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4
/ 1

家校共育之我见

朱盈盈

长春南湖实验中海小学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学生们几乎都过着“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家校共育”这一话题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早已不再新鲜。但是家校合作边界模糊、行动落实良莠不齐、教育观念差异巨大等问题的存在,给家校合作模式的落实带来了不小的阻碍,如何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解决家校教育之间的矛盾,使家校共育取得良好的成效,是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

家校共育的价值

我曾在车站见过这样一幕:公交车缓缓入站,家长推着孩子挤入人群,孩子犹豫地对家长说:“老师说上车要排队……”家长则是不耐烦道:“上学高峰期排什么队,赶紧上去送完你上学我还得去上班!”孩子就不敢再说话了。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交给学校就好,自己只需要负责孩子的生活,殊不知自己的一言一行也在影响着孩子世界观的生成,疏于对自身的约束以及对孩子的管理,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孩子的知识获取、个人品行、习惯养成、性格塑造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主要影响孩子成长的就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将两者撕裂开来,只依靠学校教育或是只依靠家庭教育,而不关注另外一方,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只有学校和家庭步调一致,共同协作,才能实现教育的利益最大化,全方位地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家校共育的困境

1、学校和家长都缺乏合作意识,互相推诿

要使家校共育效果最大化,需要学校和家长通力合作,加强沟通,共同努力。但是现在还有部分教师和家长没有理解“家校共育”的含义,在落实上出现了问题。

我就曾经和一位家长聊到过对家校共育的看法,他认为自己只要每天准时把孩子送到学校,再按时接回去,打理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可以了,最多就是配合老师检查孩子的作业,但是对于孩子品德的养成却不多加关注,出现问题就一味地责怪孩子,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个学生本来就比较内向,在家长的高压教育下变得更加沉默。

而有的教师则是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都推给家长,比如要求家长来检查批改孩子的作业和试卷等等,教师的原意可能是想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反而让家长认为教师在偷懒。

2、形式多样却流于表面

信息时代,人们沟通交流的方式也多了起来,为了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微信群、QQ群已经成为了每个班级的“标配”,教师可以在群聊中发布学校活动的信息,让家长们充分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可以和家长多聊聊孩子的教育,加强双方的合作。但是可惜的是,无论是校讯通、QQ群还是微信群,这些软件都没有太大的作用,最后大都成为了教师布置作业、收班费的平台,让家校共育沦为形式主义,毫无深度。

家校共育的提升路径

1、树立正确的合作意识,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

提升家校共育效果的第一步,就是要改变教师和家长的思想,让他们正确认识到家校共育的意义,加强责任心和使命感,为了学生的成长共同努力。

家校共育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全方位地帮助学生成长,促进学生的发展,家校双方要达成共识,将家庭与学校连接起来,实现1+1>2的目标。

因此,家长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再把自己放在一个教育旁观者的角度,而是融入教育这一行为,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承担起应尽的责任,除了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动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关怀。

学校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不再把教育的责任一股脑推到家长的身上,也不要把目光聚焦在学生的短处和错误上,而是要多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以专业的身份为学生和家长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上文中提到的家长在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之后,积极和我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态,改善对待孩子的态度,逐渐发现了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孩子的闪光点,这个孩子也渐渐开朗了起来,不再像之前那样怯懦了。

2、积极沟通,进行良性互动

QQ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看似拓宽了学校和家长的交流渠道,但事实上与过去的电话、短信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家长大部分时间依然是信息的接收者,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校和家长的良性互动。

家校共育本质上就是合作共赢,我们应当拓宽交流渠道,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到学校活动中来,例如开展“一日教师”活动,加强家长的教育参与感;例如开设微博、论坛等等,给家长更多发声的渠道,与家长开展良性互动,积极有效地进行沟通,妥善解决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家校共育的教育模式已经受到了认可,成为了一种趋势。学校和家长都要有这个意识,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出家校共育的作用,更好地呵护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