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弄弄坪学校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科教学越发生动有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高效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重新找回学习的快乐呢?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鲜活的数学情境,激发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所致,他们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而这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如何在一上课就抓住学生的心,微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信息技术的使用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信息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学生十分感兴趣。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确实,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但教材选用的材料往往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为使数学学习材料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教学中可借助强大的信息技术手段,引人时代活水,选择更具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的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在数学第五册中《24时记时法》一课时,可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上课伊始,课件便播放《新闻联播》前奏场景。
师:这是什么音乐?
生:新闻联播开始时的音乐。
师:新闻联播几点看?
生:晚上7点。
师:说得真好。好在哪里?为什么?
(师板书:晚上7:00)
(再现断闻联播前奏场景)
师:这上面写晚上7:00吗?
生:没有,只有19:00
师:那怎么和我们说的不一样呢?
生:19:00 就是晚上7:00
师:为什么19:00 就是晚上7:00?19:00又是怎么来的?
........
揭题:24 时记时法。
通过媒体创设学生耳熟能详的、鲜活的新闻联播节目的请境,让学生从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强烈学习新知的欲望。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导人新课更是能在一上课就抓住学生的眼球,从面让他一节课兴趣高涨,也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化解知识的重难点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逻步降低思维难度,数学老师都有这样的同感,一些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教材上都是以静态形式呈现的。当我们在利用传统教学手段黑板、粉笔、普通教具把这些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以呈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打破学生平静的思维状态,散发其思维转向活跃时,却常有说不清、道不明、一筹莫展的感觉。此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把难以完成的内容巧妙、淋漓尽致地展示给学生,便可节时,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化解知识的重难点。
如: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等份,剪开拼起来,便可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操作过程师生都能在现有条件下利用手工顺利完成。为使拼成的图形非常接近长方形,教材又要求把圆平均分成 16 份、24 份、32 份64份开一个高度高精操作利用手工很难在有限的40分钟内完成,假如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就能圆满解决此时的困难。
又如: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把圆往切开,拼起来,圆柱体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假如平均分成16等份,还可以利用教具向学生演示,但平均分32份、64份就很难向学生呈现。这时也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让学生心服口服。
以上两个推导过程中都包含极限的数学思想、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达到这个要求,学生无法体验,如果没有计算机的帮助,想象能力好的同学还行,想象能力一般或较差的同学便只能靠死记硬背。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便可弥补这个不足。把复杂的、精细的实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出现,缩短了客观事实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效地化解了数学的重难点,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
三、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数学学习内容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们对因材施教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数学学习出色的同学,当新课进行了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时候,就已把将要学习的内容悉数掌握,但也有个别学习困难的同学,当新课已彻底完成时,仍一知半解。如何解决因材施教中培优补差的矛盾,一直是困扰数学教师的一个难题。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广泛使用的今天,它可助我们数学教师一臂之力。
在备课之时,教师要充分预计到优秀生和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的利用计算机向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大量的“跳一跳,摘果子”的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其思维。也可向优第生东置此利用网络收集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内容。了解大量的数学课外知识。增强数学优秀生知识的厚度。例如:在教学带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后,可要求优秀生们上网查询常见的括号有哪几种,它们各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同时也为学困生提供掌握知识的重点、难点,达成教学目标的基本题,强化练习题,促进学困生认知结构的稳步形成。
四、利用信息技术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们精心备好预案,并把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制成了多媒体课件,一步一个脚印,牵引着学生走向目的地。但上课时,学生的思维千变万化,许多教师无法机智灵活地面对学生的动态思维,及时改变现有的教学设计流程,只能置若鸭闻,强按着“牛头”强迫“牛儿们”继续走上课件的原始轨道。这样的课堂缺少智慧的碰撞和灵动,是信息技术的被动使用。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在备课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成情况,只把教学过程的关键性环节和内容设计成课件,并且做到几套方案并行,根据学生课堂现状,灵活使用备案,满足不同思考的需要,做到条条大路通罗马。其余非关键性环节仍可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完成,做到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手段的有效结合,充分展示现代数学课堂的魅力。
信息技术支持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带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视觉、听觉和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表象,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创新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创造潜能就会被充分挖掘出来,其各个环节的优化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整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同时也改革了数学课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更新,所以,我们数学教师应踏踏实实地竭力探索数学课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让学生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构建的知识海洋里自由遨游,重拾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