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业四一七医院 心血管内科 陕西省 西安市 710600
摘要:目的:探讨运动康复护理在老年慢性心衰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研究时间截取的是2021年08月~2022年08月,研究对象是78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运动康复护理,评价不同护理方案的实施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行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运动贮量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实施运动康复护理,可以提升护理效果,能够改善心功能,有利于提高机体耐力水平,预后更理想;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性。
关键词:老年慢性心衰;运动康复护理;心功能;机体耐力
引言:慢性心衰的患病率和发病率越来越高,好发于老年人,有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每年患心力衰竭的病例在500万左右,其中慢性心衰患者占10%。同时,慢性心衰与年龄因素也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患慢性心力衰竭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患慢性心衰后,患者有典型的咳嗽、乏力、胸闷、咳痰等症状表现,同时,此类患者机体运动耐力开始下降,在病情进展推进下,患者病情也更严重,并伴有多器官功能损害的情况,导致诸多的并发症发生。当前临床上多采取药物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升机体耐力水平,加强护理 干预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常规化的护理措施实施效果欠佳,与预期的护理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有研究指出,康复护理应用价值高,能够提升康复效果,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临床意义重大[1]。基于此,本文于本院2021年08月~2022年08月收治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中,随机选取78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运动康复护理在临床上的干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分组,观察组(n=39),男性/女性:21例/18例,最小年龄62岁,最大年龄78(68.79±5.43)岁。对照组39例患者中有22例男性和17例女性,年龄区间为64~80(69.93±5.59)岁。纳入标准:①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②研究对象了解本研究内容;③临床信息资料完整者;④精神正常,无认知障碍表现。排除标准:①中途转院或是退出本研究者;②有凝血功能障碍表现者;③有精神疾病者;④不能配合本研究者。上述研究人员的有关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课题取得了患者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得到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认可。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如健康教育、饮食管理、环境管理、心理安抚等,为患者提供基础性的护理服务。
观察组患者进行运动康复护理指导,具体内容:(1)在开展运动康复护理前,护理人员耐心与患者对话和沟通,强调运动康复护理干预的重要性,强化患者的认识,提高患者的认知,促使患者积极配合,进而提高患者参与运动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和意愿,并从中获益。在具体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护理人员引导患者进行有氧耐力训练,亲自示范动作,促使患者掌握动作要领,保证训练效果。结合患者机体耐力情况,鼓励患者多做有氧运动,包括散步、慢跑等,可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时间在半小时左右,具体结合身体状况,每周训练4次左右。机体耐受程度较高的患者,进行游泳、做健身操、骑车等,逐步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心率储备,逐渐改变躯体功能,最大程度上降低微血管病理变化。(2)进行抗阻训练,旨在提高机体的运动水平,通过等长训练、等速训练、等张训练增加肌肉力量,进而降低对心率的反应性,促使心肌血流灌注,最终达到提高运动耐力的目的。等长训练过程中,重点涉及到的是等长收缩运动,如举哑铃运动,抬举哑铃过程中,二头肌会鼓起来,在保持内部张力不变的情况,促使肘关节做屈曲运动。训练期间,护理人员规范化指导患者,确保手臂下落时,用力对抗,控制好速度,并缓慢落下。同时,在等长训练时,指导患者靠墙静蹲,蹲下后,保持30~60s,此种训练方式,可以利用体重和稳定的表面抵抗阻力,进而锻炼患者股四头肌、臂肌、腘绳肌等,对患者康复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等速训练也属于康复治疗技术中的一种,也叫等速肌力训练,能够对康复训练做更加客观的评定,针对性很强,安全性有保证,适合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从事此类运动;能够通过等速训练锻炼主动肌、拮抗肌等。等张训练能够袭击肌肉本体,无需特殊的仪器辅助,方便患者操作,且成本费用很低,患者接受程度很高。护理人员引导患者进行双脚跳、深蹲练习等,进而训练患者的肢体灵活度,切实改善肢体功能,加速身体康复。
此外,护理人员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指导患者进行抬臀训练,练习举哑铃,训练患者的平衡能力,并结合实际调整训练内容和训练时间,帮助患者提升协调能力,每次可做1~3组,每组动作在15个左右;整个运行期间,密切监测和观察患者的情况,查看有无呼吸困难等表现,及时停止训练,防范意外的发生。(3)针对心功能3级患者,叮嘱患者多卧床休息,运动康复训练期间,协助患者沿床边站立,尝试沿床边缓慢行走,每天训练4次,每次在十分钟左右。在上述训练基础上,对患者日常生活进行指导,训练患者自主如厕、洗漱、沐浴、进食等,并结合患者的病情调整运动量,把控运动时间。(4)针对心功能4级的患者,在患者卧床期间,护理人员促使患者被动训练,活动肩关节、髋关节、踝关节,进行膝关节屈伸练习,帮助患者按摩肢体,协助患者每间隔1小时翻身1次,鼓励患者进行超早期康复训练,逐步从床上活动过渡到离床活动,加速患者康复。(5)针对心功能一二级的患者,借助下肢康复仪器辅助开展功能训练,每次的锻炼时间在20分钟左右,锻炼过程中,由护理人员或是家属进行看护,若患者出现胸闷、气短或是心前区不舒服的情况,及时停止训练,并将情况告知医护人员。待患者满足出院标准后,制定出院计划,继续为患者提供延续性护理服务,定期推送健康知识,用视频等方式讲解康复训练技巧和方法,继续为患者提供康复训练指导。
