望教师可以通过此项研究,更好的了解幼儿常见问题行为产生心理的原因,进而从心理教育方面入手,快速找到适合的方法纠正幼儿的问题行为,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另外,教师还可以进行行之有效的干预、指导,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情绪情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幼儿认知、学习与其他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魏燕.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分析 [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3.

[2]汤燕辉.有社会行为问题的幼儿个案研究 [J].教育导刊,2004,9.

[3]袁爱玲,吴楚琼.幼儿行为问题家庭成因的个案研究 [J].学前教育研究,2001.

[4]陈爱娣.关注孩子每一天 [J].幼儿教育 [J].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