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营山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四川南充 637800
日常生活中,家长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例如孩子不明原因腹痛且反复呕吐,多数家长认为可能是食物中毒导致,其实不然,出现这类症状提示极有可能是肠套叠。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高发急腹症,如果未及时进行有效治疗,极易导致肠缺血性坏死或穿孔,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小儿肠套叠不可忽视,本文对相关知识进行科普。
肠套叠主要指本来相邻的两节肠管,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其中一节进入另一节肠管内,肠管内空间变得狭窄,导致肠道梗阻,该部分的内容物也无法得到有效循环。在肠管套叠1-2天时,套入的肠管血液循环严重受阻,且随着肠蠕动越套越紧,进而引发缺血性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对患儿生命造成威胁。通常情况下该疾病男孩患病率较高,春末夏初为疾病高发期,绝大多数患儿在2岁以下发病,随着孩子的成长,通常情况2岁后该疾病会逐渐消失。
小儿肠套叠主要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主要为肠壁未出现明显病理变化的情况下发生肠套叠,是小儿肠套叠的主要类型,约占95%。正常情况下,大肠与小肠包裹在其外面的肠系膜悬吊、固定于腹腔后壁上,而肠套叠因为患儿小肠和大肠交汇部位的系膜尚未固定,肠管具有较大的活动度,部分肠管突入相邻的肠道管腔,引发疾病。继发性主要指肠壁或肠外病理变化导致的小儿肠套叠,多发于年长儿童,多为息肉、肿瘤等导致。
导致小儿肠套叠的原因主要包括:(1)饮食因素。辅食添加不合理,对原来肠道环境的影响较大,变化显著,导致功能紊乱。(2)回肠及盲肠生理性特征。婴幼儿肠道尚未发育完善,回、盲肠系膜未固定、活动度较大。(3)病毒感染。主要为内腺病毒、轮状病毒侵袭,导致肠道功能紊乱。(4)肠道痉挛。婴幼儿肠道功能尚未发育完善。(5)神经失调。部分控制肠道的神经失调。(6)遗传因素。
小儿肠套叠的主要症状为腹痛(阵发性)、便血及腹部肿块,这三个典型症状也被称作肠套叠三联征。主要表现为婴幼儿突发剧烈且有规律的阵发性绞痛,每次持续时间15-20分钟,因为婴幼儿难以描述症状,腹痛发生后通常表现为哭闹,症状反复性强。肠套叠发生后,随着小肠套入相邻肠管内的还有小肠系膜,系膜中有小肠血管,在肠管蠕动作用下,被套入的肠管数量增加,系膜内血管受压迫明显,在小肠缺血时,肠黏膜坏死、脱落及出血,以便血为主要表现,因为性状类似于果酱,因此称为果酱样大便。肠套叠的小肠因为是肠管套肠管,因此这部分小肠偏粗、较硬,而患儿肚皮较薄,触摸其腹部可触及肿块。实际上只有少部分患儿存在典型的三联征,多数患儿只有其中一个或两个症状。
另外,随着病情进展,可导致患儿出现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等症状,如果患儿伴有高热、严重腹胀或腹肌紧张等症状,提示极有可能发生肠坏死。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存在肠套叠的类似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因为诊治延误导致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通常情况下,如果患儿症状典型,医生可初步诊断,针对非典型病例则需要排除其他疾病进行诊断,必要情况下进行影像学辅助诊断。
在治疗时,小儿肠套叠可在超声或X线监测和引导下,进行空气或造影剂灌肠,将套入的肠管推至原位;如果复位失败或者发生肠坏死,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急性期治疗。如果肠套叠未得到及时处理,可导致嵌入肠道缺血,引发肠坏死等并发症,甚至导致休克,主要表现为高热、四肢冰凉、脉搏细弱等,如果怀疑患儿发生休克,需要及时进行液体复苏、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抗感染治疗,采用血管或药物维持血压,同时做好手术准备工作。
常规治疗措施。因为进食可导致肠蠕动加强,进而加重病情,所以治疗期间应禁食,无症状患儿也需要控制饮食或者流食为主。如果套叠时间不足48小时,患儿情况良好,无明显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可以在超声或X线监测和引导下进行空气灌肠或水溶性造影剂灌肠治疗,从患儿肛门或尿道口处向直肠内注入空气或水溶性造影剂,直到套叠的肠管推至原位,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成功率,但是相关操作存在穿孔风险,发生率较低。另外,部分患儿非手术治疗后可能复发,主要和肠道水肿或炎症相关。另外,肠套叠导致肠坏死或肠穿孔极易引发腹腔感染或炎症反应,针对存在感染征象的患儿,可采用广谱抗生素治疗。
手术治疗。针对高度怀疑为肠坏死、腹膜炎以及保守治疗失败的婴幼儿,需要采用剖腹探查术,如果存在肠管坏死的情况,则需要将坏死段小肠切除,之后进行手动复位,将套入的肠管拉出。针对反复发生肠套叠,怀疑患有肠道器质性病变的患儿,也需要采取剖腹探查术。
另外,日常生活中做好相关预防工作也十分必要,家长要注意对婴幼儿的科学喂养,避免让孩子暴饮暴食,辅食的添加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避免孩子胃肠道难以适应突然改变的食物,同时要关注气温变化,注意增减衣物,避免腹部受凉导致胃肠道蠕动节律紊乱。
综上所述,小儿肠套叠病情复杂,可反复发作,随着病情进展可导致其他炎症并发症,甚至危及患儿生命。因此家长怀疑患儿肠套叠后,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避免病情延误导致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