1.3观察指标
(1)调查患者的满意度(使用本院自制的问卷进行调查,主要是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开展的满意程度);(2)观察干预前后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内径、左室收缩内径指标的变化情况;(3)评定患者行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越高,则表示患者行动能力和生活能力越强);(4)测量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计算运动贮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满意度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更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 1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n/%)
组别 | n | 非常满意 | 一般满意 | 不满意 | 总满意度 |
观察组 | 39 | 21(53.85) | 16(41.03) | 2(5.12) | 37(94.87) |
对照组 | 39 | 17(43.59) | 15(38.46) | 7(17.95) | 32(82.05) |
χ2 | 6.987 | ||||
P | <0.05 |
2.2 心功能
干预后,观察组心功能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 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功能对比()
组别 | 例数 | 左心室射血分数(%) | 左室舒张内径 | 左室收缩内径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观察组 | 39 | 37.56±5.18 | 43.54±5.54 | 58.64±6.11 | 45.89±5.15 | 49.76±5.32 | 43.35±3.18 |
对照组 | 39 | 37.58±5.19 | 39.87±5.65 | 58.66±6.13 | 53.42±5.54 | 49.78±5.34 | 46.78±3.88 |
t | 0.673 | 4.568 | 0.786 | 5.432 | 0.987 | 5.765 |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2.3 行动能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行动能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19.18±2.72)、(80.21±3.19);对照组患者行动能力评分为(14.56±2.6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66.75±3.98),两组数据比较,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
2.4 6min步行距离、运动贮量
干预前,观察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为(94.12±22.15)m,运动贮量为(3.51±1.18);干预后,对照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和运动贮量,分别为(94.14±22.13)m、(3.51±1.15)。干预后,观察组6min步行距离、运动贮量分别为(246.78±33.78)、(5.21±1.14);对照组6min步行距离为(159.87±23.94)、运动贮量为(4.31±1.16);组间数据对比,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
3 讨论
我国老龄化背景下,老年疾病发病率持续攀升,严重损害了老年人群的身心健康,给日常生活也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慢性心衰作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需要长期用药控制,进而控制病情进展,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心理、环境、认知程度、文化水平等,患者用药依从性不高,整体治疗效果欠佳。普遍研究认为,老年人机体免疫力下降,各项器官功能开始衰退,患慢性心衰同时,往往还合并其他疾病,患者身心痛苦程度很高,实施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提升护理效果,可以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2]。在本院研究中发现,常规护理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机体耐力水平有待提升。为此,本院积极引入了运动康复护理理念,将运动康复护理模式应用在临床上,取得了理想的应用效果。
运动康复是心脏康复的关键,将其贯穿在慢性心衰治疗全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运动康复的作用,对患者生活质量提升和预后改善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加强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运动康复指导,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患者运动与康复之间的关系,可以全面掌握患者心肺储备功能需求,进而制定个性化、针对性较强的运动康复护理方案,能够保证运动康复训练强度与患者机体耐受程度一致,进而达到运动康复的目的[3]。观察上文中的研究结果可见,护理干预后,观察组非常满意和一般满意的患者数量比对照组更多,且本组总满意度达到了94.87%,与对照组的82.05%比较,有明显的优越性(P<0.05);说明运动康复护理得到了患者的认可,患者对此种护理模式很满意,并从中获益,对病情控制和预后改善有重要的意义。
慢性心衰的发生,是心室长期压力作用下,造成心肌收缩力减弱,无法维持心排血量。此类疾病易反复发作,部分病人能够痊愈。研究发现,诱发心力衰竭的因素很多,包括心脏瓣膜病、心肌炎、溶血、重度贫血等。同时,感染、分娩、严重心律失常、情绪激动等因素也会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治疗不及时,会引发呼吸道感染、栓塞、心原性肝硬化、电解质紊乱等。若是左心衰竭患者,往往表现有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头晕、少尿、疲劳症状;若是右心衰竭患者,有胃肠道症状、肝淤血症状等。临床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体力活动受到限制,运动能力也随之下降,生活质量开始下滑。已有研究表明,运动康复护理可促进心功能恢复,能够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疗效更强
