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络拔罐结合面部提捏推筋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7
/ 2

刺络拔罐结合面部提捏推筋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李步东1  ,王跃录2, ,刘少雨3

1.宾县人民医院  中西医结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400

2.宾县人民医院  肿瘤科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400

3.宾县人民医院  心内科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400

【摘要】目的:探讨刺络拔罐结合面部提捏推筋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医院针灸、推拿科2018年1月至2021年04月收治的3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顽固性面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15例采用常规对症治疗及针灸处理;观察组1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刺络拔罐结合面部提捏推筋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H-B分级、杨氏量表的变化情况。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H-B分级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H-B分级处于I级、II级的人数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杨氏量表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个疗程后的杨氏量表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刺络拔罐结合面部提捏推筋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且实用性强,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刺络拔罐;面部提捏推筋;顽固性面瘫;H-B分级

中医治疗面瘫具有悠久的历史,刺络拔罐与面部提捏推筋均属于中医学上两类常见的治疗方式,经研究证实对顽固性面瘫疗效确切[1]。但当前有关二者联合应用于顽固性面瘫的疗效研究较少。为此,本文现对2018年1月至2021年04月收治的3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顽固性面瘫患者开展研究,分析刺络拔罐结合面部提捏推筋治疗对该类患者的疗效,以期为临床制定有关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30例顽固性面瘫作为研究对象,均源自于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3月xx医院收治,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男6例,女9例,年龄24~68岁,平均(51.45±4.11)岁,病程0.5~5年,平均(2.97±0.71)年。观察组男7例,女8例,年龄24~68岁,平均(51.34±4.02)岁,病程0.5~5年,平均(2.92±0.68)年。患者基线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1 纳入标准

①入组患者均符合西医《神经病学》[2]确诊顽固性面瘫,主要表现为病程在2个月以上,其额纹和鼻唇沟变浅、面肌被牵向健侧,经治疗后效果不佳;②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晰;③患者对研究知晓,并签署相关文书。

1.1.2 排除标准

①伴有严重原发性疾病;②患者近期服用失眠药物;③伴有严重肝肾、心脑血管疾病;④因器质性疾病、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而致的失眠症;⑤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针刺治疗,选取主百会、安眠、照海、三阴交、申脉、四神聪及足三里,配穴印堂、神庭、头维及凤池。百会穴、申脉穴、照海穴等选用1寸针,慢速捻转进针,刺入0.5~0.8存,留针30min;足三里选择2寸针,刺入1.2~1.5存,留置30min。

观察组采用刺络拔罐结合面部提捏推筋治疗,(1)刺络拔罐:选用三棱针、透明玻璃罐,选取牵正、阳白、迎香、地仓、太阳为主穴,随症配穴,如无法抬眉加攒竹、人中歪斜加水沟。协助患者取健侧卧位,对所选穴位进行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并用玻璃罐吸附在穴位上,观察穿刺点出血,待出血1~2ml鲜红色血液后拔针,每2日治疗1次,10次为一个疗程。(2)面部提捏推筋:针刺结束后,指导患者取平卧位,操作者站于患者头顶侧,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中指提捏患侧面部经筋,力度以患者耐受程度为宜,从下颌开始,沿口角、面颊、太阳穴推进,直至前额处,手法力度应柔和、均匀,上述操作反复进行5~6遍,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工具

(1)面神经功能:参照H-B分级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面神经功能,标准如下:I表示正常,II级为轻度功能障碍,III级为中度功能障碍,IV级为中重度功能障碍,V级为重度功能障碍,VI级为完全麻痹。(2)参照杨万章《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3]一文中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量表,最高分为100份,I~级VI级依次表示100分、75~99分、50~74分、25~49分、1 ~24分、0分。(3)临床疗效判定: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结合H- B面神经功能分级、杨氏量表等综合拟定疗效标准,分为痊愈、显效、好转和无效四个等级,分别表示面瘫症状完全消失,H-B量表I级、杨氏量表100分;面瘫症状偶有发生,H-B量表II级、杨氏量表75 ~99分;面瘫症状时有发生,但较前好转,H-B量表III级、杨氏量表50~74分;面瘫症状仍存在,H-B量表IV ~ VI级、杨氏量表低于49分。

1.4 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22.0软件对研究内全部数据实施计算处理,以%形式表达计数资料,开展卡方检验;以(±s)形式表达计量资料,开展t检测,在计算结果显示P<0.05时,提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分析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效果组间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1 患者治疗效果组间比较[n%]

组别

n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15

3

2

7

3

12(80.00)

观察组

15

6

5

3

1

14(93.33)

2

7.688

P

0.006

2.2 患者H-B分级组间比较

治疗前两组H-B分级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H-B分级处于I级、II级的人数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患者H-B分级组间比较[n=15n%]

组别

I级

II级

III级

IV级

V级

对照组

治疗前

0(0.00)

5(33.33)

6(40.00)

4(26.67)

0(0.00)

治疗后

3(20.00)*

2(13.33)*

7(46.67)

3(20.00)

0(0.00)

观察组

治疗前

0(0.00)

4(26.67)

7(46.67)

4(26.67)

0(0.00)

治疗后

6(40.00)*#

5(33.33)#

3(20.00)*#

1(6.67)*#

0(0.00)

注:*表示与治疗前相比P<0.05;#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两组干预前后杨氏量表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杨氏量表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个疗程后的杨氏量表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见表3。

3两组干预前后杨氏量表变化比较 [(%)]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15

53.62±5.82

87.29±3.43

观察组

15

53.53±4.71

95.41±2.64

t

0.126

5.980

P

>0.05

<0.05

3 讨论

本研究尝试采用的刺络拔罐结合面部提捏推筋治疗,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升高,且H-B分级处于I级、II级的人数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2个疗程后的杨氏量表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说明刺络拔罐结合面部提捏推筋治疗顽固性面瘫效果显著,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刺络拔罐与传统针灸不同,通过刺络放血,能达到疏通经脉、调理气血、活血化瘀的作用,刺破出血后,并拔罐以尽恶血,有效缓解血管的痉挛症状,改善局部区域的血液循环,有效促进炎性物质的排出,从而达到炎症吸收、面部水肿消退的目的,在改善面部受损神经和面肌营养状况的基础上,更可以增强其麻痹神经的兴奋性,从而促进面部神经功能的恢复。配合配合面部提捏推筋,直接作用于病所,发挥活血化瘀的功效,疏通患者的经络,调整气血,舒筋通络。

综上所述,刺络拔罐结合面部提捏推筋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且实用性强,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武娜,高小勇,高丽娜,等. 腹四穴温针灸结合面部提捏推筋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16(2):380-382.

[2] 杨期东.神经病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35.

[3] 杨万章,吴芳,张敏.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9):786-787.

[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