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中国广州,510440
摘 要 为了准确掌握新建桥梁结构的承载能力,本文对某华伦式钢桁架桥进行了静载试验。试验表明该桥在试验荷载作用下的挠度、应变以及对应的残余值均在正常范围内,承载能力满足设计要求。通过静载试验为该大桥的竣工验收、投入运营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 华伦式钢桁架桥 荷载试验 挠度 应变
为了准确掌握新建桥梁结构的承载能力,本文针对某华伦式钢桁架桥,进行了静载试验。通过静载试验为该桥的竣工验收、投入运营提供科学的依据。
1工程概况
某大桥南北走向,桥头两侧均与被交路平交,该路段范围内路线平面为直线,起点桩号为K0+000,终点桩号为K0+115.857,其中桥梁全长为98.6m,主跨开启跨跨径为53.6m,桥梁全宽24.0m,两侧引桥均为22.5m,双向4车道。开启孔采用钢桁架桥。钢材采用Q345C钢。开启孔采用下承式钢桁架,主桁采用华伦式桁架,横向设置3片主桁,主桁中心距8.5m,桁架设8个节间,节间长度62.5m,桁高7.5m,主桁中间布置2个车道。车道荷载为:城-A级。
图1 桥梁立面概貌图
2结构计算分析及控制截面选取
根据设计图纸,采用Midas/Civil软件建立该桥的有限元模型,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桥梁计算模型
根据有限元计算结果,本次荷载试验选取了A-A、B-B两个最大内力加载控制截面以及C-C、D-D两个重点测试截面,具体位置如图3所示。各控制截面加载效率见表1。
图3加载截面示意图(单位:cm)
表1 各截面加载效率
试验跨 | 工况 序号 | 控制截面位置 测试内容 | 加载效率 | 备注 |
1#-2#轴 | 工况一 | 最大压力 (上弦压杆) | 0.94 | A-A截面 |
工况二 | 最大拉力 (腹杆) | 0.94 | B-B截面 |
3 测点布置与加载程序
3.1测点布置
1、挠度测点布置
挠度测点沿纵向分别布置在桥梁测试跨中间桁架下弦的支点、跨中、L/4及L3/4处。挠度采用精密电子水准仪进行测量。
2、应变测点布置
测试截面应变采用外贴应变计的方式进行测试。本次应变数据采集以SSC101与弦式应变计配合使用测量。应变测点按对称布置为原则,上弦杆控制截面(A-A截面)中间桁架与两侧边桁架均布置应变测点,测点布置如图4(a)所示。中间桁架测点编号为A1-A4,上游侧边桁架测点AS1-AS4,下游侧边桁架测点AX1-AX4。腹杆控制截面(B-B)中间桁架与两侧边桁架均布置应变测点,测点布置如图4(b)所示。中间桁架测点编号为B1-B4,上游侧边桁架测点BS1-BS4,下游侧边桁架测点BX1-BX4。共布置应变测点24个。
试验过程中对重点测试截面(C-C端斜杆、D-D下弦杆)进行测量。测点布置示意图如图5(a)及图5(b)所示。编号规则按照控制截面编号规则,分别为:C-C截面,C1-C4,CS1-CS4,CX1-CX4。D-D截面,D1-D4,DS1-DS4,DX1-DX4。测量内容为各级荷载下的应变及卸载后残余应变。
(a)A-A截面 | (b)B-B截面 |
图4控制截面(A-A、B-B)应变测点布置图(单位:mm)
(a)C-C截面 | (b)D-D截面 |
图5重点截面(C-C、D-D)应变测点布置图(单位:mm)
3.2加载程序与位置
工况一与工况二加载时均使用了10辆试验车,分为四级进行加载,其中试验车车型均为标准的三轴重车。具体加载位置如图6~7所示。
图6 最大压力工况(A-A截面)加载示意图(单位:mm)
图7最大拉力工况(B-B截面)加载示意图(单位:mm)
4 试验结果
在上述工况一各级试验荷载作用下,该桥的实测挠度曲线如图8所示,该桥控制截面A-A与重点截面D-D截面实测应变曲线如图9所示。
图8工况一实测挠度曲线
a) A-A截面实测应变曲线
b) D-D截面实测应变曲线
图9 工况一实测应变曲线
在上述工况二各级试验荷载作用下,该桥的实测挠度曲线如图10所示,该桥控制截面B-B与重点截面C-C截面实测应变曲线如图11所示。
图10 工况二实测挠度曲线
a) A-A截面实测应变曲线
b) C-C截面实测应变曲线
图11 工况二实测应变曲线
由图8、图10以及有限元计算结果可知:桥梁在各级荷载作用下,挠度测试结均在正常范围内,挠度曲线平滑,处于弹性范围内,桥梁工作状态正常。由图9、图11以及有限元计算结果可知:桥梁应变结果均处于弹性范围内,桥梁工作性能良好。经计算,挠度校验系数处于规范规定的正常范围内,测点残余比小于规范规定的0.20,桥梁恢复性能较好[1]。
5 结论
通过对该桥的荷载试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测试跨主体结构在设计荷载作用下挠度及残余比、控制截面应变值及残余比均在正常范围内,桥梁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即桥梁承载力满足设计荷载要求。
参考文献
[1]DBJ/T 15-87-2011城市桥梁检测技术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