[4]。进一步观察上文中的研究数据可见,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内径、左室收缩内径,分别为(43.54±5.54)、(45.89±5.15)、(43.35±3.18);上述各项指标水平比对照组更低,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再次说明运动康复护理在老年慢性心衰心功能改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患者病情得到了控制,有利于改善疾病预后。
老年人群心肌收缩功能不如青壮年,难以维持心脏正常供血,心脏负荷也越来越高,进而诱发了慢性心衰。研究发现,慢性心衰患者在用药治疗同时,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常规化的护理,能够保证患者有充足的休息,但是治愈了患者运动康复训练能力,影响到整体康复效果。运动康复护理更客观、更科学,能够基于患者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患者病情表现制定科学的运动康复训练法案,可以避免运动不当造成的风险,有利于提升康复训练效果。在运动康复护理期间,加强对患者的人性化关怀,动态化监测患者的病情。护理人员耐心指导动作,纠正患者的错误行为,规范训练动作,切实发挥了运行康复训练作用,改善心功能同时,行为能力、活动能力均有所提升。本文研究发现,干预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行动能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19.18±2.72)、(80.21±3.19);与对照组比较,本组患者行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有明显的改善和提升,组间数据相比较,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上述数据结果说明运动康复护理能够提升患者行动能力,可以提高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上有明显的改善。
慢性心衰致死率很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多见左心衰竭病例。针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帮助其改善机体状态,促使患者性功能改善,对预后改善有促进作用,患者生活质量也更高。多项研究显示,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单纯的用药治疗,难以达到预期的护理目标,护理效果不理想[5]。同时,老年人本身机体状况本身较为特殊,药代动力学也发生着改变,且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治疗难度较大,整个治疗过程也相对地复杂。临床认为,对症治疗慢性心衰同时,进行运动康复训练辅助治疗可以最大程度上促使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恢复心功能,康复效果更显著[6]。本院进行运动康复训练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身心状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康复训练和运动指导,鼓励患者逐步从被动训练过渡到主动训练,逐步从床上训练过渡到离床活动;注重锻炼患者的自主能力,通过科学的运动康复训练,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提升,在本研究中可见,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观察组6min步行距离、运动贮量分别为(246.78±33.78)、(5.21±1.14);与对照组比较,本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更长,运动贮量更高,组间数据相比较,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进一步说明运动康复护理切实可行,能够最大程度上改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行动能力,可以增加机体耐力水平。本文研究成果,证实了运动康复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意义重大;可为临床相关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
综上所述,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实施运动康复护理,可以提升护理效果,能够改善心功能,有利于提高机体耐力水平,预后更理想;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性。
参考文献:
[1]郑有弟.护理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接受运动康复护理的效果与其心功能指标、机体耐力水平及预后的关系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2,33(18):2823-2825.
[2]陈苗苗.运动康复护理用于66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效果评价[J].心理月刊,2020,15(02):115.
[3]李莉.实施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17):159.
[4]Juliana L,Erasung-Umar I,Akosua D A, et al. Giant pericardial cyst, an unusual cause of right heart failure in an elderly patient with tuberculosis and HIV: A case report[J]. Radiology Case Reports,2023,18(4).
[5]Tsukasa S,Shigefumi F,Yuko S, et al. Recovery From Advanced Right Heart Failure Due to Takayasu Arteritis Complicated by Severe Pulmonary Hypertension With Balloon Pulmonary Angioplasty - Usefulness of Multimodality Imaging.[J]. Circulation journal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Circulation Society,2023.
[6]Hui F,Bin K,Jun Z, et al. Phenylacetylglutamine increases the susceptibility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in heart failure mice by exacerbated activation of the TLR4/AKT/mTOR signaling pathway.[J]. 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202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