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1
/ 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效果观察

赵现辉

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人民医院 外一科

【摘要】目的:探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2月-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胆结石患者48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术后1个月开展随访观察疗效,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检测患者术前术后体液免疫指标变化,包括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A。结果:(1)并发症情况,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3)术前,两组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A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A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减少手术操作对机体造成的损伤,控制术后并发症风险,稳定患者免疫指标情况,建议临床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结石;并发症;免疫球蛋白

胆结石是临床肝胆外科常见疾病,常见病因包括环境饮食、饮食因素、遗传饮食及生活因素等。患病初期大多无明显病症,随着结石不断增多或增大,可引起反复右上腹疼痛,部分可伴随恶心及呕吐等,缺乏及时有效治疗情况下,症状发作可逐渐平方,并出现寒战高热及黄疸等症状,对其正常生活及健康造成威胁[1]。目前临床针对胆结石疾病多采用手术治疗,针对患者实际情况选用安全有效的手术措施来对其健康提供保障。本院针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效果进行分析,整理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2月-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胆结石患者48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男9例,女15例,年龄34-70岁,平均(52.65±1.14)岁,对照组男10例,女14例,年龄34-71岁,平均(52.69±1.15)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具有同质性(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具体内容如下:引导患者取仰卧位,气管插管麻醉后于右上腹部建立4-6cm切口,逐层切开组织后钝性分离,优先结扎胆囊动脉,结扎后进行剪断,结扎胆囊管后采用注射器将残留液体进行吸净,后开展取石操作。术后防止引流管,采用可吸收缝线缝合切口。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具体内容如下:引导患者取仰卧位,于肚脐处建立1cm切口,采用同规格套针直接穿入腹内,建立人工气腹,腹部压力控制在10-15mmHg,置入腹腔镜进行观察,于右侧锁骨中线肋下与肋前线做一切口,长度为5mm,,采用同规格套针经切口穿入,于剑下2-4cm偏右侧建立1cm切口,穿入同规格套针,采用抓钳由锁骨中线肋下套管置入,电切钩于剑下套管内置入,冲洗器经肋前线套管置入。采用腹腔镜充分观察胆囊,根据实际情况对血管进行切断及结扎,后选择顺行或逆行方式切除胆囊,取出胆囊后释放腹腔内二氧化碳,取出穿刺套管后皮下缝合切口。术后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肛门恢复排气后方可进食。

1.3 研究指标

术后开展随访观察疗效,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检测患者术前术后体液免疫指标变化,包括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A。

1.4 数据处理

统计软件采用SPSS 24.0,以(±s)表示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并发症情况,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

胆漏

胆管损伤

切口感染

总发生率

观察组(n=24)

1(4.17)

0(0.00)

1(4.17)

2(8.33)

对照组(n=24)

2(8.33)

3(12.50)

3(12.50)

8(33.33)

x2

-

-

-

4.547

P

-

-

-

0.033

2.2 两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对比(±s)

组别

手术操作时间

术中出血量

住院时间

观察组(n=24)

65.16±12.23

38.45±10.16

5.45±1.45

对照组(n=24)

76.69±12.20

64.69±10.55

7.98±1.72

t

3.270

8.777

5.510

P

0.001

0.000

0.000

2.3 术前术后两组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A指标对比

术前,两组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A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A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术前术后两组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A指标对比(±s)

组别

免疫球蛋白G

免疫球蛋白M

免疫球蛋白A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观察组(n=24)

1.17±0.16

1.08±0.21

1.25±0.14

1.15±0.15

2.02±0.11

1.85±0.12

对照组(n=24)

1.17±0.12

0.85±0.13

1.25±0.18

0.82±0.15

2.01±0.16

1.43±0.16

t

0.000

4.562

0.000

7.621

0.252

10.288

P

0.500

0.000

0.500

0.000

0.401

0.000

3 讨论

以往临床针对胆结石患者多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通过手术建立切口直达病灶,对血管进行封闭后切除胆囊达到治疗目的[2]。在实际治疗工作中,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虽然能够满足治疗需求,但由于手术操作尽可能避免建立较大切口延长预后恢复时间,切口较小导致术野不佳,延长手术操作时间及增加其他组织损伤风险。腹腔镜技术是近年来临床外科广泛采用的措施,在手术治疗过程中能够通过置入腹腔镜对病灶情况进行观察,并建立极小切口置入相应器械以满足手术操作需求,手术能够在可视状态下开展,准确切口病灶的同时减少对其他组织造成的损伤。由于手术效率及质量较小,不会对患者造成较大损伤,使患者术后能够尽快恢复[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胆结石患者治疗中,准确避免了腹腔暴露的风险,减少对腹壁肌肉造成的损伤,并准确满足手术操作开展需求,有效提高手术有效性及成功率。本研究结果,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均证实该治疗措施的有效性的安全性。此外,从患者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A等指标检测结果来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缩小切口及创面,对周围器官及肌肉神经影响较小,准确减轻了免疫抑制,利于患者术后尽快恢复。

综上所述,胆结石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提高手术质量及效果,规避手术时间过长或术中出血量较多对患者造成的损伤,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参考文献

[1]陈志宇.精准肝胆外科技术体系在复杂肝胆管结石病中的应用[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1,20(8):869-875.

[2]鲍士远,王恒建,朱丽丹.腹腔镜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在胆结石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科学仪器,2021,38(5):142-146.

[3]张文峰,曹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22,28(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