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标本中气理论在伤寒六经辨治中的应用路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3
/ 1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标本中气理论在伤寒六经辨治中的应用路径分析

于,藜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150010

摘要:《黄帝内经》详细描述了“三阴三阳”思维模式,在此模式的引领下,中医药学构架了三阴三阳六气标本中气关系模型,后世医学家基于此模型对藏象经络知识内涵不断丰富。钱塘学者也运用此思路解释了《伤寒论》中六经病证有关条文与治疗处方用药,在伤寒六经气化学说中属于核心内容。

关键词:伤寒六经气化学说;《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模型;施方用药


   《皇帝内经》运用六气阴阳属性分别标记了三阴三阳,并以标本中气理论构建中六气发病机理模型[1]。后世学者基于该模型描述了伤寒病演变过程,指导辨识与用药。
    1、六气标本的气意涵与关系

“三阴三阳”即本、标、中气。其中,本是指食物的本质、本体,是指热、燥、湿、暑、寒、风六气。标是指符号标记、标象、标志,《内经》使用太阳、明阳、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作为阴阳属性标记符号。中是指中见之气,是联系标与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标是互为表里的关系。“三阴三阳”的标本关系是以“五运六气理论”为基础演变而来[2]。张介宾提出本标不同,以三阴三阳论之,少阴本热标阴,太阳本寒标阳。阳明所至燥生,中为湿;太阳所至寒生,中为热;厥阴所至风生,中为火;太阴所至湿生,中为燥;阳所至火生,中为风。因此,岁月寒热非常者,病生于中气、生于标、生于本者,当取中气得、取标得、取本得。标本不同,气应异象。“三阴三阳”标本中关系如下:风气(本)-厥阴(标)-少阴(中气),热气(本)-少阳(标)-太阳(中气),暑气(本)-少阳(标)-厥阴(中气),湿气(本)-太阴(标)-阳明(中气),早气(本)-阳明(标)-太阴(中气),寒气(本)-太阳(标)-少阴(中气)。可见六气是两两互为中气,例如,风气的标是厥阴,中气是少阳;暑气的标是少阳,中气是厥阴。燥气、湿气的标与中气互为中气。

2.六气标本的人体脏腑经脉间与气的关系

《内经》中“三阴三阳”能命名机体十二经脉,并构建理论有关模型。“三阴三阳”命名六气,即火、燥、湿、暑、寒、风,遵循“道”认知方法,人体也存在标本中气关系,即脏腑是本,经脉是标,脏腑与表里的经脉是中气。例如,肺是本,手太阴经是标,手阳明大肠经是中气[3]。以此类推,人体脏腑经脉间与气的关系详细如下:心(本)-手少阴经(标)-手太阳经(中气),肾(本)-足太阴经(标)-足太阳经(中气),心包(本)-手厥阴经(标)-手少阳经(中气),肝(本)-足厥阴经-足少阳经(中气),小肠(本)-手太阳经(标)-手太阴经(中气),膀胱(本)-足太阳经(标)-组少阴经(中气),太肠(本)-手阳明经(标)-手太阴经(中气),胃(本)-足阳明经(标)-足太阴经(中气),三焦(本)-手太阳经(标)-手厥阴经,胆(本)-足少阳经(标)-足厥阴经,肺(本)-足少阳经(标)-足厥阴经(中气),肺(本)-手太阴经(标)-手阳明经(中气),脾(本)-足太阴经(标)-足阳明经(中气)。

  1. 中气在伤寒六经辨证中概念转换 

张志聪提出,三阴三阳的本是指六经中经脉之气,本表示经气,属性是阳,排除三焦六腑、胆、大肠、胃、小肠、膀胱。三阳即少阳、阳明、太阳的经气标记符号,中气是指厥阴、太阴、少阴。三阴经气是本,属阴,排除心、肝、肾、心包、脾、肺。三阴(厥阴、少阴、太阴)属阴,互为表里的中气包括少阳、太阳、阳明。标本中气关系详细如下:太阳经气(本)-太阳(标)-少阴(中气),阳明经气(本)-阳明(标)-太阴(中气),少阳经气(本)-少阳(标)-厥阴(中气),太阴经气(本)-太阴(标)-阳明(中气),少阴经气(本)-少阴(标)-太阳(中气),厥阴经气(本)-厥阴(标)-少阳(中气)[4]

 4.总结

中医学中“三阴三阳标本中气”相关理论类型如下所示:其一,五运六气理论,此理论的致病机理是演绎六气淫胜,服务于外感六淫疾病病机分析与辨证用药;其二,藏象经络理论,此理论的生理病理联系是演绎脏腑经络间关系,对藏象经络理论内容进行丰富;其三,解释伤寒六经病证病变,这是对《伤寒论》有关条文思路进行了拓展。

参考文献:

[1] 张登本,李翠娟,陈震霖.《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标本中气理论在伤寒六经辨治中的应用[J].中医药通报, 2022,12(63)-005:021.

[2] 付燕来,邱林杰,张晋,等.张晋基于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从时空论治失眠[J].中医学报, 2022,23(12)-037-003.

[3] 李满意.应用《伤寒论》六经理论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体会及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2,23(52):007-011.

[4] 郑学龙代林戴永海.《伤寒论》六经辨证阳明经病在兽医临床中的治验[J].中兽医学杂志, 2021,45(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